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深入發展,藝術實踐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學術界所認可。藝術實踐是高師音樂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音樂教育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論述了藝術實踐在高師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開展的“周末大舞臺”活動為例,探討了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并且提出了在藝術實踐中弘揚傳統音樂文化,如海南古代軍歌、黎族民歌、漁歌、哩哩美等。
一 藝術實踐及其作用
所謂藝術實踐主要指“音樂專業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采取多種藝術活動形式,將課堂中教師所傳授的專業技法知識靈活地運用,通過舞臺及其他實踐場所反復地進行專業技術能力轉化的操練,從而實現知識深化和提高的一種教學活動。”藝術實踐在高師音樂教學中作用如下:
1 檢驗教學質量,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在藝術實踐過程中,必然少不了專業教師的悉心指導。專業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時,會把舞臺心理調適、舞臺技巧把握、作品分析、情緒調控、感情抒發等在平時課堂上很少涉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并指導學生改進不足,逐步完善其舞臺表演。同時,專業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藝術實踐過程中,還能發現并改變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藝術實踐指導水平,還能提高自己的專業藝術水準,豐富藝術實踐經驗,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包括技能訓練、基礎理論和藝術實踐三個部分。從“學以致用”的角度講,無論是技能訓練還是基礎理論都應該是為藝術實踐服務的。檢驗學生技能訓練的好壞及基礎理論學習的優劣的最好的辦法之一便是藝術實踐。
2 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專業水平,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是藝術實踐的核心,從組織策劃到登臺表演再到后勤服務等都少不了學生的身影。學生會把這項工作作為自己的事來抓,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非常高的。為了辦好相關活動,演好相應節目,學生會積極奔走,努力排練,認真學習,其學習的主動性空前高漲。另外,在不斷的登臺表演中,學生的專業技巧、技能會不斷完善,學生會學到許多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所謂“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每一次實踐活動的成功舉辦,從宣傳發動,到編排設計,再到舞臺控制等,無不傾注了學生滿腔的心血和熱情,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專業水平、心理素質、舞臺氣質,鑄就了自己的藝術品格,而且還培養了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貢獻社會、服務他人的意識,凈化了心靈,端正了人生態度,從而完善自己的審美意識,樹立了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3 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提升學校影響力
藝術實踐可以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種。校內實踐主要包括:組建各種藝術團隊(如音樂協會、歌舞團、話劇社等),開展學術講座,進行藝術交流,舉辦各種文藝晚會、比賽(如專長音樂會、歌舞晚會、曲藝晚會、校園十大歌手比賽)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塑造了自由、民主、開放的文化風氣,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校園風景線。
校外實踐主要包括:田野采風、文藝下鄉、專業技能比賽、教育實習等,這些活動可以使學生有效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現狀,還可以擴大學校在社會中的影響,為學校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并進一步促進學生就業。
二 高師音樂教學中存在著藝術實踐不足的問題
雖然藝術實踐在高師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認可,但開展藝術實踐卻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高師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藝術實踐不足的現象,具體表現如下:
1 重基本技能傳授,輕綜合素質培養
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聲樂、器樂、舞蹈、視唱練耳、合唱指揮等,這些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為目標,有利于學生向專業技巧的縱深方面發展。但目前很多高等師范院校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盲目向專業音樂院校看齊,只重專業技巧的傳授,而缺乏將這些技巧向藝術實踐引導的訓練和指導,使技巧難以轉化為實用,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 重講臺輕舞臺
當今許多高等師范學校都把音樂課堂教學局限在基本技巧的傳授和理論知識的講授上,而沒有把藝術實踐納入課堂體制(只把藝術實踐作為一種課外活動),有明顯地重課堂教學輕實踐訓練的傾向。結果只能使課堂教學刻板、陳舊、遠離社會和舞臺,學生很難獲得相應的藝術素養和職業技能。
3 重專業展示輕策劃組織
當今,很多高等師范學校確實開展了一些藝術實踐活動,但往往是以個別專業水平高的學生的個人專業展示或匯報為主,輻射面比較窄。教育部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通知中指出:高等師范學校培養出的藝術教育師資,不僅要勝任中、小學日常的藝術教學工作,還必須具備能夠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藝術活動,組建各種藝術活動小組和社團,參與籌劃、舉辦綜合性藝術節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專業演出固然重要,組織策劃也不可或缺。
4 重個體訓練輕團隊協作
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教學資源緊張以及傳統專業一人制兩人制小課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高校教師在藝術實踐指導上往往只看重個別專業水平高的學生,而無暇顧及普通生,因而也很難照顧到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因此,在舉辦院系專業演出活動中,往往以獨唱、獨舞、獨奏為主。
三 通過藝術實踐推動高師音樂教學改革
面對藝術實踐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比重逐漸增大的趨勢,在教育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精神的指導下,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以藝術實踐體系化、制度化、常規化建設為目標,在學校領導及教務處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打造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品牌活動——周末大舞臺,積極推動本院教育教學改革,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周末大舞臺”規定每學期在本院音樂廳舉辦一輪,一輪“周末大舞臺”包括四場專業比賽性質的晚會即聲樂專場(包括海南軍歌、黎族民歌、漁歌、哩哩美演唱表演)、器樂專場(包括黎族器樂)、舞蹈專場及綜合場。這四場演出依次在每個月的第一個周末開展,形成定制。每場演出都安排五名以上的相關專業教師擔任評委,現場打分、排名、點評,以增加活動的專業性和嚴肅性,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每輪活動之初都會召開組委會工作會議,確定活動的方案、領導、指導老師、評委、工作人員等。本項活動受到了學校教務處的大力支持,由學院負責教學工作的副院長主抓,院實踐教學中心主任指導,院黨總支副書記、輔導員組織策劃,院團委、學生會(活動充分尊重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承辦,全力保障活動開展的效果和質量。這項活動的開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且還有效地推動了學院教學改革。
1 促進教學目標的改變
高師音樂學院與專業音樂學校以培養專業音樂人才為目標不同,而應該以培養傳播大眾音樂文化為己任,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標。因此,高師音樂教學更應注重課程的師范性、專業性和基礎性。在“周末大舞臺”持續不斷地舉辦過程中,音樂學院已經有六百多人次參加(而音樂學院目前才有627名普通在校生),加上后臺服務人員、組織策劃人員等,基本涵蓋了全體學生,有效地推動了教學目標由專而深向全而正的轉變。
2 促進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變
“周末大舞臺”的持續開展,已經在全院形成一種風氣,無論是專業教師還是普通同學,都很看重活動的參加資格和成績的好壞評價。于是,許多專業教師便有意識地在基本技巧課上加入藝術實踐教學內容,如告知學生如何調適心理,如何控制個人情緒,甚至如何著裝、如何上下場等,而不再單純地傳授專業技法。有些教師還把技巧課搬到了音樂廳,直接進行模擬演出訓練,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在演出中追求地方與民族特色,在趙玉生副院長的指導下,海南軍歌、黎族民歌、漁歌、哩哩美等進入了演出目錄,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熱愛。學生們為了演出,主動到少數民族地區采風,搜集原始的民歌曲調,在教師指導下加工后進行表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也鍛煉了學生進行音樂科研的能力,弘揚和保存了海南地方音樂文化,受到了民族文化部門的肯定和支持。
3 促進教學質量考核方式的轉變
“周末大舞臺”專場演出比賽,現場打分、排名、點評,這本身就具有教學質量考核的意義。它反過來又影響到專業技巧課的考核,使專業技巧課評分不僅看重學生技巧展示的純熟程度,還看重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對個人情緒的表達狀況以及舞臺感覺等,促進專業考核更全面、深入。
4 推動校院二級教學管理模式的探索
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周末大舞臺”是在學院教務處的指導和支持下結合本院實際情況開展起來的,這充分發揮了學校教改指揮棒作用,并充分尊重了學院教改的主動性,是校院二級教學、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必將在全校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推動整個學校的教學改革。
“周末大舞臺”在鍛煉學生組織、策劃、協調等能力,推動學生就業,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推動普及民族音樂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音樂學院將以此為突破口,以教學改革為動力,不斷創新實踐形式,完善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學、管理質量,并且為弘揚海南軍歌、黎族民歌、漁歌、哩哩美等民族音樂文化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