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概說
1.德育的含義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2.德育概念的演變
在中國古代,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西周學校教育的內容“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教是居首位的。先秦時期,孔丘強調“以德教民”,他說:“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則眾星共之”,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德政即重視對人進行道德教育的意義。孟軻發展了孔子的仁政和德治思想,認為實施仁政的基本措施是教育,把倫理教育視為中國古代學校的教育目的。所謂“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儒家重視道德教化,主張“德治”和“禮治”,孔子希望通過道德教育造成一個既無人作惡也無人訴訟的理想社會。
在西方,古希臘也很重視德育。蘇格拉底主張“知識即美德”,認為一個人只要知道什么是善良和正確,就一定會去實踐它,美德是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培養美德必須實踐,并通過“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習慣。17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強調通過“理性”培養年輕紳士的風度和道德品質,要求“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服從理性所認為最好的指導”。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宗教傾向。他尊重兒童的天性,強調自然發展的法則。他主張德育要注意兒童成熟過程的階段和年齡特點。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也十分重視德育,他認為,觀念是行動之父,知識意味著真正的力量。知識和行為之間,道德和理智之間不應分裂開來。德育主要是形成兒童正確的道德觀念,建立道德觀念的統覺群。德育的任務側重于道德觀念的培養。他是所謂“主智說”的代表人物。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為了適應當時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需要,認為德育應以“民主社會”的理想為出發點。他說:“兒童將為其中一員的社會是美國”,“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的目的,也沒有什麼目的”。他主張通過學校的“典型的社會生活”培養“有利于社會秩序”的道德習慣。
綜上可見,德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在階級社會中有鮮明的階級性。歷代的統治階級為培養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視德育。
二、權威者:傳統德育中教師的角色
教師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具有極高的權威地位,一直扮演的是道德知識的灌輸者、課堂管理者、真理代言人的角色,“照本宣科”與“灌輸者”成了教師的代名詞。
首先,教師是德育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在傳統的德育過程中,中國課堂的典型情況是,教師在講臺上面把道德規范以確定的、命令的方式直接呈現給學生,也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履行的道德規范。學生在下面被動地接受,學生依賴教師、被動服從教師。而教師是知識的權威,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泉,是知識的傳遞者。
其次,教師是德育過程中的發號施令者。傳統的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也主要是學校和教師制定、設計好、組織并完成的,學生的學習和活動幾乎沒有自己主動的參與和設計,一味地聽從安排和領導,是一個被動的學習者。學習和活動的開展也只是成了形式上的實踐活動而已,教師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扮演了一個發號施令的角色。
最后,教師是道德權威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總是將其角色定位為一個道德先知者,一個真理代言人,以一個道德完善者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就是絕對的權威,學生必須無條件服從。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有些教師就把批評學生當作是苦口的良藥、逆耳的忠言,認為這就是教育。殊不知,學生的好學、自信、樂觀、上進,甚至創造力,就在批評中走向泯滅。
三、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傳統到現代
21世紀的德育過程,是師生互相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德育學習活動中,強調德育課程應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師生不斷建構意義的生成過程。
首先,教師由德育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德育課程的開發者。實際上,教師是課程的最直接的實施者,教師也最了解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家庭背景,教師應是教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師在課程實施中,以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為基礎,根據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學校條件,再加上教師自身不同的綜合教育背景,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課程內容進行調適、設計、整合。從這個層面來講,就是要充分地尊重與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能力,讓課程最大可能的接近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真實心理需要。讓教師成為真正意義的課程內容的創造者。教師要走出傳統被動的課程忠實執行者的誤區,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在的創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課程設計和開發,創造性實施課程方案,唯此才能使課程設計和實施更符合實際和富有成效。
其次,教師由德育過程中的發號施令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在新時代的德育課程觀中,教師作用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他從“外在的專制的權威者”轉變成為“內在的情境的合作者”。教師要適當放低自己的權威角色,采取適宜的方式,給予學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保持學生的興趣,形成誠實而開放的對話氣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與自己共在,從而更加愿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最后,由道德權威者轉變為道德成長者。事實上,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們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學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們樂于接受新生事物,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美國著名人類社會學家米德曾講過的“后喻文化”,意即長輩反過來要向晚輩學習。教師可以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穩定的道德觀感化和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實現品德的自我建構。同時,學生純真、樸實的個性,擁有的新觀念也將影響教師的人格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永遠都是一個道德成長者,而不可能是一個道德的權威者。
德育就是一系列互動過程,是處于教育者角色的個人與處于受教育者角色的個人進行的互動,其外在目標是對受教育者的道德、價值和精神生活的傾向性進行有目的的干預影響。惟其如此,才能自覺地搶占教育的“制高點”,才能承擔現代教育所賦予的歷史重任。
四、多元角色:現代德育中的教師
在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注意吸取來自各方面的新知識,拓展文化底蘊,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改進和完善,在觀念更新和教育行為的改變上超前于學生的發展。
首先,教師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者、激發者。教師要置身到學習活動中,通過問題的診斷、研究和解決來指導學生,提高學生自我覺察水平,促進學生自我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成就感,促進學生成長速度。
其次,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引者、導向者。德育過程中,學生在自己觀察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積極地做、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反應,支持學生的想法和愿望,考慮該怎樣指導學生。但需注意,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既是作為一個指導者、促進者,也是受益者,與學生共同發展者。
最后,教師是學生共同學習的合作者。成為學生的合作者,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教師要善于與學生交流,收集學生信息,并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教師和藹可親,學生更愿意傾訴自己的心事,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教師要放低所謂的“權威”和“尊嚴”,融入到學生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去。
教師只有充分地理解了德育課程,真正成為了德育課程內容的創造者,成為了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才能更好的實施德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