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精華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人生觀及身心健康的發展、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所以,結合高校德育文化建設做相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
一 儒家思想的精華可以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正在走著一條前所未有的、有自身特色的道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論,都是在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基石上建立起來的,是對后者的再創新、再發展。而儒家思想的精髓,也同樣是在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中,得以更加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它有著強大的哲學理論支撐,有著堅實的實踐論證基礎,有著豐富的內涵延伸文化,身經千百年而歷久彌堅。雖然,它的自身存在一定的需要揚棄的東西,但經過現代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創新、推廣,完全可以形成適應高校德育文化建設的新的理論體系。
比如,儒家的“以人為本”、“仁愛”等思想就應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貫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終,這有助于培育學生正確的和諧觀,構建一個相互尊重、團結友愛、融洽和諧的校園環境。
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儒家從“知禮”到“法治”的根本含義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我國正在努力建設成為一個以法治國、以禮治國的國家,那就要求國民更要知禮守法,在規范的框架之內進行個人意識行為,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規矩。儒家思想對行為規范的要求,雖然有它的片面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2 以道德力量感化人
儒家十分重視教育,并且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論語·學而》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儒家的“以德治人”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知恥者后勇。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這也就在法律的前沿形成了一個道德層面,讓人們學會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很顯然,儒家更倡導德治。
儒家強調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統一。這種仁愛、忠恕、誠信、禮讓的公德思想,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建立學生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希望教育和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與能力,更應該成為誠實守信、公平公正、崇尚奉獻的品行高尚的人。因此,倡導和諧教育,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和諧促進步,對于在高校構建一個和諧、團結、友愛、融洽的校園文化環境,具有一定的導向意義。
3 以人為本
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基石就是“仁”,從字面上看,仁即二人,是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一種態度。它的含義不是自私,也不是無私,講求的不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個人利益的合理部分,講求與人相處要抱有“仁”的態度,可以理解為更注重他人的感受,即“以人為本”,就是要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的道德發展。
高校的德育工作就應借鑒這一理念,改變其傳統的對學生思想、行為上的偏差進行教育、規范的德育方式,應樹立“以生為本”的德育新理念,注重對學生自身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一是要把這種“人本”思想體現在對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關心、幫助、尊重和激勵上,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學生思想道德的積極健康發展。二是發揮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成為主角,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增強學生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二 儒家思想的精華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交觀
儒家以天下為己任,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由此可見,儒家的目標具有極大的彈性,大則濟世天下,提升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小則獨善其身,做一個中規中矩者。
1 人生觀的確立
儒家的人生觀從對人的現實價值持肯定態度的前提出發,主張人們應該積極面對現實世界,倡導積極面對人生、面對社會,砥礪奮發,努力進取的人生態度。《周易大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樂觀進取精神,儒家“大則濟天下,小則善其身”的人格信念,反映在現代就是肯定教育主體的創造能力和決策價值。用這種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教育當代大學生,能高揚起其生命意識,拓寬其精神空間,催其奮進,促其進取,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2 價值觀的導向
不完善的市場經濟觀念正沖擊著我國存在幾千年的價值觀,青年人無法取舍而產生困惑。一些學生常常片面的追求個人利益,甚至還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損害他人利益。而傳統的道德教育過多的強調奉獻,淡化個人利益,并不利于糾正學生思想的偏差,說教也顯得日益蒼白。對于學生教育,我們不能完全忽略“利”,高談奉獻,而應該讓學生明白在當今市場經濟下,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要將追求利益與服務社會結合起來,以達到有效價值的統一。
儒家主張“見得思義”、“觀得思義”,反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孔子在《論語》中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義其道得之,不處也。”也就是說,他一方面承認追求物質利益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又強調這一追求必須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君子愛財”,要做到“取之有道”。荀子也曾在《荀子,大略》中日:“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當然,他們也強調,物質利益的取舍,要以“義”為標準。儒家往往把仁義二字聯在一起來加以論述,也即“仁義之道”是物質利益取舍的唯一依據,并且主張個人利益服從于社會的整體利益。
儒家思想對“義”、“利”關系的論述,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價值觀,也是中華民族的價值導向。有的大學生因為處理不好金錢、榮譽的得失而走向極端,造成極其不好的影響。如何引導大學生處理好義與利的關系,正確的價值導向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強調社會主義的大局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堅持個人利益服從于國家利益、整體利益的原則,這仍然是主要的價值導向。
3 健康心理的培育
當今社會,由于諸多原因,一些大學生容易心浮氣躁,目標也變化無常,歸根結底就是心中無志,并常常自以為是。儒家思想則認為“學者大不宜志小氣輕”。“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氣輕則以未知為已知,未學為己學”。胸無大志,自以為是,則會“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部分大學生在遇到各種困難和阻礙時,常常表現出退縮、沮喪、焦慮、抑郁、抑或放棄追求等不良思想、心理狀態。而儒家在推崇淡泊心境的同時,鼓勵奮發有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對培養大學生樂觀進取的意識、自強自立的精神境界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人際交往是困擾大學生的一個難題。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已經處事很成熟了,渴望有好的人緣,但常常事與愿違。原因在于未能真正掌握人際交往的原則,或者行動力不夠。
在現今的全國中華讀書主題活動中,《弟子規》在中小學非常受歡迎,通過學習,更多的學生了解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學會了人際交往的一些原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而大學的人際交往,更加成人化,更加社會化。是否需要用儒家的人際交往思想去指導呢?現在很多高校已把《弟子規》的學習納入大學禮儀教育教程,已經凸顯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優勢。
三 以儒家思想的精華滋潤高校教師隊伍
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一是指教師整體德育水準的不斷提升;二是指教師整體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離不開儒家的“德治”。儒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內涵,正適應當今社會大背景下的教育發展。儒家主張教育者應以身示范,為人師表,通過自己的品格和德行感染、影響、教育自己的學生,發揮典范的作用,進行生動的教育。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其思想的進步性,在于道德教育中應注重榜樣的力量。
孔子在《禮記》中指出:“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明確把人作為管理的載體。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看來,教育的本質是“修身”,教育的核心是人自身的不斷完善,教育的前提是“修道”,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仁者人也”。儒家把德育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樹人先立德,“厚德載物”,“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身正為范”比“學高為師”更重要。教師對教書育人的工作要熱愛、要敬畏,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術水平為學生提供示范,才能真正教得出好學生。許多大中小學都把“厚德”作為校訓之一,可見孔子倡導的以德育人的重要性。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職業道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加強自身建設,認真貫徹敬業精神,還要注重培養大學生敬業愛崗、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做到忠于職守、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果能夠將“育人”這一理念融入到專業教育及日常德育工作中,用儒家仁愛思想去育現代社會的人,教會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學會關懷社會和人,形成助人為樂、重視人倫道德、愛國愛民的高尚道德情操,對于推動高校德育工作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總之,儒家思想是社會發展和家庭穩定的需要,是高校德育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更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儒家思想的精髓,遠非只言片語所能解讀,儒家思想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寶庫,繼承和創新儒家思想,增進人們對它的理解和運用是今天我們在思想領域里應該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