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許小年說,他判斷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
劉易斯拐點是這樣一個點,在這個點上,鄉村廉價勞動力的供應接近枯竭,也就是說,低價工人快要沒有存貨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再要擴張,就需要在城鎮地區招收工人,因此需要為勞動力提供更優厚的薪酬和福利。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是8月10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烏魯木齊EMBA管理論壇的演講上發表這個觀點的。
“最近一段時間,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困難時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越來越困難。這種認識既來自于宏觀數字,也來自于企業層面的感覺?!?/p>
中國經濟進入了困難時期?許小年認為,至少馬上要開始重啟改革,告別舊模式——以投資驅動拉動增長的模式。
因為,投資驅動模式有兩個基礎:企業的低成本擴張、巨大的市場需求,現在這兩大基礎均已不復存在。
“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就是會導致企業低成本擴張的時代將不復存在的因素之一。不過,關于中國目前是否面臨劉易斯拐點,目前還并沒有定論。
“劉易斯拐點”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發展經濟學的領軍人物、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W.ArthurLewis)在他1954年發表的題為《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中提出的。
許多學者都認為,從發展中經濟到發達經濟,要經歷“劉易斯拐點”。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的“劉易斯拐點”出現在1960年前后,韓國則出現在1975年前后,大致都是戰后經濟恢復的15年甚至15年不到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