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巴紙
西晉太康年間,文學家左思曾作過一篇《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洛陽紙貴,典出于此。麗江也有貴紙,其不以文貴,不以質貴,以粗礪為貴,這紙叫東巴紙。
東巴紙之制造名所有幾處,如香格里拉三壩一帶,那里是傳統的東巴紙生產地。“白地紙”是名重一時的最好的東巴紙。在麗江較有名的是玉龍縣大具鄉的肯配古村,在上個世紀50年代停止生產后,1991年為了搶救和研究東巴文化,小規模地恢復了東巴紙的生產。
東巴紙的原料各地各戶采用的不盡相同,但必須選用纖維較為豐富細密的樹皮來做。麗江境內的東巴紙多用三種樹的皮,金江一帶多用構皮,而白地和大具做紙的原料,都是用蕘花樹的皮。蕘花屬于一種落葉小灌木,高約1米,樹干只有拇指股粗細,據說這是一種有毒性的植物,能讓接觸者的皮膚過敏,紅腫麻癢。制成紙張后,它的毒性就消失了,但對于蠹蟲仍然具有威懾力,這就是東巴經書保存數百年,卻很少發生蟲蛀的原因吧。
東巴紙的制作過程,就是把曬干的原料浸泡、蒸煮,加入草木灰讓它堿化脫脂,讓柴質化的植物皮充分分離成纖維,然后再多次洗漂、春搗,使纖維更加細軟并得到漂白。這些程序完成后就可以把紙料放入抄紙框中,再放入水槽,拍打紙料,讓其充分溶解并均勻分布,然后取出,平鋪在木板上,晾曬壓光,一張東巴紙的生產就算告成了,這種制紙工藝在傳統說法中叫“澆紙法”,浪費很大;但也許正是這種落后,讓東巴紙投合了現代以古拙粗陋為美的審美時尚也未可知。
金銀
麗江本是清朝、民國時,滇西一帶金銀首飾生產的首善之地。據了解,明朝時期,麗江就有打造金銀首飾和金銀錫箔的作坊。追溯麗江李姓打銀世家的家譜記載,他家“世以冶銀為業”,已有十一代以上,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徐霞客游記》中就曾記載,為感謝徐霞客為其校閱書稿,木增土司特以精美的銀杯相贈以示酬勞。
從清朝同治年間到民國,麗江城里的金銀作坊多達四十多家。這些金銀作坊同行相聚,在今日麗江古城興文巷一帶形成了一個打銀巷。民國年間,首飾工匠又在四方街到關門口一線開店經營,生意也頗為紅火,較大的作坊有“慶星號”、“麗陽”、“茂宣號”等。解放前夕,經營興旺的年份,這些作坊每年加工白銀近萬兩,黃金二三十兩,年產各種金銀首飾—萬多件。
這些以打銀器營生的專業店家,往往都是子承父業、夫妻合力、兄弟共業的家族式作坊,而且各家都有獨門絕技。產品多以當地和周邊少數民族的傳統飾物和用具為主,諸如耳環、手鐲、戒指、項鏈和護身佛像、銀包木碗、刀鞘等,貨色多達百余種。這些產品上都雕琢有飛禽走獸、昆蟲花鳥、吉祥文字圖飾等,極盡精妙。民國時期,龍云公館使用的銀調羹、銀酒杯,據說就是出自麗江李慶昌先生的“慶興祥”銀店。
隨著茶馬道長期穩定的通達,這些金銀匠和他們商號也隨著經營的需要,延伸到中旬、維西、德欽、西藏等地,形成了以麗江為基地串珠式發展模式。1949年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等過程,這些金銀作坊漸次淹滅消融。在今天金粉飄舞、銀光熠熠的古城里,已經難得找到真正的麗江銀匠們的身影了。
皮革
麗江皮貨用料實在,做工也實在,這是特點也是傳統。麗江最早以農牧業為主,人們所養牛羊的皮只是被簡單地使用。并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皮革產業。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麗江生產的皮貨卻聞名于滇中和廣大藏區,甚至聲名遠播到尼泊爾和印度。皮匠都會講一個故事來溯其祖源:當年為了慶祝明朝對西南用兵的勝利,都城遍掛彩燈,某皮匠則獨做了一盞皮靴燈。有人說這是對皇帝朱元璋夫人馬大腳(馬秀英)的不敬,朱元璋龍顏大怒,險些盡屠該地皮匠,但最后將之發配云南永昌府了事。麗江的皮匠可能就是當時流放者的后人。
束河是麗江皮革產業專業化的發祥地。1949年前,束河幾個村就有336戶人家是從事皮革制造業的。在過去的大研鎮里還為束河皮貨銷售專門開辟了市場,叫“紹翁起此”,意思就是束河人賣皮貨的地方,也有不少的皮匠業主遷入了古城。
麗江皮匠使用傳統的鏟、刀、錐、線,把來自周邊地區的各種牛皮、鹿皮、羊皮經過裉油褪毛、分皮、煙熏、繃鞣等工序,制作成皮鞋藏靴、皮馬褂、皮搭褳、馬鞍轡,無不以實料實工深得使用者的稱贊。麗江皮業已經不似昔日風光,但它依然保持著真材實料、精工制作的傳統。
銅器
麗江銅器在歷史上較有名。史稱“云南麗江銅甚精,曝以日光,即有光彩”,在明代徐霞客來麗江的時候,木氏土司就用“紅氈麗鎖”作為禮品相贈。其中的“麗鎖”即是麗江民間藝人加工的“黃銅挑簧鎖”。建國初期,麗江富裕的人家,門庭上都掛有這種“黃銅挑簧鎖”。
納西族擅長制作銅器,其中以銅火鍋、銅盆、銅壺、銅鎖等品種最為出名。近代銅器工藝品最發達時期,曾有一條專門制作銅器的街,銅器產品達數十個。時至今日,銅制工藝品仍長盛不衰。在古城四方街,有十數家專營各類銅器的鋪子。銅器多以手工制作,是納西人家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具。按納西族的習俗,每逢女兒出嫁,父母都要贈送給女兒一套精美的銅器,以祝愿新人生活美滿。
早些年,打銅的生產工藝是從煉銅制坯開始的,根據不同的產品,熔出相對分量的銅坯,然后敲打鍛造形狀。最后的工藝是拋光,把成型的銅器放到酒槽中浸泡五六天,然后再用草木灰擦拭,讓銅器光潔照人,也形成一個防氧化的防護層。除了古城里有專業打銅的作坊一條街外,以打銅業為主的村莊就是今天的白沙街。在新中國成立前,那里以打銅為生的人多達數百人,現在已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