一、安全協議書簽定的背景
隨著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邁進,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猛增,日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23%,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居世界第一。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必然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隨著近年高校安全事故的頻頻發生,如侵犯大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學生因車禍致傷致死、因戀愛交友等原因自殺、他殺等非正常的死亡,使得校園安全問題變得愈來愈突出。據統計,2001年全國58所高校共發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發案率占管轄人數的3.45%‰。2008年上海高校大學生共發生63起安全事故,34人死亡;據《2009年上海高校大學生安全情況通報》顯示,2009年上海高校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52起,造成24名大學生死亡;全國其他各省、市高校安全事故發生率也是不少。綜合起來,具體表現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消防安全、網絡安全、心理安全、求職安全、突發疾病等方面。這種現狀引起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視。
這些安全事故的發生,無論對于學生家庭還是學校都是一個悲劇,也因此引發了許多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糾紛,在一定程度上給學校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似乎也成為了制約高校對內對外發展的一個瓶頸。也因此,不少高校考慮到自身的長足發展,加強校園安全教育與管理,與學生簽訂安全協議書是其中一項舉措,安全協議書的內容表現為不同學校各異。
二、安全協議書簽定反映的潛在問題
(一)重管理,輕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人為本,重視生命,重視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門實行問責制,安全問題實行領導責任追究制,這是尊重生命的體現。但是一些部門、單位領導卻只限于管理、約束學生的行為以防止各類事故的發生,而不是教育、引導學生如何避免事故、如何處理事故,表面上對安全管理工作相當重視;其實是消極防范,以免出現事故承擔責任。于是形成了這樣一種錯誤的觀念:只要保證學生在校期間不違法、不出事就是安全的保證。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校方在面對事故發生時采取的處理方式,往往只從學校不需要承擔任何事故責任的角度出發,包括讓學生簽定安全協議書,而這樣的做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卻產生不利的影響。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雖好,但是卻將重心偏向管理制度上而忽視了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影響了安全教育的質量。另外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如何,安全教育的質量好壞,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學校卻不太關注,這明顯是“舍本逐末、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二)學校的自我保護意識
學校讓學生簽定安全協議書這一措施,粗看是嚴格管理的一種做法,是讓學生自己對自己負責、自我管理的一種體現,仔細分析,這里面不免也有自我保護之嫌,甚至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它將責任交到學生手上,將學生推向社會,這勢必會讓學生對學校的安全管理產生排斥心理,將會讓學生對學校缺乏信任,使得學生和學校的關系由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與施教者、管理者的關系逐漸蛻變成為一種具有“契約關系”的教育合同關系。這是與高等教育“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相背離的。學校都開始保護自己了,那又將由誰來保護我們的學生呢?
三、有關安全教育與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全面開展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安全是人類個體發展的基本需求之一,更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個真正合格、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較高的科學專業知識,而且還應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養。因此,高校不應也不能忽視安全教育。
一是樹立安全意識。在新生入學之初及時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教育,使其入學后就初步確立安全意識,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識;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中關于“預防為主、教育先行”的要求開展各項工作。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行為管理上,要從充實內容、教育方式上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
二是豐富大學生的安全知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安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發狀態下,具備應急、應變能力,安全防范、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的能力。”對于大學生防范各種危險來說,充分掌握各種危險情形下的防范技能,是他們抵御各種危險的強勁保障。2009年蔣娜紅通過開展學生對現存的安全教育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有30.47%選擇一般,有33.33%認為不大滿意。大部分同學覺得現存安全教育觀念及模式落后,安全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作為施教者,宜采取可行性案例教學或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去體驗在不同的危機情形下,如何采取正確的應急措施,進行正確操作,如何學會在第一時間內組織自救或他救,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還應加強實體訓練,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以防范可能發生的暴力危險。
(二)開展生命教育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都有安全的需要。他所指的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對生命財產的安全、秩序、穩定,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表現之一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預測和熟悉的環境中。因此,對于校內發生的安全事故,對學生采取嚴格隱瞞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更不利于安全防范意識的建立與加強,反而會增加學生的主觀猜測與推斷;另外,現在的大學生掌握信息的手段之多、速度之快,想要對學生完全屏蔽這些信息是不可能的。與其這樣,還不如就地取材,及時抓住最新情況,利用學生身邊的案例,在輔導員或班主任的正確引導下,恰當地讓學生了解發生的事故及其原因,以及事故的嚴重后果,特別是對生命已經造成嚴重危害的事件,以便學生吸取教訓,從而起到預防和警示的作用,也使得教育的內容富有時代性。
(三)制定系統、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履行高校“教書育人”之職責
不少高校的管理、后勤服務制度明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為預防和杜絕宿舍火災事故的發生,禁止學生在宿舍使用熱得快、電磁爐等電器,可每天學校食堂中午12點半、傍晚6點以后就沒有飯菜供應了;大部分沒有裝熱水器的老宿舍供應熱水困難,除了冬天夏天不供應熱水,即使冬天供應時間也太短。而一般情況下高校一間宿舍人數為6~8人,配備一個衛生間,部分為兩個,人數較多,有些同學還沒來得及洗澡就沒有熱水了,這種情況下明顯增加了學生使用電器的隱患,導致管理制度與學生的需要脫節。另外,學校的一些管理方法不適應新時期大學生特點;一些管理者本身的行為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因此得不到大學生發自內心的支持。
一項管理制度要真正產生實效,是學校管理者與學生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僅是制定出來就行了,同時需要學生的認同與積極配合。而要得到學生內心真正認同學校的管理制度,學校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對大學生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聽取大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真正從滿足學生需要的角度出發,制定出系統、合理和真正適合學生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得學校的各項管理規定更加富有科學性和人性化,而不是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在實施中真正得到學生的配合與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對待重大事故不隱瞞,尊重客觀事實
某些高等教育工作由于社會功利的驅使和“勢力化”的教育觀念,在學生管理的重大事項上不尊重事實。而高等學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家長與子女、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學校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家長的愛和包容來教育、管理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為學生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學習環境。對待已經發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學校應做到及時、妥善處理,做到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消除家長的顧慮與猜疑,建立相互的信任;同時作為學生的家長需要給予學校理解與支持,雙方做到真誠相待,彼此信任,這樣才有利于事情的解決、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作,不能留于形式,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緊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更需要學校各部門的通力合作、齊抓共管,提高對大學生安全事故的預見能力。創建穩定、和諧校園,為大學生的成才、成長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