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媒以其傳播速度快、涵蓋內容多、傳遞范圍廣等特點滲透到整個社會教育體系中,對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核心價值觀的取向有著深刻的影響。大眾傳媒已構成了大學生生存的一種客觀社會環境,它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導向既有正面導向作用,又存在負面影響。正視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其優勢,最大限度制約其負面效應,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國民修養,推動社會正向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 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正向影響力
(一)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現狀
價值取向是指特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立場、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決定并支配主體自身的價值選擇。當代大學生在整體教育過程中,面臨學習考試的壓力,對家長的過多依賴,都使得他們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生理與心理成長的不協調,個體需要與社會現實的矛盾,使他們產生較多的失落和彷徨。在傳統理念與現代觀念的沖突下,東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使大學生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向性的特點。個體心理發展水平以及家庭經濟、文化背景的參差不齊,都對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帶來巨大的沖擊。
(二)大眾傳媒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正面影響
大眾傳媒所倡導的價值取向,生活觀念、行為規范都影響著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同時,對培養健康的心態,開闊的胸懷,高尚的情操及優秀的道德修養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第一,價值觀的整合。大眾傳媒的聯動使大學生與校園、家庭和社會緊密相聯,這就必然產生一種效應,使處在不同文化層次、身份地位、交往背景下的有差異的價值觀念得以互動,從而促進了大學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整合。
第二,糾正錯誤理念。大眾傳媒對社會特定行為產生的有效價值持支持態度,對社會陰暗行為會公開揭露,進行無情鞭撻,使大學生對這些丑惡行為有所警惕,明辨是非,糾正錯誤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從而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第三,大學生主體角色的確立。社會通常會對大學生的主體角色有所期望,并對他們的行為和價值取向有所評價,大眾傳媒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了大學生特定的社會地位或角色,并深刻影響他們的價值選擇和主體地位的確立。大學生通過這種評價,逐漸形成主體觀念,塑造優良的社會角色價值觀。
第四,獲取豐富資源。大眾傳媒的不斷改革與創新,尤其是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覆蓋面已擴大至全球,大學生能夠廣泛地吸收涵蓋全世界的信息,對他們的思想觀念產生強烈沖擊,使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創造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這對他們走向社會有著現實意義。
第五,提高綜合素質。大眾傳媒的普及化,體現在更加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媒體對《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社會熱點的關注,豐富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德育教育更切合社會、直面現實。
第六,增強民族自豪感。大眾傳媒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的力度與日俱增。對大學生來說是一種積極的鼓舞教育,對大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 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近幾年來,大眾傳媒在娛樂新聞、網絡傳播中的低俗之風愈演愈烈,大眾傳媒日趨娛樂化的傾向,大大削減了傳媒的公信力,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導向功能產生了偏離。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價值觀扭曲。大眾傳媒的高度自由與開放,導致大學生對客觀價值的認知和判斷進入誤區,個體意識迅速膨脹,個人主義傾向明顯。大眾傳媒對利益的追逐、惡性競爭等宣傳的強化,導致了物質價值需求與精神價值追求嚴重失衡,使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功利化,價值觀念扭曲化。從關心國家利益轉向崇尚自我利益;從集體主義觀轉向個人英雄主義;從關注社會價值轉向唯我獨尊的自我化價值。尤其是互聯網的開放性發展,言論自由度的大大放寬,出現了草根大眾操縱的“自媒體”,導致大學生過分追求個人絕對自由,偏離了核心價值觀,出現拋棄道德追求功利,拋棄傳統追逐時尚,拒絕貢獻注重索取的扭曲價值觀。
二是傳統道德淪喪。大眾傳媒所傳遞出的不良傾向,會使資產階級腐朽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乘機滲透,引起某些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滑坡。傳統的優良品德尊師重教、孝順仁愛等觀念在某些大學生的思想上已失去其吸引力,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重大偏離,傳統道德理念淪喪。由此導致的大學生犯罪現象屢見報端,讓人痛心疾首。
三是處世態度消極化。大眾傳媒的消極方面影響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處世態度也隨之消極化。網絡上流于表面化的人際交往,無所顧忌的溝通態度,都潛藏著很大的心理風險。人與社會的現實交流被淹沒在虛擬世界中,交流方式也被各種表情符號所取代,這導致了大學生消極避世的心態,造成社會人際危機。
四是弱化思維和想象力。傳媒特別善于鋪天蓋地的造勢,達到追逐利益的目標。大學生的價值觀容易受到動搖,往往陷入傳媒造勢的泥潭中,比如消耗大量精力于娛樂消遣節目,不分晝夜沉迷網絡游戲,隔空虛擬交友等等,嚴重影響了學業,使理性思維力下降。這嚴重制約了大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弱化了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動力。
五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大眾傳媒通過電視、網絡媒體打造一系列“快餐文化”,對“超女”、“快男”等炒作現象的盲目崇拜,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逆向發展,注重投機而忽略自身積累,造成人文精神的失落。
六是商業味十足,助長高消費心理。大眾傳媒本身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商業化的烙印,引領時尚潮流、追求名牌效應,享受卓越品質都是大眾傳媒誘導大學生價值導向偏離的重要因素。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學業消費克扣得越來越緊,娛樂文化消費日益放松。不良的消費方式經過大眾傳媒的渲染,干擾了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助長了青年一代的虛榮心理,影響了核心價值觀的塑造。
三 大眾傳媒價值導向功能偏離的主要因素
(一)實用主義張揚一時
實用主義作為一種頗具迷惑力、欺騙性的理論,以各種方式排斥、歪曲價值理念結果導致。權利攀升、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這些行為被媒體不遺余力地在書刊、報紙、電視上大肆渲染。實用主義價值觀倡導狹隘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使大學生的人生定位日趨功利化、物質化,造成了他們理想、信念的失落,導致價值多元化傾向。
(二)享樂主義大行其道
在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人們不必走出家門,便可獲悉全部生活內容。報紙不斷宣傳大款們揮金如土的“豪爽”;雜志上也大肆報道明星們高超的斂財手段;電視上不停歇地播出人們為了錢財殺人搶劫的新聞,人們對欲望的追求,對金錢的崇拜,幾乎達到了狂熱的狀態。在如此享樂主義人生觀的誤導下,大學生很容易成為拜金價值觀的踐行者,與正確價值觀的方向背道而馳。
四 消除大眾傳媒負面影響的有效措施
(一)大眾傳媒自身的環境建設
第一,切實轉變大眾傳媒自身觀念,堅持對大學生的正向引導。傳媒作為社會環境的監測者和守望者,對培養一個民族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至關重要,大眾傳媒要轉變理念,擔負起社會主義德育教育的責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二,提高大眾傳媒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使從業人員和服務機構做到自律,加強大眾傳媒職業道德教育和藝術修養培訓,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從源頭上限制和消除大眾傳媒信息中毒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內容,從根本上把握大眾傳媒的發展方向。
(二)強化監督手段,完善法律法規
第一,建立健全傳媒監管相關立法體系和規章制度,確保大眾傳媒健康發展。近年來,我國頒布實施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媒體的行為。
第二,加大對傳媒網絡技術的控制。工信部正在建立和完善以TP地址為主要索引的互聯網站信息數據庫,以提高對互聯網信息快速定位的能力,防止各種不健康的信息對公眾的侵蝕。同時充分發揮中國互聯網協會的作用,倡導行業自律。
第三,組織監督,嚴厲打擊傳媒行業的違法活動。針對有些大眾傳媒營業場所如網吧等管理混亂的情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定期進行整頓治理,規范市場秩序,嚴把從業人員審核關和監督關。
(三)糾正文化產品和商品關系認知的誤區
文化產品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產物,具有藝術性和教育性,兼具娛樂性。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市場領域里流通時,不能以謀取經濟利益為惟一目標,它既要受藝術創作規律的制約,又要受價值規律的調節,要做到堅持社會效益為中心,兼顧經濟效益。如果文化產品一旦滑向商品范疇,“用商品的屬性取代了藝術的屬性,文化產品就失去了其本體的價值取向”。一些文化商人以文化為幌子,唯利是圖,無視文化產品的藝術性和教育性,危害社會,腐蝕大學生,這顯然是一種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行為。必須加以嚴厲限制。
(四)正確發揮學校的教育引導作用
高校有責任加強對大眾傳媒的監督、管理力度。很多高校相繼出臺了關于校園計算機網絡管理的規章制度,對圖書館、學生宿舍等場所的計算機網絡加強監管。另外高校應該加強自身的局域網建設,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建設網上社區。開設校園BBS,給大學生建構一個可評論時事、交流思想的平臺,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引導,使學生在高雅的文化氛圍中接受教育,提高審美和鑒別能力。學校還要加強對大學生思考力的訓練,增強他們對大眾傳媒的評判意識,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在大眾傳媒面前,大學生在價值觀上呈現多元性,與他們缺乏必要的傳媒修養是分不開的。學校要注重對傳媒素養的培育,可以根據個體的不同發展階段設置不同的媒體素養教育內容,使大學生了解媒體語言、反思媒體信息的意義,建立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觀。
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我們要堅持傳統倫理道德中自強不息、誠實守信的精髓,弘揚主流文化,形成主流價值觀念,讓大眾傳媒在享有自由權利的同時,更多地履行對社會公眾的義務和責任。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同仁的共同努力與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