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高校在發展定位上更趨理性地以建設應用型、服務地方經濟的地方院校為目標,學分制教學改革在地方高校被普遍采用,學分制對學生而言可以在課程選擇上擁有更靈活的選擇權,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對教師而言,能形成一個相互競爭的教學環境,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分制的基礎是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是專業的主干課程,其教學管理、考核比較規范,而作為選修課,旨在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興趣的培養、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但一些地方高校在發展思路上把“應用型”片面地理解為“實用型”辦學,致使學校的管理部門、教師以及學生對選修課的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的思想誤區,使得選修課的教學管理沒有實現規范化的管理,選修課教學質量參差不齊,選修課在學校中被邊緣化,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筆者結合自身在選修課教學中的實踐,對當前地方高校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選修課教學改革的途徑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討。
一、當前地方高校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選修課課堂教學管理無序化
第一,選修課監督無序化。選修課的開設主要以教師的自主申報為主,但由于其教學計劃并未列入教師所在教學系、部的教學管理之中,學校也缺少統一的教學督察制度,選修課的時間安排上也多在晚上或雙休日,使選修課的教學處在無人監管的狀態。第二,選修課質量評估無序化。對必修課一般都建立有規范的聽課制度及學生評價制度,通過同行教師、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估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實現“教”“學”相長,而對于選修課基本上沒有納入必修課的質量評價體系中,使教學質量沒有保證。第三,學生出勤考核無序化。由于選修課的學生來自全校不同的系、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年級,公選課處在有“課”無“班”的尷尬境地,增加了對學生管理的難度,使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2.教師教學自由化
由于選修課沒有制度保障,選修課教師的地位得不到重視,對學校的教學基本功大賽、教材資助、優秀課程申報等這些展示教師成績的機會與選修課教師常常無緣,使得選修課教師有一種挫敗感,造成選修課教師隊伍不穩定,也打擊了優秀教師開設選修課的積極性,使選修課資源不足。教師把開設選修課只是看作一種“副業”來經營,而且隨意性較大:一是在主觀認識上重視不夠,把開設選修課僅僅看作是為了完成教學工作量,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特色;二是在教學態度上不端正,沒有清晰的教學計劃,備課不夠充分甚至沒有備課;三是講課不認真,教學形式單調,教學方法陳舊,缺少創新;四是對學生考核隨意,要求低。
3.學生上課散漫化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對選修課缺乏正確的認識,大多數的學生選課時考慮的第一因素是個人的興趣。在選修課程時缺少正確的引導,同時學校網上選課系統提供的有關供選課程的信息較少,致使學生選課盲目,多數學生選課時只是憑個人興趣或者憑感性來選課,甚至從課程名稱猜測課程內容、性質,很多學生選課后發現與自己期望的相差甚遠,或者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態度不滿意時,就會使其上課的興趣銳減,以致出現逃課、混學分現象。因為在思想認識上把選修課看作可有可無,或是應付湊學分的需要,導致更多學生傾向于選擇學起來輕松、考試易過的課程,使要求嚴格、難度大的優質選修課資源乏人問津,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敷衍的惡性循環。
二、地方高校公選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公選課教學目標與學校發展定位相脫節
公共選修課的開設對促進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專業口徑、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等方面都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近年來,地方高校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在以學分制建設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促進學校發展的轉型上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從學校管理部門制定的學校發展規劃中并沒有體現出公選課應有的地位,一是在課程設置上重專業課和必修課、輕公選課的偏見仍然存在,公選課在學時數、時間安排等方面都凸顯了其作為副科的地位;二是在教學管理上,公選課的教學、考核等方面缺少專業課那種規范化的管理;三是在課程建設上,公選課也沒有學校提供的建設經費投入,甚至擔任公選課的教師在職稱評定時也處于劣勢。真正把選修課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當中,與地方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定位還有較大的差距。
2.公選課教學的課程建設與學生的需求相脫節
選修課是學分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選修課程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上雙向選擇上的平等性,促進高校教育模式的創新和綜合人才的培養。但從地方高校選修課的開設來看存在較多的問題:一是選修課資源匱乏且學科、專業分布不均;二是選修課程教師隊伍的不穩定,以兼職教師為主導?;诖?,選修課沒有專業課那樣規范的教學質量管理、考核、評估體系,其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等也受任課教師的自主性較大,加上學校缺少對選修課課程建設的專項經費投入,任課教師也難以把精力投入到選修課上,選修課成了教師滿足教學工作量的需要,對學生而言,選修課只是起到湊學分的角色。選修課在學科建設定位上的不明,注定了其在教學中的尷尬地位。
3.公選課教學的教學評價與促進創新機制相脫節
健全的教學評價機制能激發教學改革的不斷創新,而不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則會成為教學創新的桎梏。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會使制度的正效應不斷強化,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而不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會使制度的負效應不斷加強,限入惡性循環的怪圈。這就是制度的兩面性在實踐中形成的“路徑依賴”效應或稱之為“制度陷阱”。當前地方高校公選課教學評價機制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開設公選課的教師不重視,教學評比、職稱晉升等依據教師在專業課而非選修課的成績,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二是對開設的公選課的課程不重視,公選課作為一門選修課,沒有被納入高校課程建設、考核體系中,處于邊緣化的地位;三是對教學質量管理不重視,公選課一般安排在晚上或雙休日,致使公選課的課堂教學管理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公選課的考核也是有任課教師自主命題、自行批改,考核方式簡單化、形式化。
三、地方高校選修課教學改革的途徑
1.促進選修課教學思想的轉變
公選課是適應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側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教學思想上從單純重視知識教育向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素質教育,教學思想的轉變首先應來自于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只有著力提高選修課教師的地位,解除選修課教師的后顧之憂,才能使更多的優秀教師把精力投放在選修課的教學上,建立起科學的評價機制,使選修課不再被看成“副科”,而應納入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主干課程建設中。教學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既要著眼于學生的現實需求,又要能立足學科發展的前沿,真正起到開拓學生知識視野的作用。
2.加強選修課課程建設
國外高校中選修課已成為“廣博的教育”的一部分,在課程建設上選修課與專業課處在同等的地位上,如美國大學公選課在其整個課程結構體系中占50%。我國高校隨著學分制改革的推進,選修課教學開始成為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觀點逐漸受到重視。但選修課的課程建設無論在資源的數量、質量上,還是選修課的教學管理方面還遠未達到促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加強選修課課程建設是提高選修課教學質量的前提保證。一是設立選修課課程建設專項經費支出,鼓勵建設精品課程、特色課程。二是加強選修課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建設,鼓勵任課教師編寫教材。
3.完善選修課教學考核機制
選修課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加強選修課教學考核機制建設有助于這種良性互動的實現,對于教師的考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首先,建立教師開課審查制度,既包括對教師開課資格的審查,也包括對教師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的審查,從而保證開設課程的質量;其次,建立課堂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力求對教師的評價公平、公正、公開,既有教學管理部門、同行教師的評價,也要包括學生的評價;最后,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定期舉辦公選課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對評選出的優秀公選課教師在精品課程申報、教材資助以及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對學生的考核鼓勵采取考核方式多樣化而非放任自流,加強課堂教學的規范化管理,杜絕混學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