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面精神旗幟,象征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這無疑給處于經濟發展轉型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本著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的精神,如何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在大學生中發揮凝聚作用,成為擺在我們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面前一道重要課題。當前在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并不在于離開理論體系實施一套新的價值體系,而在于如何下工夫通過對大學生的理論武裝工作做好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筆者認為,搞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關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是在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本前提。
一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地位和作用的再認識
所謂“核心價值體系,從認識論的角度講,即主體以其需求系統為基礎,對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觀念形態,集中體現主體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各種社會思潮蜂擁而至、社會結構調整、利益矛盾凸顯,社會迫切需要有一個統領各種不同思想觀念的核心思想體系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以形成和展開的事實基礎。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在社會的多種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導統領作用的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向心力的訴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決定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功能是堅定理想信念、引領社會思潮、提供道德規范、激發社會活力、促進人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目的在于增強人們對于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形成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與團結和睦的精神支柱。高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高素質優秀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思想文化生產和傳播的重要場所,如果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校園文化就會失去正確的價值導向。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文化軟實力的關系
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基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背景下提出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首次提出“軟實力”(SoftPower)的概念。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他指出,硬實力和軟實力都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更加重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上述論斷凸顯了文化在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及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性。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這是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民族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主要來自人們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和追求。帕森斯認為,一個社會只有價值觀一致時,才趨向于穩定。要把全國各族人民凝聚起來,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形成一股合力。遵循怎樣的價值理念,就會建設怎樣的價值體系,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必須體現和保障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靈魂;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基礎。
三 理論體系和價值體系的關系
理論體系和價值體系是緊密相連的,理論體系是由一系列理論觀點組成的邏輯結構,價值體系則由這些理論觀點中所蘊含的意義構成。理論體系和價值體系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或是一個體系的兩個層面或方面,不是相互并行的兩個體系。價值體系就在理論體系之中,不存在沒有理論體系的單純的價值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依據在新的歷史時期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所在。在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也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主導突出強調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時代特點。
基于上述觀點,當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施教過程中,要充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譬如在把握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同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即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熟知每一部分的理論內容,經過內化、加工,用簡單、通俗的大眾語言把看起來深奧難懂的理論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并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現實問題、熱點問題,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和支流,引起他們的共鳴,才能為大學生所接受,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真正在學生中間實現大眾化。
四 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實踐的關系
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最基本的精神依托。如果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或價值觀點發生對立和矛盾,社會就會出現崩潰和瓦解。可見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它關系國家的興衰成敗,關系社會的進退治亂,是一個國家、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生命之魂。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所要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有機統一體。是一個內涵豐富、層次清晰、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和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基礎。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實踐的方式實現高校培養目標的教育形式,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和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的最顯著特點是學生親自參與、親身感悟,引發思考、充實精神,提高境界、深化認識。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不僅致力于大學生掌握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知識,還致力于指導大學生的具體行為;不僅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同時還要讓學生真正走入社會,親身實踐,在體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社會實踐作為課堂理論教學的延伸,具有轉化作用。
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不僅是一種理論教育,也是一種實踐教育。通過開展內涵豐富、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來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觀念、增加認同,堅定信念。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不僅是人的理性活動過程,同時非理性因素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非理性認識主要包括直覺、靈感和頓悟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才能不斷深化認識。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是認識發展的總公式和總規律。也是高校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必經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和貫徹中央關于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在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只有搞清這些基本前提,才能理清思路、確定方向、制定戰略、計劃步驟、開展建設,才能更好擔負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重任,為學生在學校接受系統的價值觀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出合格建設者和高素質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