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時任APA主席的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積極心理學”概念,倡導建立“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目的是將傳統心理學從關注心理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消極心理學取向,轉向關注普通人,關注人性的真善美和潛質,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專升本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復雜、很有上行動力,卻總是被誤讀的一個群體。如何激發他們內在的積極力量,開發他們的心理資本,對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乃至我國的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心理資本開發
1積極心理學取向下的心理資本
作為心理資本的理論基礎之一的積極心理學,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推孟(Ter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以及榮格(Jung)關于積極生活的反思。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羅杰斯(Rogers)對于積極人格的研究進一步改變了現代心理學的勢力劃分。眾多心理學家積累人性中的積極力量和美,促進傳統主流心理學回歸平衡體系,也促生了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在此背景下,2002年Seligman教授提出了“心理資本”概念,將導致個體積極行為的心理因素納入資本的范疇,這一觀點極大地開闊了研究者的思路,并引發了大量關于心理資本的探討。
心理資本有特質論、狀態論、綜合論等三種取向,但積極心理學影響下的狀態論取向的觀點占主流地位:“心理資本指那些有助于預測個體高績效工作和快樂工作指數的積極心理狀態的綜合,這些積極心理狀態能夠導致積極的組織行為,使個體勤奮努力地去做正確的事情,并且獲得較高的績效和工作滿意感。”積極的心理狀態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樂觀、積極歸因、自我恢復力等。[1]心理資本具備四個特征:(1)無論針對個體或群體,都強調人性的力量和積極性,而不是消極阻抗與干預。(2)更關注人性的閃光點,而不是消極面。(3)區別人力資本強調“你知道什么”,即人應該具備的受教育程度與技能;社會資本強調“你認識誰”,注重關系網絡和人脈;心理資本則強調“你是誰”以及“你想成為什么”,即關注的重點是個體的心理狀態。(4)具有投資和收益特性,可以通過特定方式進行投資與開發,將其潛力挖掘出來,進而使組織獲得競爭優勢。[2]
正因為心理資本的可投資性,在學校教育期間對學生群體的心理資本進行開發和訓練就具備可操作性。
2積極心理學取向下的積極人格特質塑造
積極心理學重視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所謂積極人格特質,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個體水平的積極人格品質有:愛、勇氣、人際關系技能、審美力、創造力、對未來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群體水平的公眾品質,包括責任、利他、關愛、文明、現代性、容忍力及職業道德。
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個體采取更為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積極心理學家對24種積極人格特質系統研究中,其中引起關注較多的是自我決定論和樂觀。培養這些特質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桑德拉(Sandra,2001)等研究發現,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資源,使人相信結果會更好。在面對壓力時,常處于積極情緒狀態的人更不容易產生疾病。[3]
二專升本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
我國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跨越,拓寬了各類專科學生的上行通道,但由于入學層次、理論基礎、培養目標、修業年限等方面的特殊性,專升本學生具有復雜群體心理特征,成為管理者、教師、家長和社會不應忽視的群體。
1較為清晰的人生規劃與落后的時間管理能力并存
優秀專升本學生一般都有較為清晰的人生規劃。??齐A段就有強烈的深造需求,本科入學后對人生規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尤其是對新知識和市場需求技能表現出渴望多學的心態。但由于??婆c本科學習方式的差異,時間管理能力普遍較弱,不懂圍繞核心價值,采用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模式進行規劃,對短期、中期、長期目標的時間分配不合理,因此,活動效率不高,引發消極認知。
2成熟的人際溝通能力與較低的學業基礎并存
優秀專升本學生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據估算,相比普通本科生,他們能多接觸30%的人際對象,交往對象的類別也多。在經歷了從入學、學習、實踐,再入學、學習、實踐,經歷數次人生抉擇,容易形成穩定的職業氣質,有相對穩定的人際圈。但在豐富多彩的人際交往后面,卻是他們較低的學業基礎,出現“平時活動頻頻出彩,考試拿分連連頭疼,年終總評更是尷尬”的局面。
3較高成就動機與較低水平的元認知策略并存
優秀專升本學生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但由于專科階段對學生的元認知策略要求較低,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本科階段,仍慣性使用原有不合理的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三方面皆有待于改進,使得教師搖擺于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之間,又促使造成學生元認知策略水平提高更慢,阻礙其學業成就的進一步提高。
4高自尊與自卑、自負等負性情緒并存
優秀專升本學生自尊心很強,但由于“新生———老生”角色轉換頻繁,容易在身份識別上另類化。而且“專升本”學生在校時間短,剛入校又很快要畢業,入學不久,不僅要重新考慮考研與就業等問題,而且在評先評優、推優入黨等方面機會相對較少,會感到自己是不被學校重視的群體,有的學生應對新生事物容易偏激,外化為行為上的偏激、盲目,導致學生管理的困難。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專升本學生是一個具有很強可塑性的群體。如果在校園環境中,盡早的進行正面引導,多開發其心理資本,將對他們個人發展,對我國的教育事業起到重大的影響。
三校園環境下,積極心理學對開發專升本學生心理資本的策略
塞里格曼(1967)在研究“習得性無助”中發現,無助是可以習得的,樂觀也是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4]在校園環境下,開發專升本學生的心理資本,使他們在沒有心理問題的時候學會維持樂觀的態度,在積極情緒中收獲周圍肯定和激勵的反饋,將優良自我逐步內化。反過來,積極體驗又有助于改變消極體驗形成的不合理認知,最終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1堅定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倡導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人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其獨特的研究視角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高度吻合,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趨勢。[5]心理學家英格里斯(H.B.English)曾說:“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夠很好的適應,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這是一種積極、豐富的情況,不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011年8月7日,為期4天的首屆中國積極心理學大會開幕式及主題演講會在北京舉行。以正性社會支持的理念為導向引導對專升本學生群體心理的關注,正逐步展開。
2基于積極心理教育的校本課程開發
傳統心理學模式下的心理教育課程多采用專題性模式,從自我意識輔導、情緒輔導、學習輔導、人際關系輔導和生涯輔導等維度,各設置若干單元和專題,波浪式前進,螺旋式發展。我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心理課程大多是這種模式。
校本課程開發更符合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兩個典型樣本的回顧:2006年,泰勒·本-沙哈爾博士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課程(又稱“幸福課”)。該課“受歡迎率”排名全哈佛第一,超過了由世界經濟學大師講授的“經濟學原理”。該課不僅引導我們關注人類生命體,而且身體力行地向廣大學生展示了如何提升心理資本的具體過程。同年,劍橋大學也為新生開設“幸福課程”,目的也是教會學生擁有正確的幸福觀、健康觀以及獲得幸福的能力與心態。
基于積極心理教育的校本課程開發思路:(1)預測性評價,及課程理念選擇。先用人格測試標準問卷了解學生心理典型傾向,然后在積極心理學取向下設計具體課程的基本架構。(2)創設充滿感恩、幸福等元素的生態文化。創造一種不會讓學生感到壓抑和低自尊的流暢感,使教師和學生能主動進入積極體驗。在體驗幸福的時候,規避自我同一性失敗的病態心理,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對愛、興趣、滿意、自信、自尊等正性情緒的培養,體驗現在,關注未來。最終提升整個專升本學生群體的心理資本水平。
3冥想———自助式體驗
人的成長是一個通過不斷探索外在世界,了解自身的潛能的過程,但真正懂得如何探索的人極其有限?;谥黧w性發展的自助式體驗就是引導自我探索自身的過程,本研究首推冥想訓練。
從神經科學角度理解:“冥想是一組自身調節能力的訓練程序,訓練自身對復雜情緒的綜合調控能力和對精神集中能力的調控能力。訓練的最終目的包括良好的自身修養和情緒平衡。”[6]例如哈佛大學“幸福課”冥想練習(time in)環節,有貼合學生實踐的主題設計,多樣化思考練習,在靜默中培養學生的積極體驗。每個學習個體進行自我教育,通過回憶、反思喚醒對幸福的感知,同時將自己對幸福的認知與他人一起分享。
4積極社會支持系統的構建
Hillson和Marie(1999)認為,積極的人格特征存在著兩個獨立緯度,其中之一就是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夠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系并對于已達到的與他人的關系表示滿意”。
社會支持系統是他人提供的一種資源,卡特納和羅素(Cu’trona Rusell)將社會支持區分為情感性支持、社會整合或網絡支持、滿足自尊的支持、物質性支持、信息支持。[7]社會支持作為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量,能對人們心理健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當大學生體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時,他們會有更高的自尊感,進而引起積極自我評定,從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最終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對于個人心理資本的內部提升,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和朋輩的外界支持是鞏固專升本學生內在心理品質的重要因素。相比普通本科生,專升本學生群體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著更多、更復雜的問題,遇到的壓力和應對的困難也更大,這種社會支持系統有助于他們有意識地體驗并從現存生活中挖掘社會支持資源的能力,掌握個體能調用的資源,最終積極應對壓力事件。
總之,應對復雜的專升本學生群體,教育管理者必須改變以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本著人文關懷的理念,積極引導專升本學生從主體意識出發,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提升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
參考文獻
[1]Avolio,BJ,Gardner,WL,andWalumbwa,FO.Unlocking the 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Leadership Quarterly,2004,15(6):801-823
[2]王雁飛,朱瑜.心理資本理論與相關研究進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5):32-39.
[3]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18.
[4]Medvedova L.Personality dimensions:“Littile Five”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oping strategies in early adolescence[J].Studia Psychologica,1998(4).
[5]王希永.實施積極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6(4):52-55.
[6]VariationAnalysisofSphygmogramtoAssessCardiovascular System under Meditation Chuan-Yi Liu,Ching-Chuan Wei and Pei-Chen Lo (eCAM 2009;6:107)
[7]Lazarus R S.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ast,present,and future.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