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我國高等教育與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分析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是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開始的,1981-1985年,針對學科結構單一、學校規模偏小、高校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狀況,我國高等教育開始了第一次“擴招”。之后高等教育發展明顯放慢了腳步,直到1999年,高等教育再次出現快速發展,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擴招。統計顯示,自從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8年招生數增長409%,在校生增長405%。截至2010年,我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生數量畢業生已經突破700萬。規模如此龐大的人才資源,的確為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但同時過快的發展速度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矛盾重重,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另外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在教育教學質量、辦學類型、經費支持、學生就業、學生思想政治問題等等各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針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提高辦學質量,保持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已經成為關系中華民族未來的頭等大事。
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辦學類型豐富,體系健全,而且對學生的培養針對性很強,師資招聘、錄用方面也非常嚴格。以日本高等職業教育中的一種辦學類型——短期大學的師資配備為例,音樂和美術專業,平均10名學生配1名教師;體育和幼兒教育專業,平均8名學生配1名教師;工學、農學、醫學類專業,平均7名學生配1名教師,師生比例遠高于我國的高校。而且在辦學的硬件要求上,包括學校的占地面積、校舍面積、圖書館規模、體育場館規模等項目都做了明確規定;再比如辦學理念,早上世紀80年代,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就明確提出了“改變內向性教育的現狀,面向國際辦學,向國際開放,培養在全球能適應并且可以取得信賴的日本人”的教育改革指針。其目的,就是讓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與世界接軌,從學生開始就樹立其“國際化”、“全球化”的理念;再比如日本高職教育“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日本高職教育中有一種辦學模式叫“社會化綜合辦學模式”,這是一種辦學主體多樣化、教育形式靈活化的高職教育典范。其辦學主體包括:由學校、企業、政府、團體以及私人等多種。如日本的筑波科學城,該科學城位于素有日本“硅谷”之稱的筑波市,就是一個以筑波大學為中心而建立的集聚產學研的共同體,該共同體擁有52家科研、教育單位,30家技術公司。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包括對民辦教育的支持力度,對教師選聘方面的嚴格政策制定等等,這些都是對于我們國家高等教育辦學的一種有益啟示,認真分析和學習日本高職教育辦學中的成功經驗,可以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二 科學借鑒日本高等職業教育,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
1 借鑒日本高職教育中靈活多樣的辦學政策,推進我國高校辦學主體多樣化
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公共性質最弱,私人性質最強的層次。一方面,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還可為用人單位提供創造利潤的動力——人才。因此,如果高等教育單純借助政府投資,而且是使政府承受過大的壓力,那就顯失公平,因此需要舉辦由政府、個人與社會共同出資的立體式運營的高等教育。所以,高等教育必須要由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各界都參與投資,全社會一起參與到高等教育的投資中來,這樣的高等教育才會更加公平,也才會有更為持久的生命力。但是在我國,公辦教育主導高等教育仍然是主要辦學格局,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機會很小。因為,我們國家很多人擔心,社會力量進入到高等教育辦學中,會不會使得高等教育成了賺錢的機器?高等教育走向社會力量辦學,是不是政府就不能再控制了?諸如此類的思想使得很多人對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非常排斥,甚至打壓,無論從輿論上,從政策上都不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辦學。這種情緒直接導致我國民辦高校教育與公辦高校教育之間的差距很大,截至2010年我國民辦高校的數量只占全國高校總數量的1/8,辦學力量薄弱,而且基本上都屬于高職高專層次的教育。而在日本民辦高校占總數的73.6%,學生占總數的73.4%。再看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從二戰后發展演變而來的,包括:高等專門學校、短期大學、專門學校以及其他高中后職業技術培訓機構等形式,除了上述幾種學校之外,還有“各種學校”、公共職業訓練機關,以及大企業內訓練機構提供的高中后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而且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辦學實力都很高,其中民辦學校在日本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我們說日本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是其重要的特點,同時這也是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的重要平臺。我們應該向日本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學習,使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主體逐步多元化。
2 借鑒日本高職教育中的課程體系設置模式,完善我國高校教學培養體系
日本的高職教育體系中,課程設置不僅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能充分考慮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比如以高等專門學校為例,因為高等專門學校入學的中學畢業生與參加高考的應屆高中學生比較,文化基礎薄弱,英語水平不足。面對實際困難,各學校分別依據社會人才需求進行了課程改革。加強作為工業基礎的數學、物理等科目和應用基礎的英語等科目的教學,并結合專業科目需要,積極實施技術職業倫理教育。為了加強學生的就業能力,特別在課程設置中向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方面傾斜,比如重視實驗、實習、項目學習、就業體驗等多種教育形式,培養具有職業道德、職業技術實踐能力的技術人才。此外,為了適應國際化的趨勢,在選修課范圍中,還開設了德語、法語、漢語、韓語等外語課程,其總學分占整個選修課學分的58.8%。我國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遍比較單一,都是按照國家具體規定來開設,而且很多專業都是根據學校現有的師資力量來安排課程,很少結合市場或者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安排。最典型的是同一個專業,不管在什么層次的學校都是開一樣的課程。顯然,重點大學的生源質量好,而普通學校的生源質量相對比較差,這些生源質量明顯不同的學校中的同一專業,還按照一個模式來培養,必然是效率很低的。因此,我們下一步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方向就應該是重視學生自主性,結合學校辦學實際情況來設置課程體系,另外還應該突出與社會發展狀況接軌。
3 借鑒日本高職教育中師資招聘錄用政策,強化我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發展的重要環節,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即使有再漂亮的校舍,再高級的教學儀器也無法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對于任何國家的高等教育來說,師資隊伍的建設都至關重要。而在師資隊伍建設中,首要的環節就是教師的招聘,把好教師的招聘錄用關,避免教師的來源上出問題,從源頭上提高新進教師的綜合素質,這對于后期的培養非常有利。但是我國的高校教師招聘制度并不完善,基本上都是各高校各自為政,國家基本上沒有什么明文規定,這導致目前高校教師招聘中過于混亂,而且質量把關不嚴的情況頻發。反觀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日本高職學校公開招聘教師的過程為:教授、副教授缺員或需新增講座崗位時,在刊物上登出廣告;應聘者提供本人學歷、資歷、任職期限、工作成績、科研成果(公開發表的著作、論文及業績目錄卡或本人研究計劃等)材料給教授審議會,經評委會評選、教授審議會投票表決,獲超過半數以上同意票者,報學校評議會審核,最后報文部省審議委員會審定,由文部大臣任命。助教和講師的聘任方法基本與此相同。
4 借鑒日本高職教育中技能強化模式,推進我國應用型教育體系的完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另外,目前很多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都屬于“眼高手低”,重理論輕實踐,操作能力很差。而我國高校的培養體系普遍又都屬于忽視動手操作能力的,一方面是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大學生應該是經世治國的人才,不能去生產一線當技術工人;另一方面,我國高校大規模的擴招,使得我們可以提供給學生的實踐機會越來越少,學生多,教師少,實踐平臺更少,這也是導致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的一大因素。但是在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中,比如短期大學,普遍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上崗能力,畢業生實際工作能力強,就業率高。同時,課程設置、學科安排、授課方式多種多樣,有自己的獨特性并且適應時代、經濟的要求,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研究需求,深受學生歡迎。因此,我國需要在這方面進一步改革,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和獨立學院培養的人才,更應該是強調復合型、應用型的培養目標。通過課程設置、培養思路、師資隊伍結構改變等方面,多措并舉地為學生實踐能力提高提供平臺。同時,這也是緩解我國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低的重要途徑。比如,日本“社會化綜合辦學模式”,可以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校企聯合辦學,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很多實習實踐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們可以學習這種辦學模式,擴大校企合作辦學內涵,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平臺,沒有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就沒有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保障,當然就不能對國家與民族的振興起到有效的推動。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全世界高等職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發展中都是獨樹一幟的發展模式,其取得的成果也為全世界矚目。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不斷地研究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以此來不斷拓展我國的高等教育的辦學空間,轉變和完善辦學思路,這對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以及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更多合格的接班人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