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破2”這個消息一出,有學者立刻憂慮地說,快要通縮了,經濟要衰退了,另一些學者趕緊“辟謠”,說這一點也不說明物價要降了''而且絕對和通縮沒有任何關系。
CPI(消費者價格指數)近年居高不下,從2010年開始增幅持續上1升,2011年7月曾高達6.5%。但從2012年3月的3.5%開始,增幅開始回落,7月降到了1.8%——就是這個低于2%的增幅叫做“破2”。
很多經濟學者認同這一指標:當CPI連續為負則表示要出現通貨緊縮的狀況了一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工資、利率、物價均持續下跌——它通常和經濟衰退聯系在一起。
曾支持“通縮”論的學者包括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他提出了這幾點存在的威脅:經濟增長疲軟導致了需求放緩,貨幣供應量仍低于既定目標,歐美經濟下滑又令輸入性通脹壓力(注解1)減輕,食品價格仍將繼續下滑。
不過這種“防通縮”觀點遭到了不少“炮轟”。
比如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她是這么論證的:CPI顯示的僅是當期的價格水平,“破2”這種單月數據尚不能作為未來物價的判斷依據;另外,通貨緊縮也不能單憑CPI指數就做出判斷。她認為只要今年穩增長的目標能夠實現,就沒有通縮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不該有過多干預,以免經濟變得更不穩定。
她分析了“破2”的原由,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去年通脹水平的翹尾因素造成的。CPI漲幅的計算通常由兩部分決定,一部分就是上半年價格指數的翹尾因素。
影響未來物價形勢的最大變化在第二部分新增因素,由國內因素與輸入性因素組成,經分析這些因素基本“可控”,她預測2012年平均介格漲幅應該會控制在3%—3.5%。
經濟學家馬光遠也不贊成通縮論,不過他覺得情況比通縮有可能會更可怕。他與左小蕾一樣認為,物價實際上并未下降多少,而他覺得此次“破2”和豬肉價格下降也很有關系。
不過他分析說,下半年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實際上多于拉動價格下跌的因素。所以7月份“破2”會是曇花一現。然而最可怕的是,考慮到宏觀經濟總體依然疲弱的事實——PPI連續5個月環比下跌是近年來少有的,如果下半年宏觀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沒有明顯的回升,物價又重新回到“3”以上,中國式“滯脹”局面就很有可能會出現。
而比起經濟持續衰退加上物價又不斷上漲的滯脹來說,通縮就是小巫見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