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方向。在把握學生思想脈搏、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有效開展專題教學,專題的設計、教師的配備成為專題教學實施的基礎,同時實踐教學應該成為專題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和《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我校從2007級新生開始開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調整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據教育部統一要求,我們使用全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指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一 專題教學的意義
“概論”課是2005年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實施方案確定的高等院校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核心課程。課程以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為基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重點,從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上揭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理論軌跡,準確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具體結合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課程充分展示了兩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重要理論在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歷史地位和作用。
“概論”課的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一課,是大學生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途徑。“概論”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經濟轉軌時期出現的價值多元化和文化多樣化,給“概論”課教學帶來很大壓力,加上“概論”課本身的特點和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實際教學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進行了改革的嘗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期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目標意義的統一融合。
二 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人們習慣上把政治理論課當成是在對受教育者進行意識形態和政治觀點的灌輸,事實上,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它有它的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其中本質的問題諸如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主體政權建設、民主民生等基本的問題,也是人們對社會發展不斷孜孜以求和力圖超越前者的美好愿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政治學應當是一切學問之至善。因此,大學的政治課并不在于單純傳播政治理論,更不是把政治理論強加于人,而是讓大學生結合中國的國情,認識到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在原因,認識到中國在不同發展時期所作的方針、路線和政策的理論依據,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獨立、全面、客觀地思考問題和認識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從“概論”課的教學內容來看,涉及的學科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科技、軍事、社會等,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貫穿其中,將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進而形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把改革開放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經驗作為實踐重點,結合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當前的宏觀政策調控,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進行解讀;聯系當前時政和國際紛繁復雜的社會現狀,探索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改革、國家重大政策和國計民生的相關問題,這就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要對各相關學科進行廣泛涉獵,對池前政治形勢發然在胸。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并上升為一種宏觀的認識。這樣才可以在教學中站的高看的遠。學生在學習《概論》課的同時,既獲取了豐富的知識,又從教師的講授中體會到了政治理論和政治精神的內涵。教師的言傳身教,讓政治理論課同時成為培養學生愛國精神、時代意識,樹立人生理想和信念,最終提高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過去傳統的向學生灌輸傳教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合時代需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增多,我們的教學方法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揚棄。在“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我們也應該體現出開放式的教學思路,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實現角色轉化,變被動為主動,使其真正自覺參與到教學當中,以主體的身份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思考,挖掘出每一個學生內在的潛力,并將學生的青春熱情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體現出來,讓學生在政治理論課上真正得到鍛煉與培養,更好地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 專題教學的原則
由于這門課程具有開放性和寬泛性以及時代性的特點,傳統的按照教材章節進行教學的傳統教授方法容易將有關理論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有意無意的割斷,不利于學生全面、系統的了解一個理論體系的前因后果,形成對于某一理論體系完成的認識,所以,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建議能夠采用專題化教學的方法。
所謂專題教學,就是針對某種現實需要而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和教學活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實施專題教學,是適應該課程學科特點的需要,是適應高校教師工作要求的需要,是適應當代大學生學習要求的需要。對于學校而言,它能幫助高校實現研究性教學的教學理念,并能幫助高校教師克服教材內容廣泛、難以突出重點的困難,避免該課程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內容重復,同時幫助課堂教學更好的與實踐教學相聯系。對于教師而言,專題教學的開展,也有利于任課教師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適應教師個體只是結構的不同,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對于學生而言,專題教學的開展,有利于消除大學生中存在的信仰危機,解決學生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理論問題,也適應不同專業、不同知識背景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的需求。
“概論”課專題教學改革的重點是如何教會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而改革關鍵在于以人為本加強教育的針對性。要做好“概論”課的教學要
四 專題教學實施方案
為了提高專題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落實“學理論要少而精,要管用”,在專題教學中突出重點、化解難點、解析熱點。為此,我們根據教學內容、教材體系的理論邏輯關系和系統完整性,精心設計專題教學實施方案,確定了專題教學體系的框架和重點:
1 理論的精華
專題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及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的的歷史進程及其精髓。重點闡述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革命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寶。中國革命也是在不斷驗證中求得發展,經過無數次實踐檢驗得出的結論。
2 毛澤東思想的深刻內涵
專題二: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重點闡述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3 社會主義的特色理論
專題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第二代領導人對小平的總設計下形成的。重點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最新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科學體系、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4 我國的基本國情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專題四: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重點闡述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的失誤與成就;必須清醒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我國國情所作的總體性、根本性判斷。
5 社會主義基本建設與市場經濟
專題五:重點闡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資本主義制度不同之處在哪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原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人民幸福感的發展的方針和政策。
6 我國的外交原則
專題六:港澳已回歸祖國的懷抱,統一臺灣是中華炎黃子孫共同的愿望。重點論述為什么要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對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豐富和發展。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中國的主權和領土決不容許分割。
專題七: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重點論述中國堅定不移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一如既往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
結語:“概論”教學的關鍵是設置好專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積極參與,成為主導者和策劃者。積極出謀劃策,輔導學生答疑解惑,真正使學生受教育、長才干。特別是參觀考察、服務社會、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總結,將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個體感受系統化、理論化,提升學生對于理論學習內容的認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