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作為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新事物,率先出現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通常指在大學發展過程中,隨著大學自身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許多大學聚集在一起,大學周圍或大學校園本身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常常被人們稱為“大學城”(UniversityTown),有些學者也將其稱為“大學園區”、“高教園區”等。我國大學城一般是在政府、高校、企業多方參與下,將某些高校和科研單位聚集于某一地域而形成的高校集合體即“高校集群”。建設大學城的主要目的是整合高等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而實施教學資源的充分共享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路徑。
一 教學資源共享的內涵
教學資源即進行教學所必需的各類硬件和軟件資源的總稱。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教師資源,主要指教學及科研人員等人力資源;第二是物質資源,即教室、圖書資料、實驗儀器(設備)、體育場館以及一定數量的體育器材等。教學資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各辦學單位之間打破現有界限,將其所擁有的教學資源與其他學校共同享用,相互調劑余缺,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互利共贏的辦學目標。實施教學資源共享可以有效整合大學城內各高校教學資源,降低整體辦學成本,使有限的教育投入發揮最大的辦學效益,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實現大學城辦學的規模效益。
二 當前我國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內大學城教學資源的共享狀況可簡單概括為:共享動機弱,參與主體少,共享范圍小,共享效果差。
(一)各共享主體參與教學資源共享積極性不高
大學城的地緣特征為其中各校之間開展教學資源共享提供了諸多便利。但在教學資源共享實踐中,高校、教師、學生各方并未充分利用這一便利條件,參與教學資源共享的積極性都普遍偏低,而且隨著教學資源共享進程的逐步推進,各方資源共享的積極性甚至有進一步降低的趨勢。
(二)教學資源共享項目少
當前大多數大學城內各高校間教學資源共享項目少、共享層次低。目前,相當部分大學城內各高校之間只能共享某些利益易于協調的非優質教學資源,而教學名師、精品課程等核心教學資源卻較少能實現共享。各高校尤其是擁有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的學校往往對本校優質資源推行保護主義,在教學資源共享中僅做表面文章,致使教學資源共享流于形式。
三 制約我國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的主要因素
(一)教學資源共享意識薄弱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高校教學資源主要依靠上級主管部門供給,各高校將占有教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作為自身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部分高校通過國家政策的支持,獲得較多的辦學資源,并以此來不斷強化自身的地位和優勢,增強自身實力。在這種大環境中,大多數高校將自有教學資源視為己有,并將教學資源的豐裕程度視為學校辦學實力的體現,寧肯閑置浪費,也不肯與其他高校共享。
(二)教學資源共享所需某些硬件條件欠缺
大學城內共享硬件設施的欠缺成為制約教學資源充分共享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具備健全的校園網絡,但各學校校園網絡缺乏統一規劃,兼容性差。另外,部分學校缺乏網絡教學平臺等基礎設施,導致各校之間教學資源共享困難,共享范圍難以擴大。某些學校即使建有網絡教學設施,但因設備陳舊、缺乏日常維護等原因影響教學資源的共享。再者,目前仍有部分大學城內各高校之間尚未普遍使用一卡通,這給城內各學校之間因共享教學資源而需要進行的財務結算造成困難,進而制約學校之間教學資源的共享。
(三)教學資源共享的利益協調機制不健全
公平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是推動教學資源共享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資源作為一種資源必然具有一定的價值,教學資源的使用將會帶來相應的收益,因而教學資源共享實質上是部分利益共享,各高校在共享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某些利益關系。當前我國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一味強調共享,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學資源共享中隱藏的利益關系。教學資源共享就意味著某些高校之間要交換部分教學資源的使用權,而由于各高校所占有的教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不平衡,同一座大學城內各高校之間的教學資源往往不可能完全互補,因而某些高??梢猿鲎尩慕虒W資源使用權與可享用的由其他高校所提供的教學資源的使用權存在一定量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教學資源共享就等同于強勢高校給予弱勢高校在教學資源方面實施援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這顯然違背了利益公平原則,必將削弱強勢高校教學資源共享的積極性。利益協調機制的不健全,致使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教育資源共享中激勵機制的缺失
審視目前我國大學城中教學資源共享的管理現狀,不難發現其中普遍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作為優質教學資源主要貢獻者的高校及教師在教學資源共享中未能獲得相應的收益,包括物質利益。例如,積極參與教學資源共享的高校負責人和教師并未因此獲得較多的獎勵及晉升的機會,反而帶來了工作量的增加甚至部分利益受損。另外,大學城層面及各高校內部也普遍缺乏對學生參與教學資源共享行為的激勵措施。
四 推進我國當前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的對策
(一)增強資源共享意識
要培育、增強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的意識,首先城內各高校應轉變已有的封閉的辦學觀念,深刻領悟競爭與合作之間的辯證關系,充分認識到各學校并非完全獨立的競爭對手,應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辦學新理念。其次各學校應從易于操作的一些共享項目開始,從便于開展的共享途徑和方式著手,在合適的領域突破辦學類型的不同和辦學層次間的差異,由易到難,逐步深入,逐漸培育和增強資源共享意識,濃厚共享氛圍,打下良好的資源共享基礎。
(二)完善遠程教學系統
教學資源共享要依賴現代教育技術的充分運用。加強遠程教學系統的建設及其維護和技術保障工作,特別是加強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是教學資源共享順利推進的必要條件。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借助遠程教學系統,可以擴大優質教師資源及課程資源的可共享范圍,實現優質教師資源價值“放大”,在不增加教師教學工作量的情況下,實現教師資源和課程資源更大范圍的共享(如通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多校學生同時聽課、聽講座等),還可以有效避免因教師資源共享(如跨校兼課)而產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加大部分教師工作量,進而可能影響其授課質量)。再者可以使得各校學生無需跨校選課、跨校輔修,在本校內部即可共享到外校優質的課程資源,從而降低資源共享的成本,提高學生參與資源共享的積極性。為便于大學城內教學資源的共享,要在大學城內部實行一卡通,便于各校同學共享外校教學資源。
(三)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
建立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是教學資源共享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要平衡好各利益相關者即各共享參與主體之間因資源共享而產生的利益關系,要堅持利益對等原則,統籌兼顧各方利益,至少不能損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利益協調機構,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制度,確保對在教學資源共享中提供教學資源的高校給予相應的利益補償,相應地,對享用由其他高校所提供的教學資源的單位適當征收一定比例的資源建設成本費用。為了便于利益協調,應由利益協調機構對參與教學資源共享的各校預先收取一定數額的教學資源共享基金,并制定出具體的評估方案,對各校在教學資源共享過程中所提供和享用的教學資源分別進行科學的資產評估,通過一定的規則轉化為相應的積分值,并定期根據其所提供和享用的教學資源所得積分情況進行財務結算。這樣一來,一方面是便于協調各校因資源共享而產生的利益關系,第二也確保了資源共享有穩定的資金來源。
(四)建立績效考評與激勵機制
激勵的實質即通過設計一定的機制,對組織成員的需要和動機施加影響,從而強化引導或改變人的行為,使個人與組織目標最大限度的一致起來。為充分調動大學城內各共享主體參與教學資源共享的積極性,實現大學城內整體教學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整體辦學質量的提升的目標,應建立有效的教學資源共享激勵機制。由負責教學資源共享的管理部門建立面向各高校負責人和教師的績效評價機制,將各高校在教學資源共享過程中的實際貢獻情況及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在某一時段所取得的整體效益作為績效評價的內容,使各學校負責人及教師接受其所在學校和大學城管委會的雙重考核。同時,各高校也應在本校內部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激發并保護校內教師和學生參與教學資源共享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