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對理工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近五年來,理工科院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畢業后直接到海外參加工作的大學生比五年前增長了近12%。所以,具有較高的英語口語水平無疑會為理工科院校學生升學、求職增加一個重要的砝碼。然而目前,理工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筆者在河北省的六所理工科大學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實際調查發現:每十個學生中,僅有兩名學生能對一個簡單的話題用英語自由發表看法,而絕大多數同學僅能用結結巴巴的英語說出幾個不連貫的句子。即使是對已經簽約到海外公司的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跟蹤調查,仍然發現他們的英語聽說能力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所以,探討影響理工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高的因素及尋求解決方案就成為當前較為急迫的課題。
一、影響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提高的因素
首先,因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不是以英語為專業,尤其是學習理工科專業的學生,有很多是因為從初高中時代就不喜歡英語而選擇理工科,所以學生從心理上就抵觸英語的學習,每周四個學時的英語課還能根據學校的要求勉強到課,但是課下很少復習英語,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將大量的時間用在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上。即使是在課上,當英語教師組織口語練習時,學生因擔心用英語交際不流利、不正確,害怕因出錯而被同班同學笑話,所以會表現出沉默、不安等負面的焦慮情緒。由于焦慮情緒的影響,學生即使對問題作了充分準備,一旦站起來,卻總是變得“吞吞吐吐”,語言表達不清,這會直接削弱他們對其他認知因素的接受能力,因而在語言表達時出現“張口結舌”或者“無話可說”的難堪局面。這種惡性循環直接導致了學生的表達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進而影響了他們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其次,因為英漢的語言思維習慣不同,所以在漢語的環境下學習英語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學習者“漢式英語”嚴重的問題,從而影響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由于英語語料輸入的不足,幾乎所有的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時,不能從大腦所存儲的語料庫中搜尋出能脫口而出的地道英文,而會經歷這樣的思維過程:聽到對方的英語并通過轉譯成漢語的方式理解——用漢語在頭腦中形成要表達的意思——轉譯成英語表達出來。很明顯,這樣的思維過程一定會受到漢語母語思維的影響。如果始終以這樣的邏輯思維來講英語,說出來的英文永遠不會是地道的英文,而是“漢式英語”。比如,與他人一同進門的時候,我們經常說“您先請。”用漢式英語表達出來就是“You go first”而實際的地道表達方式應該是“Follow you”所以,因為絕大多數學生用漢語進行思維,即使他們學習英語多年,詞匯量很大,在口語表達上也難以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
再次,對英語的發音、朗讀規律不清楚也是影響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提高的一個因素。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中國人說出來的英語我們可以聽懂,而同樣的句子換做外國人來說,我們就聽不懂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英語句子的連音略音現象在口語表達中很多。如果不能掌握其規律,就會首先造成聽力上的障礙,進而不能說出地道的英文來。這種現象的形成其實也與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接受的英語教育有關,大部分從事基礎英語教育的老師由于輕口語重語法而忽視了對學生講英語這一能力的培養。因此,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語法掌握得很扎實,也會因為發音不標準而不能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有效交流,這也就造成了他們所說的英文“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聽不明白”的情況。
二、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策略
針對以上所做的分析,我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要從下述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的學習信心。根據美國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filter hvpothesis),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會將所有精力投入到其所學習的語言信息中并將其完全吸收,其原因就在于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過濾過程。如果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自信心,而且表現出很強的焦慮感或者挫敗感,那該生的情感過濾就會表現出較強勢作用,導致相當數量的信息被過濾掉,而未能進入到大腦記憶庫中,這樣語言的輸入就會受到一定的阻塞。基于這一理論,英語教師在課上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減少學生消極情感因素的影響。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而壓抑的課堂氛圍會阻礙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不安全感和緊張感加強。有些學生在課上用英語表達時很難令老師滿意,并不是因為這些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差,而是心理緊張所造成的。此時教師應該持有鼓勵、寬容、友好的態度來消除學生交流時的緊張感,創造一個良好、寬松的環境,使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交談。學生只有在精神放松的情況下才能充分挖掘英語學習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地穿插一些笑話或幽默故事來活躍課堂氣氛,學會欣賞并適時地贊揚學生,縮短和學生的心理距離,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真誠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造一個“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外語教學課堂環境。
第二,培養英語思維,減少“漢式英語”。在漢語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很難用英語直接進行思維,培養英語思維是減少“漢式英語”的一條必由之路。在英語學習中,可以用下列方法來培養學生英語思維。首先,教師和學習者都要明白詞組是人與人之間語言交流的最小單位,因此,學生應以詞組和句子而不是以單詞為語料輸入單位,盡可能多地掌握詞組和固定的英語表達法,這樣,他們的口語表達才能更加流暢。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看些純正的英語閱讀材料以及地道的英語影片,并有意識地積累地道的好句子,學生們可以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地道表達法記在一個小本子上,并且不斷復習,這樣,久而久之,在很多情境下,學生們就可以按照英語的模式來表達思想了。
第三,多背誦英語短文,培養語感。學生通過背誦一些比較地道的文章,可以提高詞匯量,增強口語流利程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語感。在跟讀——朗讀——背誦這三步的練習中,學生們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斷句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要是地道的英文,難度符合學生的水平,內容是學生們所感興趣的,堅持背誦,就能提高學生的語感,進而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最后,幫助學生練就正確的語音語調。標準的發音是一個人英語口語素質的基本體現。語音語調正確,不僅可以使學生說的英語能被對方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聽懂對方所說的話,這是因為和英美國家人士進行交往時,如果自己的發音不正確,聽到發音正確的英語的時候,頭腦中就不容易反映出其意思。因為非英語專業的理工科學生在英語課上基本不進行語音語調的訓練,所以他們的英語語音語調普遍不好。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上給他們講解清楚正確的發音方法,并且督促學生積極糾正就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掌握了正確的發音方式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課下做一些原聲材料模仿練習并要求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例如電影對白、詩歌朗誦、英文歌曲等。學生通過模仿不僅可以糾正每個單詞不準確的發音,也可以有意識地去學習純正英文中的語調及地道的表達方法,從而增強英語的語感。
總之,理工科院校的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相對較低,基于學生的自身情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總體英語學習水平還有待于提高。教師首先要創造出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在課上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方面,教師的教學方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學技能和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正確策略,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切實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另外,口語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處在量變過程的口語能力發展是緩慢的、不易覺察的,只有不斷增加信息的輸入,持之以恒,才能最終發生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