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學教育是學生邁入大學校園的第一課,既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新生剛進入大學校門,學習環境、學習方法、人際關系等都是新的,在這個時候,做好新生的入學教育,可以為以后學生學習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并關系到學生能否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學業,實現就業等問題。因此,了解新生特點,切實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
190后個性獨立自信張揚,個別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的影響下,青少年的懷疑范圍和重新檢驗問題的積極性大為增加,在真理討論趨于成熟并深入人心的20世紀90年代,成長起來的“90后”更習慣于自己經過親身重復的實踐認識過程來接受前人的實踐和結論,而不是直接接受。他們自我選擇性極強,很少對某種價值觀盲目認同,趨同意識很淡。他們喜歡自主展示思想,通過爭論和碰撞形成觀點,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歡教條式的灌輸和死板的教學模式。據了解,現在很多90后大學生早高考填報志愿時是自己拿主意,這就反映了這一代人思想上的獨立。
由于網絡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發生改變,“9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識更加豐富,對自己的人生表現出的信心和理性遠超過他們的前輩,在某些方面比老師知道得多。現在的“90后”一代在知識結構上的復雜和多樣性遠遠超越了以前。信息量的極大豐富和創造力的提高,使得他們渴望成熟獨立,希望能跟老師進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被動接受單向的知識和觀念灌輸。
90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又忙于工作,在特殊的生長環境里,他們討論問題時觀點深刻、邏輯嚴密、善于表達,思維方向堪比成年人,他們的見解只能說服不能壓服。他們親情觀相對淡溥,甚至顯得有些孤僻。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外部世界認識的深入,經驗相對增多,同時社會化的要求迫使他們與人交往,自己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自己需要理解別人,他們渴望找到可以傾訴自己真實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知音難覓”,此時個別性格內向的90后大學生難免會煩悶不安,對未來感到迷茫甚至焦慮。
2思維方式靈活,價值觀多元化明顯
隨著國家教育體制的一系列改革,中國教育的模式也在慢慢發生著變化,已經逐漸由思維定向的模式逐步邁向注重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個性教育。同時,90后所接受的教育方法也與前一代大為不同,因此,90后大學生思維方式普遍開闊。在全球經濟社會背景下,90后大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國際社會中的各種因素對中國90后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成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學生,深受多元文化的沖擊,他們有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著西方外來文化的熏陶,進而推動了多元化價值觀的形成,這有利于90后大學生在吸收世界優秀文明的基礎上發揚與傳播中國文化。
3知識面廣,思想早熟,辨別能力弱
網絡時代是“90后”大學生的生存環境特征。因特網的便捷性、豐富性、開放性、交互性,使得“90后”迅速掌握了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本領,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趨向多元化。因此,較之于“80后”,他們都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東西,因而知識面也更加廣泛。伴隨著“90后”長大的電視媒體和集視頻、圖像、文字于一體的互聯網絡,使得成人世界的一切信息完全暴露在“90后”的生活中。每天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們的思想更為早熟,對每樣事物他們有自己的見解,討論問題時觀點深刻,邏輯密,善于表達,喜歡用成年人的思維思考問題。但由于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90后”大學生生活閱歷不深,與社會接觸不多,缺乏社會政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鍛煉,不能充分認識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關系,這與他們貌似早熟的思想是不對稱的,因而導致他們對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的看法往往簡單化、片面化。加之中社會處于轉型期,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仍然存在,不少西方媒體惡意夸大、扭曲事實真相,不少“90后”大學生辨別能力弱,對復雜事物認識不足,甚至對中國政治制度和道路產生懷疑。
4主流崇尚責任,個別人缺失正確的價值觀
市場化的競爭壓力和利益關系的復雜多變,使90后大學生更加務實,明白應該把價值取向關注于具體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學。因此他們行事注重實際,不重視形式,要求方法簡單實用易行。90后的主流崇尚責任,也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成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效果。90后大學生在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上表現得很積極,領悟也很快。如我們學校,在大一新生中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的同學就很多,這說明90后大學生相當了解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是什么。當然,由于90后出生后社會生活環境相對優越,沒有經歷過歷史和政治上的動蕩,也沒有經歷過大的經濟波動,他們更注重生活質量,樂于消費享樂。有些90后不愿走艱苦奮斗,逆境成才的道路,信奉金錢至上、享樂至上,價值觀念嚴重扭曲。
二90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
1校史校風教育
通過開學典禮、專題講座、參觀校史展覽館等形式,向新生介紹我校光榮的歷史和輝煌的歷程,以及近年來學校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我校的專業特色,發展優勢,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優秀畢業生和杰出校友們在社會上作出的突出貢獻。這些都會從不同側面對新生產生強烈的震撼,激發他們樹立遠大目標,努力學習,奮發進取。此外,我校作為老延大的光榮傳統更值得讓每個學生銘記、自豪和發揚。
2專業學習教育
學生在校期間,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學習。新生入校后,應該通過教師專題報告、研究生和高年級優秀本科生現身說法以及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進行專業學習教育,讓學生了解學院師資情況、學院的學風教風、所學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以及專業特點、該專業的考研就業情況等,幫助新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定位、明確學習主體的角色轉變,并且幫助新生注意學習方法的培養,適應大學學習特點。同時,幫助新生學會利用圖書館和網絡中心各種文獻資料,學會自我解惑,充實提高自己。以此幫助學生穩定專業思想,樹立專業學習信心,激發學習動力,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
3紀律觀念教育
在依法治國的今天,對新生進行法紀法規教育和校紀校規教育,規范學生行為非常重要。大學生正好處于青春躁動期,少數同學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考慮問題不全面,會出現一些違法違紀現象。所以新生一入校,就要從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讓學生從進入校門的第一天起就養成自覺遵守校規校紀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讓新生感受到學校寬松舒適的學習氛圍。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新生認真學習《學生手冊》和有關校紀校規,讓每位新生明確怎么做才符合一名合格大學生的要求,增強他們主動選擇正確行為的自覺性,使個別紀律觀念差、自律自制能力不強的學生也能夠在群體的優化中接受健康的道德熏陶,增強紀律觀念。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據相關部門統,全國25%~30%的在校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6%~8%在校大學生有心理疾病,而大學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發的慘劇令人觸目驚心。由于遠離家庭,面臨大學陌生的環境和全新的學方法、以及經濟壓力等對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勢必會引諸多不便,易導致心理上的失衡,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入校后對全體新生作一次心理輔導和心理普查很有必要。在可能的基礎上,為每一個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并對其中有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礙的學生,以及貧困生、孤兒、單家庭的學生予以特別的關注,了解學生遇到的困惑和難題,及時疏導溝通,發現他們當中存在心理問題時應及時與輔導員或心理輔導老師溝通。
5職業生涯教育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的重要時期。大學從新生入學第一天開始就要關注新生成長,幫助其進行四年大學生活規劃和人生職業規劃。大學由于和人才市場的聯系緊密,對職業生涯教育應當高度重視。學生在對職業生涯的選擇和決定過程中難免會有苦惱和困惑,因而學校最好設專門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輔導”,對學生進行個別的或小組的引導幫助,為他們提供信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志負責地選擇或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藍圖。提倡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
6安全教育
要讓新生盡快熟悉校園及周邊環境,附近道路特點。校園內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部門的位置,提醒學生增強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教育學生在公共場所要自覺保護環境,遵守秩序,營造一個輕松、安全、優美、整潔、舒適、和諧的學習環境。
7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教育
現在的大學生個性都很強,對于離開父母剛進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一方面要面對新的環境、新的伙伴,但由于交際技巧的缺乏和矛盾心理的作用,難以行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教育、協作能力相對缺失。因此要幫助新生寬容的看待周圍的一切人和事,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意見,多和老師同學交流,增進人與人的感情與理解,而這些意識和行為的培養,需要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組織文藝、體育比賽活動,加強班組和文明宿舍建設,在開展班級活動中增強同學們交流的機會,使同學們盡快融入集體。
總之,新生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靠一兩個部門單槍匹馬就可以解決,它是一個長期的、龐大的系統工作,需要全校教職員工和各個部門共同的努力。在實施中,為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個積極性,可考慮給予組織者、實施者一定的課時或工作量,給受教育者一定的學分,通過與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相結合,最終實現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鐘奇新.讓入學教育真正到位[J].職教論壇,2004(6).
[2]王新蘭.一年級大學生學習制約因素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1).
[3]秦旭鵬.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特征及調適辦法[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3.
[4]余厚洪.大學生“專業困境”的原因及對策[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2).
[5]宋加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探討[J].山東農業教育, 2007(1).
[6]李永寧.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幾點思考[J].西北政法大學報,2006.
[7]賈詠梅.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學院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