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的健與美、肉體與精神的渾然一體、完美統一的文化傳統一直是體美結合的重要源泉。哲學家柏拉圖最早提出了美育與體育結合的主張,認為“身體的運動和聲音的運動有一共同的……節奏。所以,心靈的美化和肉體的健美是內在一致的”[1]。現代學校體育所追求的身與心的和諧發展,正是體育美育的最高體現。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美學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內容。
一體育審美教育的本質及其美學內涵
在人類社會之初,一個人身體的強健與否直接決定著他生存能力的高低。而在文明社會里,人的生活幸福與否又總是和人的身體是否健康聯系在一起的。體育教育最直接、最明顯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對人體塑造上,這種塑造不是盲目的,而是在美的規律引導下進行的[2]。體育對人體的作用通過兩方面表現出來:一是促使人形體的各種潛在的生理機能得以充分展現,使人體變得健康與強壯;二是促使人體變得更加健康,最終使人體成為“健、力、美”的有機結合體。
審美文化的深刻變化呼喚著體育審美教育的當代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審美文化研究開始走出“從哲學的、思辨的、高雅藝術的象牙塔,引向了對文化的、感性的、大眾的日常審美活動的關注”。這一發展態勢,表明了審美文化對民眾生活的巨大影響。以前人們往往把體育看作身體運動,把體育的美局限在運動競技的范疇,很少把它與文化聯系起來來認識。本來體育就是文化的系統構成,是文化發展的能動反映。人類之所以熱愛體育,以體育為美,是因為人類己將體育視為展現自己本質力量的一種方式。
二體育審美教育的理論構建
1體育審美教育的思路
體育審美教育的發展是以人為主導的,作為美學分支的體育美學,它直接面對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存的,它更本質地關心著文化的和人的問題。人們通過體育肯定人的主體價值,以自娛自樂的形式,選擇他們所喜愛的運動,盡情地抒發“優美姿態”,體味著奧林匹克的口號:重要的不是勝負,而是參與;實踐著運動帶來的實際效用,“花錢買健康”成為都市的時髦話語,呈現出人們對體育審美價值的多元取向與審美趣味的生存實踐的景象[3]。個體的審美價值觀終于得以自我確認,使體育審美逐漸成為當代人一種普遍的生存狀態。隨著大眾體育活動的開展、審美趣味的豐富,表現出大眾“對體育審美技術行為向人們的生存實踐中不斷延伸,把技術美的宗旨和原則應驗到人們的具體審美趣味中”。
體育審美教育不是要人們沉溺于與現實人生無關無涉的美的思辨之中,而是要通過美和審美幫助人們自覺地按體育的規律,以審美的態度去改造其生活,進而認識現實社會的人的本質力量。達到以美育體、以體育“美的人”的目的。長期以來我們談體育審美教育注重的是人們的某種或某些感受美,鑒賞美等方面的技能專長,或是有較高的審美能力的人,其價值取向定位于培養審美的人。固然,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是“美的人”必備的條件,但育“美的人”則是使“人的本質力量的最完滿的展現”。因此,體育審美教育面對的是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以素質教育的思想作為體育審美教育理論的建構,是培育“美的人”最切近又最具有指導意義的。根據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要求,體育審美教育應以發展與培育人們的各種素質為目的這一基石之上,在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三大范疇中,圍繞受教育者的各種素質這一中心而運轉。因此,體育審美教育中的“素質”是通過體育審美教育,使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會性特征的有機統一的素質得到充分發展,使之達到全面發展的人。
2體育審美教育的理論架構
大學生體育審美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根據體育審美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其結構范疇和內容體系,將大學生體育審美教育分為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休閑體育,這樣有利于突出體育審美教育的特性和涵蓋各個方面,構建大學生體育審美教育的理論框架(見圖1)。
3影響體育審美教育的因素
4人體形態美和動作美的培養
正常的生長發育和正確的身體姿態是人體形態美的基本要求。人體的形態美主要表現為自然的或正常的體態,包括生長發育、肌肉豐滿、姿態正確、動作自然等。為此,養成學生正常的身體形態和正確的行動姿勢,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健美操、藝術體操、舞蹈的教學可以提高各肌肉韌帶的韌性,提高肌肉的彈性和各關節的靈活性;籃球、足球、田徑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學生的力量和速度能力。這些身體練習方法對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身體姿勢、糾正不良姿態、培養良好風度有重要的作用。人體動作美表現為動作的協調和韻律感,動作協調并富有韻律感,會使人感到愉快、優美,產生美的感覺,這也是體育教學中美育的任務。
5美的文化符號
美不等于漂亮、好看。美的境界在于以“有限”表現“無限”,言說有限,超越有限。運動技能作為一種美的符號,更是緣于其背后所蘊含的深刻的精神價值。每一項體育運動都蘊含著人類無限的企盼與追求,正是這種企盼與追求,人類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運動文化。有各種各樣的跑、跳、投擲、球類、舉重、體操等競賽項目,有各種各樣的舞蹈、武術、滑雪、滑板、飛環等娛樂項目,有各種各樣的F1賽車、漂流、登山、攀巖、帆船等極限項目,有各種各樣的舞龍、踩高蹺、扭秧歌、賽龍舟等民俗游戲。可以認為,每一項動作技能背后都有其久遠的文化內涵,也有此時的參與將來的發展;每一項運動文化背后都蘊藏著人類對自身美的叩問、對自然美的觸摸、對動物美的模仿、對人性美的遐想、對野蠻美的釋放、對個人美的綻放。體育教師正是通過這些美的符號喚醒學生的感性,豐富學生的情感,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
總之,人類己進入21世紀,體育審美教育的價值取向一方面直接表現為廣大大眾對自身在體育活動中審美趣味的滿足與體驗,以塑造個性,形成自我超越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把對體育美的鑒賞和創造作為教育的理想,使人們對自然、社會與自我的辨證統一,真正實現體育運動中的真、善、美。為此,體育審美教育理論的建構與發展,圍繞繁榮文化的任務這一中心,以審美文化的當代發展為基本線索,以素質教育思想作為理論基礎,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人們的素質,培養人們的體育審美文化行為,豐富體育審關教育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