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處于重要的基礎地位,該階段的教育水平直接決定著整個教育的發展進程。社會對勞動者從體力需求到腦力需求的轉變,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影響,使義務教育作為一種基礎性、先導性的力量,也應不斷的提升質量適應社會發展。教師是保障義務教育質量的第一資源,如何培養一支優秀的義務教育師資隊伍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
一 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1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對教師專業品性的要求更為鮮明
義務教育階段包括小學與初中,這個階段的學生從家庭生活進入學校生活,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低,獨立自主性差,在家庭中由血緣關系產生的依戀感、歸屬感逐漸轉移到學校,從家庭關系向周圍環境延伸。在他們進入學校后,會把對父母的依戀遷移到教師身上,對教師形成強烈的依賴感,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往往是根據教師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因而教師的態度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這就特別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具有善待學生的專業品性和正確的教育觀與人才觀,能夠用多種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鼓勵性的培養環境,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情感、濃厚的學習興趣投入到學校教育活動中,通過建立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伙伴關系,幫助學生增加新的社會經驗,把這部分依戀感與歸屬感逐步擴展和提升為更加高級的社會精神性情感。
2 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的形象性,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要求更為全面
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要具有全面的專業能力,才能適應并順利完成教書育人的各項任務。尤其是在小學教育階段,這一點表現得更為明顯,初中階段為相對的過渡期階段。現代教育思想主張學生應該自主、愉快的學習,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能夠激發其興趣與學習動機的環境。學生認知、情感的具體性特征要求學習環境要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教師講課的表情、教學組織形式、教具以及師生關系等都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學生往往會愛屋及烏,因為喜歡某位教師,而喜歡上這位教師的課;因為喜歡教師某堂課采取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就喜歡聽這門課的內容。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的這一形象性特點要求教師具有全面、高超的教學能力,要求教師要具有多方面才藝,兼具耐心與愛心、嚴肅與幽默,并且在當今計算機技術普及的時代還要求教師具有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
3 義務教育的基礎性,對教師專業知識的要求更為綜合
義務教育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基礎性,它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也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各類人才的基礎。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不是升學教育的基礎,而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在人類倡導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時代,它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這一階段是培養學生具備健全人格、開放頭腦、豁達性情、新穎創意等這些現代人綜合素質的保證。所以,對教師專業知識的要求不同于高中及大學教師,需要他們掌握更綜合的知識,而不一定要掌握某一門學科的高深知識,也不一定要成為某一門學科的專家,但要擁有人文、自然等多種學科知識,或在音、體、美方面有一定特長,成為綜合性、全能性的人才。所以,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通識、通才上要求更高。
二 地方高師院校培養義務教育師資的困境
地方高師院校在以往培養中學教師的過程中已經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培養教師體系,倘若按照原有的培養模式及思想來培養義務教育師資,忽視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極易陷入義務教育師資培養的困境。
1 義務教育師資學歷要求普遍提高,但針對性實戰經驗缺乏
在以往的三級師范教育體制中,小學教師由中師培養、初中教師由師專培養、高中教師由師院(或師大)培養,并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各自的培養模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本世紀初,我國逐步推進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過渡,取消了中師層次,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教育納入到了高等教育的體系?,F在我國義務教育師資主要是來源于地方高師院校所培養的人才。經過60年的發展,教師隊伍配置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學歷合格率顯著提高。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副司長宋永剛介紹,2008年,全國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1056.64萬人,其中近半數在農村。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了99.27%,97.79%,91.55%。但由于師范院校的本科和專科畢業生的就業面向是初中、高中,其教學內容更注重學科、專業的系統性學習,盡管涉及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從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看,并不適合從事小學教育,因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就成為了缺失的部分。再加上近年來所實行的新課程改革,使師范生在校所學原有知識體系與實際工作銜接不上,所以不能只注重提高學歷這種形式,更應注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從業資質中的專業對口問題。
2 培養中注重知識技能,對道德品性培養關注較少
高師院校在培養教師職業道德方面,有相應的課程理論及實踐,但由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低,獨立自主性差,在學習過程中不免有不成熟的行為及表現,這就需要我們在培養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同時,也使學生學習到未來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的身心年齡特征,給予耐心的引導與交流,提高教師的道德品性。而近幾年體罰學生的傾向又有所抬頭,尤其是在農村,出現因教師的道德素養較低而導致學生生理及心理受到傷害的情況,說明我們在學校培養教師時對職業道德的教育是有所缺失的。所以,在培養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時,若偏重于知識技能的教育,而忽視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必須要有針對教學對象的職業道德教育。
3 師范生就業觀消極,優秀教師資源流失嚴重
隨著高校擴招,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教師職業以其穩定性的特點較受畢業生的青睞,并且由于以往定向的師范教育逐漸向非定向的以教師資格證書為紐帶的教育轉變,很多非師范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從事教師行業,再加上教師隊伍數量進入飽和狀態,師范生就業難度越來越大。一方面,如果我們師范生的專業性不強,那與其他專業的學生在教學能力上就沒有差別和優勢可言;另一方面,師范生就業選擇的多元化,學習精力的分散,影響了他們對教育理念的學習,農村教師與城鎮教師待遇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學生在擇業時爭搶城鎮教師職位,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大多分布在農村,學生不愿意到農村任教,就業時更不會自覺地關注基層中小學教育改革和國家教育政策,導致優秀教師資源不能均衡分布;還有隨擴招政策的實行,師范生生源質量有所降低,這些都導致了優秀教師資源的流失。
三 地方高師院校培養義務教育師資的出路
1 建設義務教育師資培養基地
義務教育的高水準發展對實施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以德育人,為人師表;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和師生觀,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不斷拓寬業務知識,提高業務水平;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科研,勇于探索創新,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這就為我國高師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需要我們用新的思想觀念審視高師生的培養機制,不斷的創新。所以,義務教育師資應該是專門為義務教育培養師資的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以培養中小學教師為主要任務的高等師范教育在改革中必須與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方向相適應,把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建設義務教育師資培養基地是必要的,有助于增強義務教育師資培養的針對性。建設義務教育師資培養基地,不僅僅是把培養義務教育師資作為最終目的,而是要把培養的過程完善,建立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環節,例如上文提到的教師道德品性的培養,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訓練,及針對新課改的一系列應對措施,高師院??筛鶕逃熬€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招收學生進行培養以保證義務教育師資隊伍結構的科學化、合理化。
2 培養正確的從業觀,形成樂業氛圍
地方高師院校要努力培養學生對教師職業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教育事業的良好情感,使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時能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對義務教育事業的熱愛。從事義務教育工作的教師,要起到身先示范的作用。加里寧曾經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彼?,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對自身職業的態度如何,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情感。這就要求我們地方高師院校所培養的教師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職業要有正確的認識,要熱愛教師勞動,要為從事這一職業感到幸福和自豪。除此之外,高師院校本身也可針對義務教育師資培養,從中小學聘請一些優秀的教師來高校兼職,讓師范生更多的接觸義務教育的方方面面,了解義務教育階段的情況,使其具有較好的心理準備。
3 正確疏導師范生的教育意識,強化人文精神養成
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僅是高等學校的專利,也是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所要培養的,要將高師院校中的人文精神發揚到義務教育學校中去,更好的帶動義務教育發展,增強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所以我們的義務教育師資培養應是開放式的,必須打破原有的由師范院校獨立進行培養教師的封閉式格局,建立由師范院校與中小學校共同參與的開放式教師教育格局。以高起點、高層次的教師專業化模式培養義務教育師資隊伍,使其培養質量與培養進程逐步提升和加快,教師教育應該本身也應是開放性的、終身性的。高師院校既要進行職前教師的培養,也要積極參與職后的教師再培訓,要研究發展中的義務教育對教師的規格要求,研究設計職前職后一體化的培養和培訓計劃。
總之,義務教育師資的培養,不單是師范院校內部的事情,同時也需要政府宏觀指導并給予政策和投入方面的保障,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套支持也應跟上,緩解師范生的就業壓力,給予正確的指導,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當然,針對義務教育師資的培養,除了在認識上提高思想,同時也應該在課程結構安排上有保障,要保證培養質量,強化專業學科建設和教育類學科建設,這也是義務教育高效發展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