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研究生教育也進入迅速膨脹的階段。截至201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已達到550000人[1]。招生規模中博士生65000人,碩士生485000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規模已達到空前的擴大,人才培養類型不斷多元化,學科結構也逐漸趨于完善,目前基本上已經建成了學科門類較為齊全、培養類型多樣的研究生教育體系。由于研究生的招生增長速度過快,培養規模逐年攀升,原有的各校院級的體制已不能很好地管理和監督偌大的一個研究生群體,研究生培養制度的各種矛盾和缺陷已愈發凸顯[2-3]。因此如何在校院級管理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使得校院雙向對研究生教育管理更趨和諧,并促進研究生教育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水平提升,已成為各校研究生培養單位的迫切任務[4-5]。本文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學校、學院、學科”三級管理模式實施的背景,論述了該管理模式的具體運作機制,并探討了該管理模式運作過程中的四個關鍵性問題。
一研究生教育的三級管理模式
從高校研究生招生發展趨勢看來,以往實施的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的形勢,如何對學校、學院、職能部門的責、權、利關系進行調整,激發學院的活力,發揮專業優勢,提高管理效率,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辦學資源,從而在現有的條件下獲得資源要素重組的最佳效應,這就涉及到如何優化研究生培養中的校院兩級管理的問題[6-7]。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在原有的研究生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上增加一個第三級管理,即學科管理。它的實質是校級研究生管理機構把大量職權下移到學院(系)、學科兩級,通過下放管理權力,調整管理內容,規范管理行為,改變職能過于集中的現狀,充分調動院(系)、學科兩級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校級研究生管理機構在研究生院院長領導下,執行國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各項政策,制定和實施學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規劃、各種規章制度,對學校研究生教育質量進行評估、監督。研究生院主要是行使宏觀指導、調控、監督和檢查的職能,進行宏觀管理。學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則是在主管院長(系主任)的領導下,由專人負責和校級研究生管理機構相對應的具體工作,執行學校研究生教育規劃,根據學校要求負責本學院(系)的研究生招生、培養和管理日常工作,指導學科開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學院(系)主要是行使過程控制的職能,進行過程管理。每個學院(系)下有一個或多個學科,學科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中心。每個學科設一位學科主任,其主要職責是在學校、院(系)的統一領導下制定本學科發展規劃以及研究生教學與科研的具體方案。學科主要行使對研究生培養的具體操作職能,進行微觀管理。
研究生教育三級管理模式將與研究生聯系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學科作為管理組織體系的重要部分,通過學校、學院(系)、學科的分工與合作,建立起學校宏觀調控、學院(系)過程控制、學科具體操作的高效管理運行機制,從而達到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目的。
二研究生教育三級管理模式的關鍵性問題
(一)明確職能合理分工
學校出臺系列規章制度,確立“學校、學院(系)、學科”三級管理的總體框架,是保證三級管理模式能夠順利運行的前提。明確各級的責、權、利以及管理范圍,各職能部門能夠各守其位,各盡其責,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學院充分行使自主權、職能部門切實發揮調控作用提供了制度基礎和實施保障。
(二)提高工作人員素質
合理的機構設置能否真正執行其應有的職能,關鍵還在于這一機構中工作人員的素質狀況。但人員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或可以改變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機構設置與改革過程中就要實行優化組合的方法,把現有人員按其才干德識,安排到最能發揮其長處和作用的機構中去;把相互協作較好、并能充分展現彼此才能的人員,安排在合適的同一機構中去;把能力學識較強的人員或骨干,安排到比較重要的崗位上去等等。此外,還需要重視提高現有人員的素質,把那些學識能力較強的人員安排到最有可能使他們得到提高的機構中去,壓任務、壓擔子、定目標,促使他們較快地成長。
(三)構建開放的信息平臺
信息的及時流通、傳遞和反饋不僅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而且為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必須在學校、學院(系)、學科之間構建開放的信息平臺,以更好地推進三級管理模式的運行。一是建立信息通報制度。一方面,校級職能部門把最新的信息傳達給各個學院,進行宏觀指導,另一方面,學院把最近的工作信息通過內部的OA(辦公自動化)系統或其它信息平臺匯報到校級職能部門,由校級職能部門匯總,進行評估,通過學院間的橫向比較和學院自身的縱向評價達到督促學院自我完善、自我調控的目的。二是搭建網絡信息平臺。一方面,建立研究生教育網站,使網站成為全校師生了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窗口。研究生教育網站實行校級職能部門、學院(系)、學科三級管理,以校級職能部門為一級管理用戶,學院(系)為二級管理用戶,學科為三級管理用戶。通過網絡信息平臺使管理工作準確、快捷、及時,日常管理更加系統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另一方面,研究生可以通過網站中的信息交流平臺及時反映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與專家進行交流,從而達到更人性化的管理。
(四)規劃研究生培養方案
根據不同分類(全日制、在職)以及學術型、專業型,制定研究生的培養方案,規定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研究方向、課程設置、學習時間與教學安排等內容,具有科學性、連貫性、穩定性和寬廣性等特點,它是學院各學科專業制定研究生的培養計劃,也是全面培養和提高研究生質量的主要依據。學校總體規劃制定研究生培養目標,各學院根據本身的特點和個性,制定可行、有效的學科培養計劃,各個學科根據每個研究生的特點、研究方面,確定最終培養方案。在制定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幾個結合。
1堅持理論教學和課題研究相結合
學校在基礎課的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結合工程應用,有目的地開展教學活動,而學院或者學科在部分專業課的教學中,最好能緊密結合課題研究中的有關問題。同時加強專業課和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為課題研究做好準備。
2堅持討論、講課、自學與閱讀科技文獻相結合
不同于本科生的傳授式教學,研究生學習是開放、自由的研究過程。在研究生教學中,為了培養研究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在導師引導方向下,一般問題可以讓研究生自學。同時組織同方向的研究生進行交換心得和討論,互相啟發,不斷擴大研究生知識面,使他們接近學科前沿的目的。也可以通過學術講座形式擴展學生視野與興趣,而且還能夠培養他們收集和整體材料的能力,自發地閱讀科技文獻。
3堅持研究方向和學位論文相結合
研究生的研究課題是根據研究方向確定的,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制訂學位論文計劃,包括論文題目、文獻閱讀、科研調查、選題報告、理論研究、試驗分析和撰寫論文等。選擇課題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際意義,使研究生能在導師指導下經過不斷探索,有可能提出新的見解和結論。一方面課題的工作量和難易程度要恰當,另一方面課題的內容要切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礎和特長的實際。或者選擇側重于理論研究的課題,進行理論方面嚴謹的證明推導,并要有新的見解,或者選擇側重于試驗研究的課題,同時有試驗驗證的科學結論及應用范疇。這樣才能使得學位論文飽滿而具有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4堅持培養過程與培養質量相結合
研究生培養過程需緊密結合培養方案內容,在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導師在此之間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及把關作用。在長期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課程組逐步形成“基礎-探索-創新”遞進式的人才培養體系,嚴格把好開題報告、學術論文、中期檢查、畢業論文及畢業答辯這幾道最關鍵的環節,使學生在不斷地磨礪中成長起來,同時要求學生腳踏實地,抵抗浮躁、急功近利之風,杜絕學術腐敗。做到“以目標管理人、以制度制約人、以機制激勵人”,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學校、學院、學科三級管理體制順利高效實施。
總之,對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來說,只有創新才能加快發展,只有將培養質量放在首位,研究生教育才能成為真正高水平人才培養的實體。學校、學院、學科的三級管理體制改革,正是高校自主創新、優化結構、強化功能的現實選擇,是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主體,是高校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學校、學院學科三級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對傳統管理模式的一種挑戰性變革,涉及到學校教育發展的方方面面,貫穿在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更應該積極推進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建設人民滿意的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水平大學。
參考文獻
[1]張君,高世樂.多管齊下全面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J].教書育人,2011,12:10-11.
[2]錢沁瑛.論研究生培養教育的二級管理模式.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5,4(5):101-107.
[3]張越男,劉文嶺.發揮二級學院管理優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6):228-229.
[4]劉兆磊.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級管理的實施與模式創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2):37-40.
[5]王欣.我國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創新研究[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2(3):85-86.
[6]杜朝輝,劉明柱,高存功,高磊.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7,(08):32-34
[7]劉菁,王文貴.新形勢下對我校研究生教學管理的認識與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02):148-150.
[8]高福營.研究生與本科生互動式學生管理模式初探[J].教書育人,2012,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