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市場化與大眾化的發展背景之下,實施完全學分制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要求,是培養新型人才的要求,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及管理水平的內在要求。所謂高職特色完全學分制,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學管理以完全學分制為基礎,遵循完全學分制的一般原則,構建充分體現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在保證主修專業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全面整合和挖掘專業內外的課程資源以及校內外的教學資源,通過跨類跨系跨專業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自主選擇,在達到規定的學分總數后即可畢業,這種教學管理制度稱為高職特色完全學分制。因此,探索出一條創新的具有高職特色的學分制改革途徑,對高職院校發展至關重要。
一 高職院校完全學分制實施的條件
1 外部有利條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要創造條件實施彈性的學習制度,放寬招生和入學的年齡限制,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在這種形勢下,各高校紛紛出臺學分制、完全學分制管理方法、細則,并在實踐中總結很多寶貴經驗,這些都是高職院校可以在短期內充分借鑒并制定出符合自己院校所需的完全學分制的一系管理制度和細則,讓完全學分制這一管理制度能得以實施。
2 內部適合的條件
高職院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開設出大量優質的課程供學生選讀是實施完全學分制的先決條件。如果學校提供的課程資源無法滿足學生的選擇要求,學生失去了選擇的空間,那么完全學分制就無從談起。(2)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必須要提高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以適應新的教學管理制度。學校要在量上保證一定的師生比,同時要在質上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3)對教學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學校提供比較豐富的教學資源與比較充足的教學設施,學校硬件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學分制的實施。以教室為例,據已全面實行學分制管理的學校統計,學分制條件下的教室需求量是學年制的1.6倍。腳(4)實施完全學分制后,學生學習時間、教師授課時間、學習方式、學科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管理模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選課、編班、課表安排、成績管理、學籍處理等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帶來較學年制大得多的隨機性,增大了教學管理工作量,加大了管理難度。因此,完全學分制的實施必須具備一支結構合理并且相對穩定的具有較高工作水平、管理能力的教學管理隊伍。
二 高職院校完全學分制實施的策略
1 完善選課制
選課制是學分制的核心,離開足夠數量和高質量的、可供學生選擇修讀的課程,學分制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選課制:首先,要豐富課程資源,提高課程的可選范圍。完全學分制靈活、選擇的特性要求課程形式多樣、富有變化。要在課程內容上體現“寬基礎、活模塊”,注意課程的整合,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要及時對課程進行評價,淘汰選修率低、不受學生歡迎、內容貧乏的課程。其次,針對學生在選課過程中存在隨意、盲從、避重就輕的現象,教務部門應成立選課指導中心,由專門的老師負責指導學生的選課并進行答疑。另外,出臺一本完善的《學生選課指南》,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特點和興趣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任課教師可以采用先試聽一段時間(一般控制在二周內),以期達到教與學協調一致。最后,專門指定幾個網絡實驗室為選修室,并對各個年級的選課時間、補充時間與確認時間等進行合理安排。
2 實行導師制
導師制是成功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重要一環。完全學分制為學生獨立地安排學習、選擇課程和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及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是,完全學分制下的班級是比較松散的組織,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及知識結構缺乏了解,往往會隨大流,追求短期效益,因而有較大盲目性。為防止學生盲目選課造成知識結構不合理現象,我們認為學分制的實施必須要建立導師制。每班配備1-2名導師,導師由各系部負責管理。導師的職責就是在教務部門的選課指導中心和系選課指導委員會的配合下,對學生的選課進行指導和咨詢,具體地研究、涉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程,以避免學生知識結構及技術結構的不合理,避免學生投機取巧、避重就輕式的選課。
3 加大教學質量監控,實行淘汰制
在完全學分制下,應避免學生選課是為賺學分,什么課程老師“好說話”,打分隨意,平時老師對學生學業抓不緊,有無到課都沒有管理,到時都能過,學生就選什么課。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充分發揮院校教學委員會的教學監管作用,加強對任課教師的所授課程進行監督,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時時評估;為了防止作弊,要實行教考分離(可參考高等自學考試的考試制度),交叉評卷,流水作業。對于不能勝任的老師,應嚴格實行淘汰制;取消補考,對于首次拿不到學分的,一律交費重修。
4 組建符合學分制要求的師資隊伍
學分制的實施,對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隊伍建設將面臨著多重知識結構的調整、更新和反復培訓的任務,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提高業務素質和能力。通過多種渠道、多樣化方式,區別不同層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與培訓,優化教師隊伍學歷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為完全學分制的全面實施提供保障。
5 實施學分替換、學分預警機制
(1)實行學分替換。如學生取得專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參加省部或國家組織的各種技能比賽等獲得榮譽證書,參加素質教育和素質拓展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取得優良成績等均可獎勵學分。這些獎勵學分可以替代某些理論課程的等值學分,專業主修模塊中的部分理論課程學分也可以用技能學分予以替換。(2)實行學分預警制度。即學生在一定時間段內所修課程學分超過了該時間段規定的最高學分或者達不到該時間段規定的最低要求時,學校將給予提醒或警告。
6 學校各部門通力配合,調動全校職工的積極性
實行完全學分制這個新管理制度的實施決不是教學管理部門獨立完成就能達到的,需要全校各部門的通力配合,才能得以實施的。學分制后,鼓勵老師多開課,開好課,排課不是傳統的一天6-7節課就能完成,一天至少安排十幾節課,白天、晚上都在上課,這就涉及到圖書館、實驗實訓室、機房、教室等學生學習的重要基地都要使用,這些部門的管理人員,就要改變以往的工作服務方式。這種新的工作體制也要求在分配制度上體現出自由靈活、多勞多得原則。在老師的工作量以課時計算,超工作量的進行重獎,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積極性;對于所涉及的管理人員的經濟收入和工作時間、工作質量掛鉤,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讓學分制的推行得到全校各部門、老師的支持與配合。
總之,當前國家正處于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高職院校處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之際,推行完全學分制這一新的教學管理制度是一種機會,也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大變革。學分制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更需要高職院校大膽嘗試,不斷探索與研究,使之能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