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素養,它是大學生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修課程。近年來,面向全國各高校非中文專業開設的大學語文課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尷尬,大學語文“雞肋化”“邊緣化”彰顯了當代人文精神的嚴重滑坡。在一次接受訪談時,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曾憂慮地指出:“也許更應該注意的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粗糙化、粗鄙化。年輕一代心靈的缺失,美感的缺失,語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個民族精神的危機”。雖然大學語文課缺乏政治思想課的權威性,也缺乏外語四、六級考試那樣的“尚方寶劍”,更沒有專業技能證書立竿見影,但是《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定位為“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而語文能力差已成為制約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形成專業技能的“瓶頸”,大學語文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種尷尬的形勢下,作為語文教師,唉聲嘆氣、冷眼旁觀都不能解決問題,惟有投入滿腔的熱情,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將大學語文從邊緣化的危機中拯救出來,實現重生。這里,筆者將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開展語文競賽,激活語文教學
于漪曾有言:“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會鉆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因此,面對今天的大學生,剛從高考的緊張、疲憊中掙脫出來,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競賽活動,就成為激活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它對沖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第一,開展語文競賽,激活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素質。針對青少年爭強好勝的心理,通過競賽可激發學生強烈的競爭意識和上進心,增強他們參加活動的內驅力。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精神振奮,求知欲強烈。例如詩詞朗誦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活動,如果采用競賽的形式,學生簡直欲罷不能,個個躍躍欲試,蘇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約,醞釀得惟妙惟肖。又如學習曹禺的《日出》時,學生對劇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很感興趣,我就抓住這一契機,開展了“話劇表演”的競賽活動,通過課本劇表演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用語文學科作為工具的實用性特點,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此外,很多內容都可以安排競賽,如讀書比賽、演講比賽等。這些比賽活動,使學生的表達、寫作、交往、組織等能力都得到普遍提高,形成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精神風貌。
第二,科學設計競賽,合理組織實施,實現預期目標。語文競賽是激活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相當重要,要使競賽達到預期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從以下兩方面人手:
一方面,科學設計競賽。語文教學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決定著不同的競賽形式,如辯論比賽、演講比賽、讀書比賽、朗誦比賽等;比賽方式多種多樣,如個人賽、小組賽、班級賽、年級賽等;競賽內容既可以是課內要求,又可以針對實際情況自行設計。例如,面對大一新生,部分學生因為高考失利,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棄,我們就適時開展了以“理想·信念”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幫學生重拾信心,確定目標。面對大二、大三的學生,我們又有針對性地組織了“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演講比賽,通過這些競賽活動,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規劃,自身感情得到了升華,語文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種形式氣氛活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厭學的學生饒有興趣,好學的學生更是興味盎然。
另一方面,合理組織實施。語文競賽既注重形式,又注重落實。因此,精心準備組織實施相當重要。例如大三學生在知識水平與思想認識上逐漸成熟,每位學生對社會對人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們就組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辯論會,辯題為“擇業與就業”,同學們拿到辯題后,積極準備,老師精心指導,辯論當天,觀眾席上座無虛席,辯論雙方各展雄風,辯手們妙語連珠,機智善辯,令人拍手叫絕,學生的思想通過競賽活動表露無遺,教學效果也著實令人滿意。
第三,適時評價總結,形成激勵效應,鞏固競賽成果。戈登·德萊頓在《學習的革命》中講到的“在學習和工作中改革教育的有趣快捷方法”中有一條就是“開慶祝會”。競賽活動結束,教師適時評價學生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形成激勵效應,鞏固競賽成果。如果不了了之,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學生熱情也隨之消失。總之,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非常有效。
二 注重情感投入,優化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的課程使命就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求知,尤其要通過平等和誠摯的對話,為學生個性化體驗鋪設多種路徑。因此,在教學中選擇最佳時機,增強情感投入,必將大大優化教學效果。
(一)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情感交流
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向老師求教的活動,也是師生間進行情感交流的最佳時機,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情感上將自己置于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相處,使學生感到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態勢,那么,學生就會主動地與老師交流感情,整個課堂氣氛也自然活躍起來。如學習《傷逝》一文,學生對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存在諸多疑惑,我就引導他們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封建禮教的特點進行探討,然后和當今的婚姻制度做比較,最后學生在辯論中達成共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已成為歷史的泡影,自由戀愛,婚姻自由使我們倍感幸福,積極的心態,智慧的光芒貫穿始終。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不光是師者、長者,我把自己當成學生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探索求知,并適時應用溫和的態度、鼓勵的眼光、肯定的語氣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到一下子與教師縮短了心理距離,課堂上想說、敢說、敢爭論,甚至敢于反駁老師的觀點。久而久之,他們既活躍了思維,又活躍了應變力,教學效果大大增強。
(二)注重課余時間的情感交流
平時不要小看課間十分鐘,這可是老師了解學生,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大好時光。課間與學生一起閑談、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多給自己一點時間了解學生,同時也多給學生一點時間了解自己。有些話,學生在一般場合是不會說的,但師生一起交心時,他們常視師者為朋友,愿意吐露心中的小秘密。當今學生心理問題較多,只有了解他們的家庭、了解他們的心態,教師才能對癥下藥,在教學中少走彎路,少產生誤會,學生才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增長知識,健康成長。可見,課間十分鐘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多么重要!
(三)注重作文批語中的情感交流
世界上最成功而效率又最持久的教育,往往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升華情感,而要做到“不知不覺”,首先要求教育雙方敞開心扉,情動于中。要想實現這樣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批改,可以說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又一良機。批改中,我把自己擺在和學生是知心朋友的位置,對學生的喜悅、憂愁、苦惱、迷惑等心情,或肯定,或鼓勵,或設身處地,細心勸導,或充滿激情,妙加指點。大部分學生會十分重視老師的意見,認真地品讀,細心地揣摩,把老師肯定的評價當成莫大的鼓勵,把老師提出的不足當成鞭策,真正進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總之,情感積極的投入是架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梁。教師,理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一句暖人的話語,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細小的舉動,都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效果會與日俱增。
三 嘗試聽說的創意,提高綜合表達能力
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四大基本模式,它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始終。但在日常教學中,讀寫能力往往相當注重,而聽說能力常被忽視,對于今天的大學生來說,創意聽說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新的形勢下,語文教師作為學生自主化學習的促進者,該做哪些有益的嘗試呢?
一方面注重聽的創意。這一創意旨在創設一定的情景,激發學生的熱情,觸動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作品可以是一首小詩、一篇美文、一句名言、一則新聞,甚至是一首歌等。在聽的過程中,每個人對同一作品或事件的感受并不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會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此時,作為教師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強加給學生,而應多加鼓勵,進一步啟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口語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訓練聽力,又提高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另一方面重視說的創意。首先,創設說話氛圍。老師堅持正確引導,激勵學生說話,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獲取自信,增強內心與外在世界的交流。如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這是一種用時不多,學生能力卻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動。活動內容不定,范圍不限。自我介紹、新聞發布、讀書心得、佳作欣賞、名人名言等,海闊天空。話題學生感興趣即可,知識不求系統性,能開口說話,抒發自己的感悟就行,提倡有創意的表達。學生說的時候,老師投以信任的目光,特別是在說話中斷時不求全責備而給予及時肯定和鼓勵,使學生受到鼓舞。其次,廣開說話渠道。課堂教學中,對于研討性問題,學生既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又可以在全班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還可提出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針鋒相對,不求統一答案。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再次,搭建表演舞臺。經過一段時間的說話訓練,學生的熱情不斷高漲,表演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水到渠成。“演講會”、“招聘會”、“辯論會”、“課本劇表演”等真是異彩紛呈(上文已有闡述)。學生過去的羞澀、膽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胸有成竹、口若懸河,人才招聘會上佳音頻傳。
由此看來,在聽說的創意方面,我們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借用何種媒體,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全方位的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這樣既能給能言善辯者以施展說話才能的機會,又能給少言寡語者以鼓足勇氣亮相的舞臺,學生的內在潛能得以釋放,個性得以張揚,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就業前景一片廣闊。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需要突破瓶頸,語文教師更要整裝待發,我們呼吁大學語文的理性回歸,更期待大學語文的鳳凰涅糶!在今后日趨廣闊的教學領域,我相信: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