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創刊的第64年,微博流行的第3年,這份中共中央機關報有了自己的官方微博。然后,以遠超人們想象的新銳姿態,迅速紅了。張研農聽過年輕入的調侃:看半天微博,要看七天新聞聯播才能治愈。
“你們不太看報,看報恐怕也不看《人民日報》。你們對《人民日報》可能有一種印象,就是它很刻板。”說這話的,是《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
甚至有時候,它還不那么討人喜歡。幾年前,《人民日報》一個年輕編輯在論壇發帖征集報道線索,結果遭到很多網友跟帖嘲笑、挖苦。
“沒能讓年輕讀者了解《人民日報》,是我們的失職。”張研農在2012年4月復旦大學演講上說。他承認,中國目前確實存在著“體制內”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張研農聽過年輕人的調侃:看半天微博,要看七天新聞聯播才能治愈。
兩個多月前,2012年7月22日,凌晨4點58分,《人民日報》有了自己的微博。這是這份中共中央機關報創刊的第64年,微博流行的第3年。
“今天,哈爾濱一座大橋坍塌,又讓人想起……趙州橋……讓現代人建起的工程,也能經得住時間拷問,恒久呵護我們的幸福與安寧。”
“重慶警方辟謠,長沙警方澄清。然而,對周克華死訊的質疑仍未平息……修復信任,需要公權力更加公開透明……”
這是《人民日報》官微里近期被廣為轉發的兩條微博,發文時間分別是2012年8月24日、8月21日。
“紅色沒落貴族”
《人民日報》一位年輕編輯發現,《人民日報》發行量是280多萬份,而演員姚晨的微博粉絲當時有將近兩千萬。這意味著,理論上,“她每一次發言的受眾,即便不算轉發后的間接傳播,也比《人民日報》發行量多出近7倍”。
如果將發行量換算為微博關注人數,《人民日報》在微博世界中只能排到250位以后。
“阻力來自傳統觀念。《人民日報》有一種心態,當然是少數的,這個心態我們概括為‘紅色沒落貴族’的心態。”張研農在2009年北大的演講時說。
《人民日報》試圖改變這種局面。比如2009年,它第一個報道了南京嬰兒徐寶寶因為醫院失職而死亡的新聞,并促成醫院負責人被依法追究。
不過一份主要依靠政府機關征訂的報紙,它的改變并不容易為大眾所見。
最終,《人民日報》國際部一位年輕編輯的建議報告,引起了領導的重視。報告分析了該報一篇國際評論的網絡反響。在環球網全文轉載下,77%的讀者支持這篇文童的觀點;而新浪微博一個知名賬戶以140字將該文編輯轉載,打亂了說理邏輯,網友的反映截然不同,55.4%的持否定態度,跟帖半數是發泄不滿。
這位年輕編輯提出,不能把微博這個陣地拱手他讓,要主動出擊。張研農為此召開編委會專門討論。會議決定,推出《人民日報》官方微博。
《人民日報》說人民
“我們要盡量能夠說好話,如果我們說大話、套話,就像以前人家說我們調門挺高,一樣沒有人會聽。”《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盧新寧在北大演講時稱。
《人民日報》官微開通那一天,正是北京的61年一遇的暴雨夜。《人民日報》第一條微博是:北京暴雨,整夜無眠。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與大家共同守望……北京,加油!
有5000多人轉發了這條微博,2000多人跟帖發言。不過相對人民日報的地位,這個結果并未顯示出人們太熱烈的歡迎。
接下來的時間,事情開始起變化。
7月23日,溫州動車事故一周年。《人民日報》在這一天早晨7點發出微博,悼念一年前的事故……一年前的今天,一場動車事故不幸發生……今年7月21日,微博在北京暴雨災害中發揮了更大作用。小小微博……也見證信息公開和社會治理的前行。早安,中國!
《人民日報》微博的姿態讓網民驚詫了。因為在當天的微博上,《南方都市報》也只轉發了“平安溫州”的一段簡短悼念文字;上海《東方早報》則把動車事故放進一篇名為《歷史上的今天》的長微博的最后。
它在繼續讓人們驚詫。7月28日,《人民日報》微博“微評論”說“公布遇難者名單應成制度”,并呼吁“通過以人為本的制度開掘敬畏生命遠離災難”。
同天,《人民日報》發出的第142條微博引發了當天最熱烈的轉發: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這些話語,看起來更像是那些更加市場化的媒體所發表的時事評論。在兩天時間里,這段話被轉發了7萬多次,評論上萬條。
這次,被《人民日報》微博視為“對手”的微博女王姚晨也發話了,“嗯,應該加《人民日報》的微博關注了”微博前線的政治覺悟
即便努力展示新鮮銳利的網絡形象,《人民日報》官微依然保持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政治覺悟和審慎。
7月26日,北京“7·21”暴雨最新災情發布,宣布北京市共發現77具遇難者遺體,其中66名遇難者身份已經確認。發布這條微博時,《人民日報》關閉了評論。
8月中旬,香港的保釣船被日本扣留,《人民日報》的微博與外交部高度一致但也充滿感情……今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但沒有公理公道,哪有友誼友好?歷史問題,默許就是促成;主權問題,寬忍就是放縱!
微博上,時刻保持高度政治覺悟的,還有新華社官微和人民網官微。
新華社早在2010年就成了微博用戶,賬號名為“新華視點”。“新華視點”的粉絲超過260萬,三年來,發布的主要是新聞快訊,最近才開始寫“子夜微評”,開始跟粉絲說“晚安”。
由于有時太過“政治正確”,一名網友在“新華視點”微博下面評論說:“吊了我們這么多年胃口,再不上菜就要掀桌子啦!”
《人民日報》下屬的人民網微博則一直勤勤懇懇,按時更新新聞,極少展示觀點。不過8月20日人民網微博讓人驚詫了一回,它發布了微博:《緬甸取消新聞審查引起各方關注》。有人發微博坐等人民網微博刪帖,然而沒有。
相比而言,在微博上,《人民日報》這份黨中央的報紙已算是態度鮮明。上個月初,《人民日報》被轉發最多的微博誕生了。它被轉發了13萬次。這條8月5日深夜發表的微博里,《人民日報》提起“專家宣布,民族復興任務已完成62%”,然后評論道:“當湖南永州遭強暴幼女的母親因上訪被勞教的新聞傳出,這一數字顯得如此蒼白。”
“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應只有GDP和奧運金牌,復雜的數理模型中,更應包含百姓的權利與尊嚴、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我們共同努力。”《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說。
最后,它向人民,道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