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黃春秋》新春聯誼會的喜慶的會上,我要談一個嚴肅甚至沉重的話題:《炎黃春秋》的轉制問題。現在又有人想利用文化體制改革的機會,改變《炎黃春秋》21年來的辦刊方針,辦法是通過組建股份公司,用權力和票子控制大股,因董事會掌握人事權,從而改變我們的辦刊方向,想辦成什么學術性刊物,有的人說要把《炎黃春秋》辦成第二個《求是》。
我們知道,國家此次文化體制改革的目的或標準是兩個:第一個是社會效益;第二個是經濟效益。
照這兩個標準看,《炎黃春秋》現在都在80分以上。
從社會效益看,堅決、鮮明、有力地宣傳了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路線,為全面體制改革大聲呼號;對人對事堅持了實事求是精神,說實話,說公道話,得到國內外普遍好評。這份刊物真正是讀者自己掏腰包訂購的刊物,現在已有十幾萬訂戶,它增強了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公信力,就是明證。
從經濟效益看,《炎黃春秋》創辦21年來,國家從來沒有給過一分錢,我們又不善經營,現在已經能夠做到自給有余,去年上繳稅費28萬元,上繳主管部門——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管理費5萬元。
現在雜志的運行體制是“四不像”體制(雜志社的老顧問和老編委的說法):
說是事業單位,又沒有事業編制和財政投入;說是企業單位,又掛著事業單位的牌子;說是國有,又沒有國家一文錢的資產投入;說是民營,又叫國有事業單位,戴著國有的帽子。這就是《炎黃春秋》的歷史與現狀。
我們又受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領導,研究會幫了我們許多忙,但人事權、發稿權,掌握在雜志社的議事機構——編委會,行政機構——社委會手上,刊物運作一切權力歸社委會。
在這種體制下運行結果是很有原則,很靈活,所以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才這么好。這種體制類似三中全會前的安徽省小崗村的“包產到戶”。
21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炎黃春秋》的這一套體制、運作機制都是非常成功的,得到各界公認。事實證明,《炎黃春秋》的這種市場化、社會化探索已經為國家文化體制改革闖出了一條新路。
如今,整個國家文化系統處于大轉折大發展時期,照鄧小平“南巡”講話,應鼓勵各種體制大膽試驗。《炎黃春秋》這種成功的運作體制,已經受到群眾擁護,也理應得到政府明確的保護和扶持。
《炎黃春秋》刊物的內容、經營,還有這一套“四不像”體制,當然會有缺失,還要改進。但基本上是很不錯的。
所以,我在這里要特別說:有關上級部門繼續承認我們這個體制,有意見可告訴他們,我們改進。切望不要在這個轉制這件事上再給我們出難題了。如認為有困難,可等待時機成熟時再考慮我們的轉制問題。
這種形勢下,如果強行改變雜志現有這種體制,這種運作模式,那我們就無法再勇敢地探索政治體制改革,再不敢對人對事說實話公道話了。那將違背讀者心愿,違背幾百上千作者心愿,違背六十個編委和上百老干部與學者心愿,后果可以說是嚴重的,有的同志甚至說可能釀成政治事件,二月初山東省濟南市就出過一起。“十八大”開幕在即,我們衷心地愿和大家一起,營造和諧輿論環境,都不要給黨與國家制造新麻煩。
在此關頭我們重申:
1、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不動搖;
2、堅持對人對事實事求是原則不動搖;
3、遵守憲法不動搖;對于背離憲法的法規允許我們獨立思考,允許提出不同意見。
4、全面推進體制改革,當前著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但我們是體制內的改革派,也有人叫我們務實派、民主派。任仲夷說我們是體制內的改良主義者。
5、《炎黃春秋》對此次體制改革的底線是:基本維護現在體制,一切努力服從21年的辦刊宗旨(理想)。對股份制、董事會等等想法,我們也可以想想,但票子一定要服從理想,這里有個正確處理票子與理想的關系。
21年辦刊經驗:小是小非可以讓步,大是大非寸步不讓。大是大非讓步的后果,不是個人、小團體,而是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失敗。
《炎黃春秋》已經邁過了許多個“坎”,現在又面臨一個“坎”。希望得到作者、讀者的密切關注和支持。也希望得到上級有關部門更多的支持,希望得到蕭克、費孝通那樣的人的大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