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還沒有官方數據能準確說明中國企業在朝鮮投資的數量和規模。據《東方早報》2012年4月報道,中國企業投資朝鮮的數量不會少于200家。
中國商務部2011年4月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對朝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約2.9億美元,對朝的投資70%集中在礦產資源。
此前丹東華商海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亭戈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盡管對朝貿易越來越好,但從過去到現在都有不規范之處”。原因多種多樣,比如對商業行為的認識程度不同。
據《經濟觀察報》2012年4月報道,在中朝邊境做了20年面粉生意的王旭明也自稱被坑過。“和朝鮮光明商社談好價格,一批貨發過去,經常收不到錢,有時說好了給你,又會變卦。”王旭明說,朝方欠他的300萬元面粉款,至今沒給全。
不甘心的王旭明開始在朝鮮“上訪”要債。他說早期朝鮮對要債的中國邊貿商還管吃管住,“現在只要聽到你來要債,連邀請函都不給你發。”“有些中國商人去要債自己還倒貼錢,欠3萬美元,跑關系花了2萬,最后拿回來1萬。”
朝鮮的基礎設施狀況也是一個客觀風險。“比如按合同,一個月內要給我提供1萬噸鐵礦石,遇到雨季,他們道路橋梁的情況與運輸能力沒法完成約定,會形成客觀的違約,起訴或正規索賠根本做不到。”王亭戈說。
“目前中朝企業之間所簽訂的合同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法律作用。”延邊大學朝鮮問題研究所所長高敬洙教授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解釋稱,這也是朝方合作企業在中方投資者考察及洽談過程中,會盡可能滿足投資者的條件,并在雙方簽訂的合同中最大可能滿足中方投資者要求的真正原因。
所以,想做對朝貿易或投資,“一個前提是,必須對它了解透。”王亭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