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分銀行的概念及特征
“學分銀行”概念源自韓國。韓國于1995年開始學分銀行體系建設,1997年在全球率先實施學分銀行制度。學分銀行具有銀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儲功能、匯兌功能,但并非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是銀行概念在教育學領域的移植。學分銀行是模擬或借鑒銀行運行的模式對學分進行存儲、轉換與兌換的教育管理機制。
“學分銀行”一般具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開放性。“學分銀行”為開放性的入學機制提供無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的學習環境;第二,靈活性。“學分銀行”具有靈活的學分積累機制、學分評價機制、學分轉換機制等一系列彈性學習的制度;第三,終身性。“學分銀行”具備為全社會進行開放、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能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不同學習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務,并積極主動地引導、組織和激勵每一個需要學習的社會成員進行終身學習,為建立學習化社會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 建設高校學分銀行的意義
(一)有利于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定,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學分銀行”制打破了學年和學期限制,采取彈性學制,非常適合在職人員根據企業生產狀況靈活安排學習期限和學習方式,修完一門課程后,可將取得的學分存入“銀行”,當累積學分達到了學歷認證所規定學分總數后即可“兌換”相應學歷。同時,通過各種類型培訓取得的“資格”證書,也可轉化為“學分”存入“學分銀行”。“學分銀行”的靈活和多樣性,促進了不同教育形式的相互溝通銜接,有利于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不論年齡、地點、已受教育程度都可以參與到繼續教育中來,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實現教育資源合理配置
高等教育日益擴張,原本就匱乏的教育資源越發緊張,尤其是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更是全國高校的普遍問題。而與高等教育資源嚴重短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等學校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存在著嚴重浪費的現象。要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滿足日益增長的無限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以實現資源共享。“學分銀行”借助銀行的經營方式,實現學分的存儲和兌換,打破了高校間的壁壘,加強了高校資源共建共享程度,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三)極大地促進教育、市場一體化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力度的加大,各行各業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對各類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已越來越高。尤其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許多與國際接軌的崗位,人才缺口很大,僅靠現有教育體系難以解決。因此,有必要對現有高等教育體制進行創新,大力推行學分制,使學習者能夠根據現有市場需要充分結合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學習課程。這樣不僅有助于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增強國際競爭力,也是教育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促進教育、市場一體化的必然趨勢。
三 高校建設學分銀行的優勢
高校具有良好的校園環境、雄厚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優良、社會教育資源豐富。不少重點高校已經發展成為工、理、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擁有完備的學士——碩士——博士培養體系,師資、科研力量,國際聯合辦學都具有雄厚的實力。高校應當充分依托傳統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為滿足社會不同人員的教育需求,大力建設學分銀行,為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提升國民素質,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而努力。
四 對高校學分銀行建設的構想
(一)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制定相關政策為高校學分銀行建設提供體制保障
韓國是較早實施學分銀行制度的國家,并建立了從國家到地方的組織機構,為學分銀行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促進教育自我發展、保證韓國在全球的綜合競爭力。歐洲學分轉換與累積制度通過確保學分的可轉讓性和累積性,解決了學分相互街接的問題,由此也極大地促進了歐洲高等學府和學校之間在教學與科研方面的合作,促進了歐洲教育的交流與發展。
對比國外等發達國家已日趨完善和成熟的“學分銀行”制,我國的“學分銀行”才剛剛起步,其發展現狀和推進程度還十分滯后。我國高校學分銀行建設應通過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模式,并結合中國現有教育體制,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為學分銀行的大力推行提供體制保障。
(二)建立高校標準課程體系,實現教學的統一管理
學分銀行的實施,使高等教育(包括非正規高等教育)向所有學習者敞開了大門,因此教學質量成為學分銀行價值體現和實現教育質量公正的關鍵。高校必須建立、制定標準化課程體系來確保優質的教學質量。學分銀行標準化課程體系明確規定了有關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主修課程、選修課程的學分要求及學士學位畢業標準等。標準化課程體系一方面為教師備課提供了具體方針,另一方面向學習者詳細說明了教學目標、學習方式和學位要求,使得“教”和“學”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實現了教學的統一管理。高校標準化課程體系還應根據社會、學術和科技發展以及師生要求及時進行修訂、更新,使其防止課程標準脫離現實,更加貼近社會發展的需求。
(三)建立健全高校課程學分認證、轉換和累積制度
構建不同級別、類型的學分認證和轉換系統,保障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區域和學校間的學分互認,把正常教育計劃之外的某些學習互動結果折合成有效學分,把不同學校之間的學分進行無差別的“學分通兌”是構建“學分銀行”的基本問題,也是難題。結合我國現階段國情,就學分銀行還不可能在全國范圍內的高校建立統一的學分認證機構、轉換系統。具體可由實施學分制較好的高校間先行試點、成立專門的課程學分認證機構,建立互認課程認證系統,建立、健全學分轉換和累積制度,以確保各類學歷、非學歷教育完成的課程f包括:函授、自學考試、各類在職技能型培訓、以及參加行業性資格考試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工作實踐、社會實踐都可經過高校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可轉換或折算相應課程學分,允許免修相應課程內容,并存放在個人的學分銀行賬戶上。當課程積分累積達到該學歷層次教學計劃規定所要求的全部學分后,經高校認證合格后,由高校發給相應層次學歷證書。
此外,各高校之間、校企之間在專業設置和課程標準方面有較大的自主權,能夠與社會、企業共同協商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開發出適合不同人員,不同崗位發展需求的相關課程,合理安排教學計劃,突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同時,在各專業的選課程內容結構、學分計算方法和互換課程方面應互通標準,使各參與院校之間既要保持獨立性又要相互協調。
(四)充分依托高校學科優勢,創新管理體制
高校學分銀行建設應充分利用自身學科優勢,全面整合學校教育資源,并依據市場需求制定發展策略,同時,開拓、創新管理體制,大力開展各項在職培訓,技能性培訓,提供多樣性的教育平臺,滿足社會不同層次人員的教育需求,打造自身辦學的品牌效應。例如;西南交通大學依據其軌道交通的學科優勢,設有八個培訓基地,積極開展軌道交通行業不同層次的技術人員和管理干部培訓,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使西南交通大學成為國家軌道交通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目前,成功申報了“搭建軌道交通專業技術與高級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的探索與實踐”的項目,探索學分銀行的全新模式,為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以及高校繼續教育的健康發展開拓新的途徑,為全面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和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提供制度和人才支持。
(五)建設高校學分銀行信息網絡服務系統
為了使“學分銀行”制建立信息交流的規范化載體,在學分互認和兌換的過程中,機構與機構之間、學生和機構之間達到傳遞準確的信息,并方便操作和運行,高校還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網絡綜合服務系統作為技術支持。信息網絡服務系統是“學分銀行”體系為學員服務的主要工作體系,它可以幫助教育機構和學習者在各地都能夠便利地取得相關信息與數據。此外,這個系統能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為學生提供學分銀行系統的信息和材料,為學生方便查詢個人學分記錄和相關的信息,查詢認證課程和標準化課程的信息。由于學分制不受時間限制,學分存入的認定工作量大等特點,需要加大對信息網絡服務系統的投入,這包括人員配置、經費投入、硬件、軟件設施的維護、更新等。
總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全民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所努力追求的目標。伴隨“終身學習”成為人們的一種生存方式,它以滿足人們不斷超越自己、完善自我的需求,最終幫助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追求。“學分銀行”制可以發揮繼續教育的優勢和特色,充分滿足人們終身學習的需要。因此,高校應當充分依托自身學科優勢,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和完善高校學分銀行制,從而,為全社會學習者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高等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