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政治體制倒退

2012-04-29 00:00:00陸南泉
炎黃春秋 2012年3期

長期以來,勃列日涅夫時期給人們的表象是穩定,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戰略核武器達到與美國持平的水平,是“蘇聯綜合國力最強大的鼎盛時期”。

盡管懷有大國情結和民族主義情緒的部分俄國人對這個時期還持有正面評價,但是,在學術界特別是歷史學家看來,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是蘇聯最后走向垮臺的罪魁禍首。

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10月14日,通過一次蘇聯歷史上真正的政變,取代赫魯曉夫上臺執政,于1982年11月10日去世,共執政18年,時間之長僅次于執政30年之久的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經濟情況較好,社會總產值比上個五年計劃增長7.4%。這一時期,勃列日涅夫對改革持積極態度,力圖通過改革扭轉經濟下滑趨勢。也是在這一時期,勃列日涅夫也站穩了腳跟。但從上世紀70年代上半期開始,保守、僵化與停止改革趨勢日益明顯,后來實際上取消了改革。在1971年的蘇共二十四大后,就不準用“改革”一詞了,而改用“完善”一詞。俄羅斯學者說得好,這一改變是向“停滯”過渡的標志。

一、政治體制倒退的種種表現

經濟體制改革要求政治體制改革與之相適應。勃列日涅夫時期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不僅沒有觸動政治體制,而且出現了不少倒退,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恢復并逐步加強黨政集中領導體制

1、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進一步發展。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特別是在后期,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情況日益嚴重。表面上政治局各委員都對自己主管的領域負責,一切決策都由政治局做出,但實際上主要還是由黨的最高領導勃列日涅夫等少數幾個人決定。特別是在勃列日涅夫的地位鞏固與加強之后,更是大權獨攬。1977年蘇共中央5月全會決定,勃列日涅夫以總書記身份兼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同年10月7日,最高蘇維埃非常代表會議審議通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根本法)》。按新憲法增加的一些條款,勃列日涅夫同時又兼任國防委員會主席,這樣,他就總攬了黨、政、軍的大權。這種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體制,不只反映在勃列日涅夫這個最高領導人一個人身上,蘇聯黨的很多領導人兼任蘇維埃與政府部門的重要職務。另外,在黨政領導的組織機構上也得到充分體現。蘇共中央機關設置的與政府部門相應的部門比過去更多了,如國防工業、重工業、機器制造、化學工業、食品工業和農業等部門,在加盟共和國黨中央委員會和地方黨委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這導致各級黨組織往往對一些具體經濟問題作決議與發指示,從而大大削弱了蘇維埃與政府部門的領導作用。

2、個人集權加強,獨斷專行現象嚴重。隨著勃列日涅夫領袖地位和權力基礎的鞏固,個人集權日益發展。應該說,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形成的“三駕馬車”之間的關系,一開始也不是三者之間的力量與權力處于均等狀態,作為總書記的勃列日涅夫利用一切機會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擴大權力。蘇共中央1972年12月全會上對由柯西金主管的“新經濟體制”作了否定性評價之后,勃列日涅夫把在經濟方面的決策權控制在自己手里,隨后又控制了外交權,此后,使柯西金的地位大大下降。1977年解除了波德戈爾內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并宣布他退休。此后,勃列日涅夫的權力大大膨脹,決策權高度集中。據不少材料披露,像1979年底出兵入侵阿富汗這樣的重大事情,只是由勃列日涅夫、烏斯季諾夫、葛羅米柯和安德羅波夫四人商量后作出決定的。從這一件事就可看出勃列日涅夫時期個人專權的情況。

由于個人集權的加強,黨內民主日益流于形式。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雖然中央全會、政治局會議、書記處會議和蘇共代表大會按規定舉行,但并不意味著黨內有真正的民主生活。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舉行的蘇共中央1月全會上講:“讓我們坦率地說,多年來,黨和人民關心的許多迫切問題沒有被提到全會日程上來。同志們都記得,雖不止一次地舉行時間很短和形式化的中央全會,許多中央委員在其整個任期內沒有可能參加討論甚至提出建議。中央全會的這種氣氛也影響到地方黨委和黨組織的工作作風。”一切重大問題不是經過認真和充分討論決定的,這種情況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顯得更加突出。沃爾戈諾夫所著的《七個領袖》一書中說:政治局討論問題的程式,如由誰發言、如何發言等,事先都由黨中央機關秘書班子作好仔細安排。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政治局委員們事實上經常不是進行討論,而是相互念自己的助手們為他們寫好的2~3頁講稿。大家總是表現出“英雄所見略同”,照例不會發表同事先由起草班子起草的決議草案有多少出入的意見。

(二)個人崇拜盛行

個人集權、缺乏民主必然產生個人崇拜。隨著勃列日涅夫個人權力的膨脹,個人崇拜也發展起來。勃列日涅夫在這方面采取的方法很多,如用編造歷史來夸大其在戰爭中的作用,通過各種宣傳工具大肆宣揚其政績,給自己頒發各種勛章獎章,軍銜不斷晉升,從1975年至1977年的三年內,他由中將一躍而為蘇聯元帥。他擁有的勛章與獎章共達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為他捧胸章與獎章的軍官有44人之多。如果翻開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蘇聯報刊,對勃列日涅夫令人作嘔的頌揚言論到處可見。1976年底在為勃列日涅夫慶祝70誕辰時,掀起了頌揚的高潮,為此,《真理報》開辟了7天的專欄。而率先頌揚勃列日涅夫的是基里延科,他稱勃列日涅夫為“黨的領袖”,當時阿塞拜疆第一書記阿利耶夫稱勃列日涅夫為“我們時代的偉大人物”。那些阿諛奉承、恭維勃列日涅夫的言論更多:“黨和人民熱愛您,列昂尼德·伊里奇。他們愛您,是由于您的仁慈和熱忱,是由于您的智慧和對列寧主義的無限忠誠。您的一生,您的智慧和天才賦予您獲得并融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寶貴品質的能力,這些品質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人物,我們黨和我國各族人民的領袖的特殊品質。”吹捧的調子越來越高,如有人稱勃列日涅夫是“真正列寧式的領導人”,“黨和國家的英明領袖”,“英明的理論家”。這里還要指出的是,以勃列日涅夫名義發表的幾本小冊子《小地》、《復興》、《墾荒地》等,獲列寧文學獎。其發行量之大也是驚人的,截至1981年底,平均每兩個蘇聯人就有一冊。1978年11月12日《真理報》宣傳說:蘇聯人在“讀、重讀、廢寢忘食地研究勃列日涅夫的著作”,因為這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智慧和泉源”。還有些報刊吹捧這些著作是“黨的巨大瑰寶”、“政治才略的教科書”,是“令人愛不釋手的詩篇”等。而這種做法所起的作用是極其惡劣的。阿爾巴托夫說,這像“全民演出了一出荒誕的戲”,人們“都并不信以為真。這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政權的不信任感,加強了不關心政治和玩世不恭的消極風氣,腐蝕了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從象征的意義上說,這個插曲猶如我國歷史上我們為之付出了很大代價的這段可悲的時期樹立了一塊墓志銘。這是名副其實的停滯時期。其登峰造極之時我認為是1975~1982年”。

個人迷信是個人集權的必然產物,它反過來也為鞏固與發展個人集權創造條件,相互促進。這樣發展的結果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政治體制朝高度集權方向一步一步地邁進,一步一步地深化,使得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變得“成熟”即更趨凝固化、僵化。這種“‘成熟’在掩蓋著、鈍化著矛盾的同時,就已孕育著、潛伏著危機!”

(三)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體制的弊端日益嚴重

應該說,赫魯曉夫執政時,看到了傳統體制下的干部制度存在嚴重弊端,因此在這方面作了不少改革,目的是要廢除像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等腐朽的制度,使社會的發展富有活力。但他在這一領域的改革,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發生過干部大換班,變動過于頻繁等。勃列日涅夫上臺后,注意力集中放在赫魯曉夫時期干部制度改革所出現的問題上,并沒有考慮到傳統的干部制度存在的嚴重弊端。因此,勃列日涅夫執政后以穩定政局等為由,很快就恢復了傳統的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和干部任免制。在這方面的倒退,其消極作用十分明顯。

第一,干部領導職務的終身制,使新生力量難以成長,難以在年富力強時進入重要的領導崗位。在赫魯曉夫執政年代,中央委員連選連任者占49.6%,到蘇共二十二大,中央委員連選連任者上升為79.4%,二十五大時上升為83.4%,二十六大為90%以上。勃列日涅夫時期,中央政治局、書記處的變動更小,18年中只換下12人。1981年召開的蘇共二十六大選出的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馬,這是蘇共歷史上沒有過的。1976年至1981年兩屆加盟共和國黨的代表大會期間,共和國黨中央第一書記,除死亡和正常工作調動外,沒有一人被撤換。由于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任命制,重要干部由“一號人物”來決策,一些重要崗位的領導干部不可能由年輕干部去擔任。勃列日涅夫后來提拔和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的人員的情況就說明這一點。如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1976年去世時為73歲,而接替他的烏斯季諾夫當時已經69歲;蘇聯交通部長科熱夫1975年去世時為70歲,接替他的索斯諾夫為67歲;造船工業部長托馬1976年去世時為69歲,接替他的葉戈羅夫當年也是69歲。勃列日涅夫兼任國家元首之后,競選擇比他大5歲的庫茲涅佐夫擔任自己的副手。1976年吉洪諾夫任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時已72歲。

第二,終身制的一個必然結果是領導干部老化。1952年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為55.4歲,書記處成員為52歲。到赫魯曉夫下臺前夕的1964年,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為61歲,書記處成員為54歲。到1981年蘇共二十六大時,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為70歲,書記處成員為68歲,核心成員的平均年齡高達75歲。

干部的普遍老化,是蘇聯社會死氣沉沉、保守、僵化和各種消極現象出現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這個問題,從勃列日涅夫本人就可充分說明這一點。勃列日涅夫于1974年12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軍用飛機場剛送走美國總統福特,他感到不適,患了腦動脈粥樣硬化癥。第二天前往蒙古,從那里乘火車返回莫斯科時又發生了第二次中風。從此,他病得很重,病了很長時間。從這時起,勃列日涅夫還“統治了”八年。在這八年中,他一直沒有能恢復到自己正常的工作狀態。在他生命的晚期,就連起碼的談話內容和禮節性的應酬話也要別人替他寫好。對此,博爾金作了以下的描述:“很多人都非常清楚,勃列日涅夫不能繼續領導黨和國家,中央政治局會議越開越短。勃列日涅夫茫然坐在那兒,并不十分清楚自己身在何處,會議室里都有誰,應該做些什么。經常出現這種局面,他坐在那兒,讀著助手們用特制大號字母打字機打出的簡短講稿,有時讀錯行,前言不搭后語。他大概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用憂傷的目光望著在場的人。為了盡快作出結論并提出提案,結束這種折磨人的場面,契爾年科出面結束會議,大家急忙通過各種議案,懷著不安的心情離開政治局會議室。”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的八年中,他“已經無力正常執行領導者的起碼職責”。

第三,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任命制產生的另一個嚴重弊端是不正之風盛行。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高層領導人是否退休,并不取決于年齡與是否有才能,而是取決于與蘇聯主要領導人的關系。正如利加喬夫指出的:“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黨的領導干部是否退休,主要取決于與某些政治局委員和列昂尼德·伊里奇本人的關系。這種程序(確切些說是無程序)必然要加重地方領導人對中央領導機關的依賴性。就問題的實質來說,一切都取決于個人的好惡程度,換句話說,是否退休問題在于主觀方面。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那些忘我工作的書記,由于沒有注意到在中央和中央委員會的個人關系,當到退休期限時便處于‘無人過問狀態’。”可以說,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在干部任用問題上,任人唯親、搞裙帶關系已發展到極其嚴重的程度。這樣,使不少干部不是把精力用于如何做好工作,而是搞投機鉆營,那些吹吹拍拍、討好上級、唯上是從、在上層尋找保護傘的干部越來越多。還要特別指出的是,勃列日涅夫還對其家屬與沾親帶故的人給予“照顧”,讓這些人升官、撈取私利。他女兒的最后一任丈夫丘爾巴諾夫令人頭暈目眩地青云直上。在屈指可數的幾年內當上中將;從一名平平常常的民警政治工作者一躍成為內務部第一副部長;他被選入黨的高層機關;獲得了獎賞、汽車和別墅。勃列日涅夫的兒子被提拔為外貿部第一副部長。他的弟弟也當上了副部長。這兩個人都有酗酒的惡習。

(四)“特權階層”擴大化、穩定化和思想僵化

勃列日涅夫時期,政治體制倒退,使得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就存在的“特權階層”進一步擴大與穩定,這一階層的人思想更趨僵化,這也成為阻礙整個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

至于形成這個特權階層的原因,筆者認為,阿爾巴托夫提出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他說:特權階層的形成,“這是斯大林故意采用的政策,目的在于收買黨和蘇維埃機關上層,使其落入某種連環套之中。這是一種路線,旨在借助于直接收買,借助于灌輸丟掉職位就丟掉特權,失掉自由甚至生命的恐懼思想,從而保證官員們絕對聽話,并積極地為個人迷信服務。”

斯大林時期與勃列日涅夫時期特權階層的使命是不同的,斯大林時期的“特權階層”主要使命是維護、鞏固斯大林的體制模式;而勃列日涅夫時期,特權階層的主要使命是抵制各種實質性的改革,維護現狀,使斯大林式的社會主義更加“成熟”。這也是使這個時期體制改革停滯不前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政治體制倒退造成的嚴重后果

(一)成為改革的主要障礙

在蘇聯極權政治體制條件下,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企圖單一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不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其結果只能是政治體制不可避免地對經濟體制改革起制約作用。

例如,由于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官僚主義和官僚機構對改革的阻礙乃至破壞作用日益明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這就是官僚主義、本位主義、機關專權和獨斷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所謂雙倍的泛濫。”“所有的決定都是由最上層作出的,與此同時,‘上邊’卻不能真正采取任何一個決定——其中每一項決定要經過幾十次甚至幾百次協商。此外,領導人任何一項決定作出后,在貫徹時又受到機關的專橫的阻撓。”“幾乎沒有人對某件事真正承擔責任。”“官僚主義的管理機關膨脹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規模”。

據俄羅斯一社會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材料,這一時期蘇聯黨政領導機構作出的決議得到執行的充其量不到十分之一。官僚主義的盛行,勃列日涅夫本人表現得尤為突出。阿爾巴托夫在其回憶錄中,列舉了不少事例,其中有關科技革命問題最為生動。在20世紀60年代末,考慮到蘇聯加速科技發展的緊迫性,蘇共二十四大后,政治局作出決定,準備專門就科技革命問題召開一次蘇共中央全會。會議的準備工作與通常一樣委托一個委員會負責,該委員會由數名中央書記組成。同時,還成立一個工作組,準備會議材料,其中包括起草總書記的報告。經過許多個月緊張的工作,終于擬就了一份篇幅長達130頁的總結性文件。文件于1973年5月按期提交給基里延科等三位書記。自然,這份文件交給了勃列日涅夫,但長久沒有下文,召開討論科技革命的中央全會的整個設想被擱置了。到了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后一個專門委員清理他的檔案時,發現了這個文件。之后,再轉到戈爾巴喬夫手里。但科技體制改革拖延了20年,從而使科技進步問題大大加重了。

縱觀勃列日涅夫18年的體制改革,不難發現,改革一直是在因循守舊、求穩抑變的思想支配下進行的。

(二)重新斯大林化

由于政治體制的倒退,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社會又開始了“悄悄的重新斯大林主義化”。這是筆者借用了阿爾巴托夫回憶錄中的一個提法,因為這個提法很符合實情。“我之所以把這個重新斯大林主義化的過程稱之為悄悄的過程,就是因為它不是用一個正式的法令、一項專門的決定去推行的,它是漸漸地、一步一步地把社會生活籠罩起來的,一個陣地一個陣地鞏固起來的。那些想要回到斯大林主義的人,則是有意識地加以推動。”應該說,重新斯大林主義化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并不是困難的事,因為:一是在赫魯曉夫時期雖然捅了一下斯大林,特別是斯大林的個人迷信,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斯大林主義或斯大林時期形成與發展起來的體制。就是說,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作報告時,對斯大林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存在的問題是想得很膚淺的,可以說還根本沒有觸及制度性問題。二是植入蘇聯社會的斯大林主義,它經歷了一個很長歷史時期,為了讓它生根采取了各種手段,包括最極端的大規模的恐怖,從而使其在蘇聯根深蒂固。三是在斯大林時期,不只形成了以斯大林主義為基礎的體制,并在這個體制下培養了適應和積極維護這個體制的領導干部。這些干部,同時又握有種種特權,他們離開了這個體制很難工作,又會失去特權與利益。因此,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領導層中很多很多人仍然持舊的、斯大林主義觀點。他們要在任何一個別的社會政治體制下為自己尋找一個位子即使說不是完全不可能,那也是很難的。這些當權者除了往下面貫徹‘上頭’的意旨外,不會做任何其他事情。”在上述條件下,在蘇聯社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局面。只要最高領導一停止施加壓力,使社會實現非斯大林主義化的種種努力,整個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設制幾乎無須下達新的補充指示就會自動恢復原狀,就像被按倒的不倒翁一樣,只要手一松開,它馬上便直立起來,或者像自行車一樣,如果你不再用腳蹬,它就向一側倒下去。”所以,正如有人指出的:“斷言我們似乎告別了斯大林主義,此話說早了,太早了。”

勃列日涅夫為重新斯大林主義化,主要通過一些行政措施對站在反斯大林主義立場上的人施加壓力,但又不采取或很少采取極端的手段,如逮捕判刑等。“一般的做法是革職,給予嚴厲的黨紀處分,直至開除黨籍,以及用越來越巧妙的手段搞臭和迫害持不同政見者,包括公開詆毀中傷他們,送入精神病醫院,乃至驅逐出境,剝奪蘇聯國籍,等等。”

勃列日涅夫在重新斯大林主義化方面,首先的步驟是恢復斯大林作為“偉大領袖”的名譽,最簡單的辦法是1965年利用紀念衛國戰爭勝利20周年慶典,提及以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后來,利用撰寫各種各樣的有關“二戰”的回憶錄把斯大林重新抬出來。官方要求回憶錄也好二戰史也好,要符合當時的蘇共路線、方針與政策的需要。這樣,連十分重要的《朱可夫回憶錄》中,也要把有損于斯大林形象的內容刪去,如從書的原稿中砍掉有關1937年斯大林對紅軍高級指揮人員實行鎮壓的一章。

與此同時,“思想限制的范圍擴大了,成為迫害對象的人數增加了,社會的政治、精神和道德氛圍明顯地變壞了。”“‘合法性’的界限和可以在體制之內采取行動的范圍變得越來越窄了,人們明確無誤地知道不久前還準許說的話和曾在崇高講壇上講過的話也被置于禁止之列了。”

這期間,加強了“秘密警察”機關的作用,鼓勵大家告密,檢查私人信件,偷聽電話談話多了起來。“蘇共中央的高級負責人,甚至中央書記,在自己的辦公室談到尖銳的話題時,也常常看一看電話機,作出一種明顯的手勢——把手指按在嘴上,并轉到另一個話題。”

至于文化、社會科學領域的情況,并不比其他方面好些,煩瑣的理論研究成風,僵化的教條主義盛行,有創造性的思想被排除出社會科學領域。拿經濟科學來說,精力集中在研究傳統的政治經濟學,不切實際地去撥弄從馬列主義奠基人著作中摘出來的一連串抽象原理,而且主要是用他們最粗俗的、純粹斯大林式的詮釋來研究。這種斯大林式的詮釋,早已成為被推銷得貶了值的理論,還在強迫人們接受,而對“市場社會主義”的批判不斷升級,并納入了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主張更多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學者如阿甘別基揚和扎斯拉夫斯卡婭等,成為圍攻的對象。

(三)經濟嚴重衰退

由于政治體制倒退,使經濟體制改革停滯不前,從而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突出表現在:經濟增長率明顯遞減與停滯。到勃列日涅夫去世的1982年,經濟增長率已下降為3.3%。據一項重要的調查材料表明,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如果不考慮能源價格上漲與出售有害的酒精飲料,那么國民收入沒有增長。第九個五年計劃(1971~1975年)與第十個五年計劃(1976~1980年)工業計劃分別只完成91%與67%,農業計劃只完成68%與56%,農業情況日益惡化,從1973年起蘇聯成為糧食凈進口國,每年進口2500萬到3000萬噸;粗放經濟增長方式與低效經濟未能轉變;經濟結構更加畸形,抑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體制倒退,嚴重制約著經濟體制改革,從而導致經濟改革的三項目標均未實現:90%的經理認為企業權力太小,僅在由國家計委編制下達的工農業生產計劃中,就包括了約4000個產品品種,約占工農業產值的80%~90%,企業的利潤83%左右由國家直接或間接支配。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說,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可概括為停滯時期,這是一個總體的評價。當時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的雷日科夫在蘇共中央6月全會(1987年)的報告中說: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實際上是“惰性和停滯不前的力量當時占了上風,一切都回到了舊的軌道”。阿爾巴托夫指出:“如果用很高的政治和經濟標準來評價,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從赫魯曉夫下臺到勃列日涅夫逝世的整個年代是停滯時期。在這些年內(這畢竟是18年),我國沒有出現過沿著使我們的社會得到總的改善的道路前進的任何不可忘卻的歷史性里程碑。就是說,蘇聯作為一種社會主義制度并沒有朝著進步與完善的方向邁出大的步子,總體上講,仍然是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那一套模式。”勃列日涅夫執政的18年,一方面耗盡了20、30年中形成的高度集權的動員型政治經濟體制的潛力,另一方面又使蘇聯積聚了大量危機因素,導致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全面停滯,是蘇聯走向衰亡的時期。這一歷史定位,就抓住了這一時期的本質特點,從而也就找到了勃列日涅夫在蘇聯歷史上的確切地位。

(本文注釋見本刊網站)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責任編輯 洪振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9| 日本影院一区|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欧美第二区|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亚洲男人天堂2020|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69视频在线|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亚洲午夜综合网|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久久女人网|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综合狠狠| 一级爆乳无码av|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91丝袜|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热99精品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黄色在线不卡|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91色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伊人久久影视|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97av视频在线观看|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