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來臨,很多畢業生即將走上工作崗位。但近年來就業形勢不是很樂觀,一些學生的工作問題可能在離校時還沒有解決,以至于有些學生發出“畢業就等于失業”這樣的感慨。
即使還只是大二的學生,也表現出對未來就業前景的擔憂。他們說,有些師兄師姐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一些他們平時根本就不屑的工作,從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果大學生去從事那些本來不需要經受高等教育就能干好的職業,那不是說上大學沒有用了嗎?既然這樣,為何不高中一畢業就去工作,又何必花費4年時間呆在大學里呢?
從教育是個人對于人生的一種投資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花費那么多的金錢和時間去上一所大學,最后如果不能在收入、工作環境、社會工種上體現出與不上大學的差別,這對于大學生來說的確有理由感到難過,進而認為社會不公。
既然我們讀大學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我們為何還要去讀大學?相信很多學生都這樣問過自己。
然而,以上的觀點都是從就業這個角度來看待大學教育的,卻忽視了大學教育的本質意義。一種教育,如果其目標在于讓某個學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它應是職業教育,只需要短時期的職業訓練即可。我們接受大學教育的意義絕不是為了讓自己有份好的工作(雖然這是目標),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們接受大學教育,實際上是要讓自己成為這樣一個人:能夠去評判自身的幸福與周圍的人是如何密切相關的。這樣,我們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將不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我們在實現自身抱負的同時也促進社會和諧。
我們接受大學教育,是要讓我們有成為未來領導者的理想與勇氣。因為推動社會更好地發展最終還是需要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來承擔的。
我們接受大學教育不僅是一次大規模系統的知識接受,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陶冶。在此期間,我們完善了人格,明了了生命的意義,知道了存在于社會的意義。我們的能力越大,我們的責任也就越大。
大學教育的意義還在于它培養了大學生們的眼界、價值觀。培養學生眼界的大學校園,決不容世俗化,也不容急功近利。
現在很多單位招人都追求高學歷,非碩士、博士不能進入。媒體還激烈地抨擊了這種現象是人才浪費。不過,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對人才的尊重和對高等教育的肯定呢?因為,這表明了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向往,對高等教育的認同。
所以,問題不在于我們的每個學生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問題在于每個學生能否形成這樣一種理想: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國民,具有健全的人格;每個學生要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與決心,并且樂在其中。
我們要為受過的教育確立一個普遍的意義,即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完善我們自身。
大學教育激發著學生對于科學、處事原則和方法的想像力,并以此照亮學生的思考過程,使學習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長久的重要意義。當整個社會氛圍都為開展大學教育提供有利條件的時候,特別是大學生自身對之有一個明確認識的時候,大學教育的前景會進一步光明起來。這將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會促進社會智慧的發展。
從為了生存的學習目標到為了人格健全的學習目標,從單一目標到創造出一個更寬泛的、對個人與社會更有意義的學習模式,這樣的轉變是不同尋常的。
為了社會的發展,為了個體未來的成長,對大學教育意義的深化與升華具有重大的正向價值。雖然大學生畢業后都需要工作,但大學教育決不能淪為單純的職業教育。在大學里接受教育的人,也不應過分關注未來就業,因為那不是大學教育的初衷。我們應在大學校園里盡力完善自身,健全人格,為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而學習。
(摘自2012年6月18日《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