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6年,一個職業為墨西哥街頭歌手的人,為申請貸款,聲稱自己有6位數的收入,而一個名為華盛頓互助基金的公司,僅僅為其拍攝了一張街頭pose照,便確認了他的收入狀況,貸款申請予以通過。
這件事情讓約翰·保爾森嗅出了某些他所鐘愛的氣味。
格里高利—祖格曼的著作《史上最偉大的交易》講了此人逆勢發財的故事。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次貸危機以前,保爾森這個名字更多是指亨利·保爾森,高盛的前董事長,時任美國政府財政部長;次貸危機以后,這個名字更多是指約翰—保爾森。在2007年,此人的對沖基金公司在2007年贏利150億美元,高過玻利維亞、洪都拉斯、巴拉圭三國GDP的總和,個人日收入超過100073萬美元。
他的利器便是CDS(信用違約交換)。
這種金融衍生品,簡單來講,是一種合約,你可以把它看成是類似保險合約。它所保險的對象有多種,其中令保爾森感興趣的那種,是MBS(按揭債券)。
MBS相當于貸款機構用來“變現”的工具。它出現于1970年。美國的房貸金融機構,將銀行貸出去的房貸中,符合一定條件的——比如評級較高的集合起來,用它定期會發生的本金和利息的數額發行證券,這種證券就叫MBS。說得更通俗些,就是計算一下連本帶息有多少錢貸出去了,然后再向公眾把這些錢借回來——于是便將該貸款機構從30年或更長的貸款中解放了出來。
作為債券的一種,MBS自然也會有漲有跌。保爾森玩轉的那款CDS保護的便是按揭債券的漲跌風險。
如何保護?比如,一個人要賣一份對100萬美元MBS進行保險的CDS合約,買方向他支付年費;如果MBS掉價,一文不值了,那賣方就會支付100萬美元給買主。更進一步說,如果你認為這些MBS會升值,你就可以出售CDS合約賺取年費;如果你預期貶值。就可以購買CDS以保險。
保爾森選擇低價大量購入這些CDS合約,預期在房貸市場全面崩潰的時候它的價格會暴漲——這種行為還有個通俗的說法,叫“做空”。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贊成他的判斷,說服公司股東成了漫長和痛苦的過程。但保爾森堅持了下去,看似孤注一擲,其實成竹在胸。
你大概會問,次級貸款市場有問題是明擺著的事,為什么只有保爾森的嗅覺靈敏?
首先,大多數人并不思考這個問題。正如一句心靈雞湯所說:只要音樂還在流淌,你就得起身跳舞。人們覺得隨大流永遠安全。經濟崩潰之前,你一直是賺錢的,那么崩潰之后,你便可以抱怨說并非自己不擅于判斷,因為就連格林斯潘都錯了呀。
另外,時機也很重要。有個和保爾森一樣靈敏的叫做邁克爾·伯利的金融男,比保爾森的行動時間更早,然而不幸的是,那時還沒人覺得房市會崩潰,自然也就沒人理他,他只好痛苦地放棄了本可能屬于他的數十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