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學生情感問題的主要類型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它的特殊性表現在:從應試教育過度到素質教育;心理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成熟;是大部分學生真正與家庭分離的轉折時期。文章根據大學這一階段的特殊性將此階段大學生情感問題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目標缺失,情感空虛
進入高校,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已經達成,而新的人生目標尚未形成,面對大學生活中大量的閑暇時間沒有合理的安排導致自己的情感空虛。在高中階段,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對學生的教導就是:“考上大學就什么都有了,什么都好說了?!贝髮W進而就成為了學生向往的天堂,大學美好的生活便成了學生學習的源動力。但當學生步入自己夢想中的天堂時,便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源動力也就消失。另外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自己高考失利,沒有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然而迫于無奈踏入了自己不喜歡的院校,這部分學生就陷入了失敗的煎熬之中,埋怨社會和高考,無法自拔。
在大學新的學習環境之中,沒有了升學壓力,課業負擔相對減輕,閑暇時間增多。面對可供自己支配大量空暇時間,大部分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學生工作,各方面能力有所發展;有的同學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把自己的時間花費在了談戀愛之中,陷入了感情的旋窩。然而由于這部分學生沒有合理地安排好學習與活動的時間,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當自己成績在群體之中處于較差的行列之中時,他們就開始反思自己,但是由于目標的缺失,他們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走向哪里。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高考失利,在大學要把自己的學業成績提高,把大部分時間支配在了學習之中,沒有課外活動。但是他們也沒有具體的奮斗目標,整天忙忙碌碌,成效并不顯著。當這些學生都明白過來的時候,感覺自己的努力好像是徒勞。精神支柱失去,情感也陷入了空虛之中。
(二)自制力差,情感失控
大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特殊階段,情感體驗是豐富的、深刻的,一旦在活動中陷入了不良的情感中,如悲痛、恐懼、憂傷等,就很容易出現情感失控,不能用理智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消極的情感體驗會逐漸減弱,但這只是暫時性的。同時,大學生的心理正處在走向成熟和定型的時期,這就使大學生的情感容易波動,當情感體驗過于強烈的時候便走向極端化。而青年大學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不高,對自己的控制力不夠強,這時便產生了失控感,從而引起了情感的沖動,甚至釀成不良后果。以江蘇省為例,2001年該省受到刑事處罰的高校在校生達284名,比上年上升了53.5%,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0.3%。但是有的大學生對自己要求過于嚴格,在具體的實踐中,又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一味地毫無目的地去自我壓抑和限制,不僅沒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還導致更為嚴重的情感失控。
(三)自我認知不當,情感體驗畸形
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之中對自己的認知不恰當,就會產生自卑感和畸形的成就感。情感上的自卑感與成就感,是個體就活動結果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的一種情感體驗。大學生是在經歷了激烈的高考競爭后篩選出來的佼佼者,他們在高中或初中階段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深受老師、家長的贊許、同學的羨慕。而一旦進入大學后,環境對個體形成了巨大的壓力(比如學習成績、人際交流的壓力),過高的學業壓力會引發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并削弱其學習效能。然而有的大學生由于自己的家境貧寒便發奮讀書,但壓力太大,成績久久不見成效,產生了自己比別人笨等自卑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由于個體以往的失敗經歷或某方面的缺陷,往往對自我評價過低,形成了“獲得性失敗感”,不能較客觀地悅納自己,對后繼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這兩方面,最終都會形成消極的自我,出現惡性循環。部分大學生認為憑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過分地肯定自我在成績和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悅納自我,形成不當的成就感,出現了成就感過強、自信心過足、瞧不起他人的畸形情感體驗。
(四)遠離家鄉求學,情感失去了歸屬感
大學的生源來自五湖四海,是大部分學生真正與家庭分離的轉折時期,這個時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情感問題,情感就會失去寄托,歸屬感就會消失。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孤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的影響,大學生的一些需求時常難以滿足,因而與其他年齡階段的研究被試相比,孤獨感表現得更為強烈。大學生這一群體是來自不同的地區,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也不一樣,自己獨自一人要處理好學習、活動、生活等多方面的事情。對于新的環境,自己的交際群體還沒有建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候,沒有求助對象,心理有困惑時又沒有人傾訴。這個時候大學生若不能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系,就會選擇自我封閉,逃避群體,難以建立起新的歸屬感,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從而出現了孤獨的情感。一旦產生了孤獨感,大學生又無法有效地自我調適,從而又表現出抑郁、苦悶等不良心境,影響了新的歸屬感的建立。這個時候,倘若沒有建立起一種在心理上的歸屬感,便會嚴重地影響其健康發展。
二 大學生情感困惑的緩解策略
情感困惑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致使學習成績下降;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誘發許多不良行為,甚至是犯罪。實施有效的緩解策略可以緩解大學生的情感困惑,減少其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以下從提高大學生的元認知水平的主觀方面和高校教師對大學生有效指導的客觀方面兩個層面論述大學生情感困惑的緩解策略。
(一)思想意識層面:提高大學生的元認知水平
弗拉維爾指出:“元認知通常被廣泛地定義為任何以認知過程與結果為對象的知識或是任何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它之所以被稱為元認知,是因為其核心意義是對認知的認知。”大學生元認知水平的高低與情感關系甚為顯著。元認知水平高的學生,情緒較為穩定輕松、較少憂郁緊張、敏感焦慮;具有較為明顯的外向性格特征,精力充沛、活躍從容、果斷敢為,而較少膽怯退縮、抑郁不安;做事有計劃、有條理、盡心盡責、認真可靠、自律嚴謹,而較少草率敷衍。因此,提高大學生的元認知水平是緩解大學生情感困惑的關鍵。而元認知水平的提高依賴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提高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水平。由于大學生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和環境,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有很大的波動性,有的經常過高地評價自我,形成了驕傲、自負和自戀;部分人過低地評價自我從而產生了自卑和對他人的嫉妒感。因此,大學生首先要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評自己,要認識事物,要認識自我。對個體自身的缺點既不要隱瞞,也不要回避,敢于接納自己的缺點,從而來決定著自我、發展自我。其次,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自我價值感。在活動之后進行積極的評價。失敗了,從中可以吸取教訓;成功了,可以獲得經驗。再次,大學生處理好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之間的關系,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概念。
第二,提高自我控制水平。自我控制水平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因此大學生既要經得住誘惑,也要合理地發泄心中的抑郁。在應該學習的時間要保證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當遇到心中有壓力時候,要學會使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發泄,走出陰影。當然,這其中離不開其意志的培養。大學生在課外要參加一些有利于培養自己意志力的活動,加強自己的意志力;其次,高校教師要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目標,培養其利他動機和行為,培養其向社會的情感,控制不合理情感,避免逆社會性。
(二)人生規劃層面: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大學生擺脫情感困惑的需要。當今社會已經跨進了知識經濟的時代,社會各方面都處于轉型時期,這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新時期的大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要在這種形勢中生存下來就必須要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恰當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幫助大學生找到近期和長遠的奮斗目標,進而可以解決目標缺失,擺脫情感空虛。
第一,大學生要制定學習發展計劃。學習在大學的各種活動中始終是處于中心地位的。從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看,學生的學習任務還是相當繁重的,而學生可自由安排的課余時間卻很多,這就要求大學生要安排好自己的課余時間。首先,宏觀上大學生要明確學習的任務和目標。比如大學階段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是否繼續深造進入更高一層次學習等;其次,他們要從微觀上對自己的課余時間進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達到學習娛樂相互協調的目標。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才能,達到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感和身心上的愉悅感。
第二,大學生要制定生活發展計劃。大學生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然而許多大學生在生活中卻感到乏味、空虛。這就要求每個學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樹立恰當的生活目標。比如生活獨立性差的,就要在大學生活之中找到機會培養自己的獨立性。在完全適應大學生活之后,大學生還要考慮自己將來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是忙忙碌碌、一事無成,還是有所作為。要將適應生活和達到更高更理想的生活方式相結合,提高自身生活品位。
(三)人際交往層面: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歸屬感形成。大學生要抓住每一個能建立人際關系的機會,沒有機會也要創設機會。首先,大學生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在大學生活中各種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層出不窮,而每一種活動都有自己獨特的主題,主持者和參與者也是類型各異的。大學生要利用好這一資源,通過各種活動來接觸各種類型的學生,找到適合的真心朋友,找到一種集體的歸屬感。其次,要為建立人際關系創設機會。如組織宿舍幾個同學與其他宿舍的同學進行聯誼活動,擴大“家庭”的范圍。再次,大學生要學習人際交往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利用理論和實踐知識提高人際交往的技巧和積極主動交往的信心,借用知識的力量構建自己的人際關系;最后,高校要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指導和咨詢工作,為其疏通人際交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