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進一步改革,高校的安全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部分大學生自我安全意識薄弱,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導致被盜、被騙、被搶劫、被傷害等各種類型的安全事故頻發。因此,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逐漸成為高校的一門公共課或選修課。
但是,作為一門新課程,大學生安全教育也存在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學生對課程不重視,教師重形式輕效果,學校領導重管理輕教育等,由此導致了安全教育課程的有效性不高等問題。文章試圖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方面,對安全教育課程建設進行初步探析,為課程實踐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
一 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課程目標
從課程性質上看,大學生安全教育作為近年來高校新增公共課(選修課),相對于專業課程而言,課程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在校學習生活、成人成才提供安全保障。授課對象一般為全校非安全專業的在校學生,授課對象的專業涉及面較廣。
從學情分析看,雖然大學生的安全事故頻發,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在安全教育上是一片空白。實際上,學生經過近20年的生活和學習,已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可以稱為一個樸素的“安全經驗者”。但是,這些經驗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完善,更談不上形成體系。因此,如何讓學生由一個安全的“經驗者”成為一個擁有正確知識技能和安全觀的“知識者”、“實踐者”和“觀念者”,則是安全教育課的目標。
課程目標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面。第一,知識層面,讓學生成為一個安全的“知識者”。具體而言,是讓學生能夠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識、信息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成為一個具備基本安全知識的人。第二,技能層面,讓學生成為一個安全的“實踐者”。具體而言,學生能夠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安全信息搜索與安全管理技能。掌握以安全為前提的自我保護技能、溝通技能、問題解決技能等。第三,觀念層面,讓學生成為一個安全的“觀念者”。具體而言,大學生應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和正確的安全觀,積極承擔安全責任。由被動的“要我安全”向積極主動的“我要安全”轉化。
以上三個課程目標是緊密聯系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建立在穩固的安全觀基礎上,而安全觀的培養離不開具體知識技能的學習。
二 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課程內容
從課程內容上看,安全教育課程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內容廣泛,二是主題獨立。因此,在課程內容上可以采用模塊化教學,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即“固觀念,活模塊”。模塊包括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
(一)安全教育的必修模塊
安全教育的必修模塊是根據大學生的群體特點,各專業的學生都面臨著安全問題。比如,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
人身安全的核心是讓學生認識威脅人身安全的各種因素,主動防范和規避生命安全受到不法侵害和意外傷害;了解和掌握提高生命質量的方法及保障自身安全和生存的技能,并學會通過各種途徑來有效地提高這些技能。財產安全的核心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基本權益與常見的財產侵權行為,掌握財產權益保護的方法與途徑,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有效地養成管理好自己物品的習慣。交通安全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識,培養自覺遵守和維護交通法規和規則的意識,提高自己交通行為的安全素質與能力。消防安全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國家的消防法律法規和預防火災的基本常識,了解、掌握火災的逃生和一般的滅火知識和技能。
(二)安全教育的選修模塊
選修模塊是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可以有選擇性的學習模塊,包括網絡安全、養成教育、法制教育等。
就網絡安全而言,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以不選。而法律專業的學生可以不選法制教育的內容。另外,選修模塊內容要體現時代發展性和地區區域性特點,針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形勢和學校所處的具體環境,增加相關內容。
三 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課程實施
根據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可以采用以“經驗學習法”為基礎的課程實施方法。經驗學習法是指從活動、事情、觀察中,獲得新的知識和技巧的方法。具體而言,是以經驗為起點,在觀察和反省中,深入處理和轉化經驗,成為具有個人意義的信息,并借著實踐驗證它的真實性,繼續進入另一個經驗,帶來另一次學習循環。在經驗學習法中,有五個要素:學習者是參加者;有個人動機、肯投入、負責的;學習活動是真實而有意義的;反省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所學到的可以轉化到真實生活中。以經驗學習法為基礎,確定以下三種基本教學模式。
(一)案例啟發式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是教師將學生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融匯到一個典型生動的案例中,即把學生置于復雜、有意義、相對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提出問題,以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掌握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相關理論知識,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而案例啟發式教學模式由“呈現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案例”、“啟發類似情景,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總結”五個步驟組成。
首先,由教師呈現案例。在案例選擇上,應該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啟發性三個特征。從真實性講,可以選取學生所在大學或鄰近大學的案例,從而由地域的相似性引發學生的認同感。從典型性上講,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度。從啟發性上講,要根據教學目的來選擇適宜案例,能夠為課程后期的討論、分析、反思提供足夠的案例信息。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并對分析予以總結。第三,通過典型案例啟發學生的類似模塊經驗,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一模塊的安全知識、技能進行討論、交流。第四,教師對模塊進行匯總、提煉。
(二)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
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由“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分析”、“組間交流”、“教師總結”四個步驟組成。
首先,由教師提出與模塊知識技能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或呈現某一問題情景。比如,在學習交通安全時,就可以提出“行人需注意的交通安全規則有哪些?”、“我校附近易發交通事故的地點有哪些?”“遇到交通事故后應該如何有效處理?”等問題。其次,學生以解決問題為目標,進行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并在小組間進行交流。最后,由教師對模塊知識進行總結。
(三)情景訓練式教學模式
情境訓練教學模式由“教師講解”、“情景模擬、技能訓練”、“學生提問、交流”、“教師解答、總結”四個步驟形成。
首先,教師講解模塊技能。如,在學習消防安全時,教師可以先詳細介紹消防器材的使用技能、火災逃生技能。其次,在虛擬場景或現實場景中,進行實際的技能訓練。第三,學生就訓練中的問題進行提問,或就自己訓練中的經驗進行交流。第四,教師對問題進行解答,對注意事項和改進之處進行總結。
四 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課程評價
在課程評價方面,由于安全教育這門課程具有典型的自主性和實踐性特點。因此,應以發展性評價為核心。發展性課程評價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高、課程不斷發展為目的的課程評價系統。
在具體的評價中,可以采取知識技能評價、社會實踐評價、綜合性評價相結合。知識技能評價是對學生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的評價,可以通過研究性作業、技能考查等方式,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社會實踐評價是對學生參加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可以與學生團建、校園文化建設、專業學習等相聯系,由任課教師和學生管理部門共同評價。
當然,對學生的課程評價是可以變化的。在課程后期,為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允許學生擁有評價參與權,包括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內容的選擇和對評價結果的解釋。通過提高評價過程的參與程度,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自己與評價要求之間的差距,更自覺地去追求發展目標、達到評價要求。
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對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樹立科學正確的安全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該門課程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