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聲樂教育的改革是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整個民族的音樂綜合素質的發展,它在為我國輸送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者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怎樣搭建一個新型的聲樂教學平臺,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并使其更加適應新時代的社會發展需求,已成為每一位高師聲樂工作者思考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想對高師聲樂教學課的改革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扭轉觀念,突出師范性特點進行目標培養
以師范教育為主,正確的定位學生的知識基礎,多進行師范基本功的培養,同時兼顧表演教育,這是目前高師聲樂專業辦學的出發點。高師聲樂專業的培養目標中小學的音樂教師是集聲樂、教學、編排節目、表演于一身的綜合性人才,高師聲樂教學應按照新課標下社會對音樂教師的新要求進行,其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都應符合高師學生的特點。高師培養的學生將來絕大多數都是擔任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的,都是未來的音樂老師。所以要培養出合格的高師學生,除了讓學生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簡單的說,就是音樂教育專業畢業后的學生不僅要有唱的能力,更重要是擁有教的能力,而聲樂教學法就是要解決教師該如何教的問題,所以聲樂教學法課是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師資的必要途徑。我們培養的目標并不是活躍在舞臺上的專業演員,而是面向中小學基礎的音樂教師,有的學生雖然從小就學習聲樂、鋼琴,進入高校后的專業水平和音樂院校的學生不相上下,但是專業好不等于上課上的好,一旦到了大四實習階段,才發現自己忽視了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學法,專業好卻不知如何教育中小學生。如果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就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了解四年后所從事的職業,讓學生做好四年的職業規劃,從一入學就積極地參與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到中小學和學生接觸,不斷聽優秀教師的音樂課,課后進行分析、評教,經過四年教學經驗的積累,從部分承擔教學任務到獨立備課、上課,了解、總結自己的優點以及做的不足的地方,等畢業后馬上就能夠勝任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學工作。
二、對傳統的聲樂教學授課形式進行改革,建立合適的中小學音樂教學模式
高師院校的聲樂課幾十年來并沒有多大的改變,一直沿襲著傳統聲樂“一對一”,甚至一對多人的授課方式,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時間里,老師要兼顧數位學生的發聲方法和歌曲處理,根本沒時間幫助每位學生獲得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長此以往,聲音和聲樂基礎好的學生注重專業的舞臺表演,忽視了基礎教育,而一些基礎薄弱,聲音條件差的學生難以快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對學習聲樂失去信心,同時也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高師聲樂課中,應采取以個別課為主,理論課、小組課、集體課并存的教學模式,小組課和集體課能提供學生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可以適當進行角色轉換,不僅能使同學們在學習中同步提高,還能使學生盡早感受到授課的環境和方法,這是高師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聲樂的教學大綱是針對不同年級學習聲樂的學生制訂的,按類型可分為小課、小組課、集體課。理論課的內容可以通過集體授課方式進行教學,其中包括了基礎理論與聲樂教學法這兩方面的內容,通過上集體課,使學生了解歌唱中的共性問題,通過聲樂觀摩,如觀看名師的聲樂教學錄像、優秀歌手的演唱欣賞、以及親臨現場的聲樂比賽等形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間接地提高了鑒賞音樂的能力。每位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最初的摸底,然后根據學生現有的演唱水平進行分組并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進行小課教學時,聲樂教師應注意每位學生的嗓音特點,并據此制訂靈活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隨時進行調整,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互相聽課,分析別的學生課上出現的問題,思考解決的辦法,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為自己學好專業打好堅實的基礎。為了學生將來更加適應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工作,為將來積累更多的經驗,聲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講課能力,示范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多鼓勵、多表揚,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使學生增加學習聲樂的信心。
三、反復實踐,精心編寫高師聲樂教材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與教育思想的載體,是師生間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據,現在的辦學條件好了,招生人數多了,作為高師院校的教材建設卻遠遠滯后于高師教育發展的腳步,教師和學生找不到適合的教材,勢必影響高師的教學質量。近十多年來,高校相繼出版了一些體現音樂藝術的審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聲音訓練功能的聲樂教材。優秀的音樂教材應該具有特色,其內容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多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必唱曲目、瀏覽曲目、欣賞曲目,讓學生從這些音樂中了解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和音樂魅力,將民族文化與民族唱法的特點體現并運用在教學上,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材要突出師范性的特點,選擇具有思想性強、藝術性強,并能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聲樂作品,以保證專業教育目標的實現。教材建設的規律是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的具體體現。聲樂教學教材內容應按著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去選編,有一定的涵蓋面,同時貫徹“少而精”的原則,認真精選內容。聲樂教材要體現高師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論知識,不使用質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師自行編寫的低劣教材。教師每年要關注教材內容的更新,讓教學內容和學生上課時所遇到的問題相結合,教材內容還要和教師資格證書相銜接。編寫教材時應重視啟發性原則,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科學性研究方法的培養,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研究方法,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把教材內容體系建筑在培養學生能力的主旨上來。聲樂教學改革最終應落實到教師的素質提高上,聲樂教材建設最終應落實到學生技能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觀念,要轉到高職教育的理念上來,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好、選好、用好高職教材,堅持以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實現教學為培養新世紀創新人才服務。
四、加強人文教育,健全學生人格,增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我曾經問過一位大四的學生,在他讀大學的四年間唱了多少歌曲,他拿著高師聲樂教材告訴我,基本都能唱,當我抽了一首大一時唱過的《玫瑰三愿》,問其歌曲的詞曲作者何人、講的是什么、學唱這首歌有何意義時,卻難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從這件小事就能發現我們的聲樂教學者重了技巧、輕了人文。高師聲樂教師不僅教授學生正確的發聲方法,還要引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擁有高尚情操和創新能力。通過排練合唱、重唱培養同學間的合作精神,使其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在班集體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和同學和睦相處、團結合作。聲樂專業教師要牢固樹立“育人”的觀念,如何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學生對于每位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切不可認為育人的問題是學工老師的事。要知道,所有教師都有育人的責任,況且通過作品育人是專業課教師的獨特優勢,聲樂是一門表演性、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優秀的作品往往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洗禮和升華,作品引起的心靈的震撼對學生產生的教育效果是管理教育所不能比擬的,所以,教學者應該適時抓住機會引導。除了育人,我們還應重視每一位學生的藝術實踐,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僅僅只做日常的教學工作,他們往往還肩負著排演、音樂比賽指揮者以及輔導員的角色。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自身專業要強,還需要他們具有組織學生、編排、創新節目的能力,所以藝術實踐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指導,還應該在舞臺上對學生的語言、氣質、肢體語言,臉部表情等進行指導,通過同學間的相互觀摩、討論,了解并改進自身的不足。聲樂藝術是依靠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歌唱技巧作為基礎,而藝術實踐正是聲樂課堂上理論知識與技巧表現形式的相互統一。當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被最大限度的激發時,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也將得到最大的發揮。學生的聲樂理論與技巧與在藝術實踐中獲得的知識與經驗相互補充,不斷地提高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結合,是高師院戰瀘樂課上極其重要的環節。
聲樂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不斷深化的過程,音樂基礎教育關系著全民族綜合素質和藝術文化的傳承。高師音樂教育不僅僅表現為技能技巧、音樂局部的學習,更重要的表現在對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在今后的高師聲樂教學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改變教學觀念,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立足于社會需要和時代精神,在深入研究新形勢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教學的改革研究,期望高師聲樂教學能早日與中小學基礎教育新課程方案接軌,為高師聲樂教育的發展創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