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習策略的研究始于西方,涌現了大批卓有成就的研究者,其中著名的代表有Stern、Brown、束定芳、文秋芳等。而以往是孤立的研究學習策略,沒有聯系到學習者的個體差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如今人們開始關注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雖然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比較迅速。其中把性格分為穩定性和不穩定性的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本文通過把內、外向型學生分為穩定性和不穩定性來探討三者之間的關系,促使高職學生依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為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提供依據。
本研究對象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2011級公共管理和移動通信1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保留有效問卷98份。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成人版,美國應用語言學家Rebecca Oxford于1990年編制的外語學習策略量表。問卷回收后,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表1顯示在所調查學生中內向不穩定型的學生所占百分比最小,外向穩定型和外向不穩定型的學生所占百分比最大。外向型的學生比內向型學生多。說明90后的學生普遍比較外向,這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相關。現在90后的家庭都比較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經常會帶孩子外出接觸很多新鮮的
根據Oxford對SILL的解釋:平均分4.5~5表總是使用該學習策略;3.5~4.4表經常使用該學習策略;2.5~3.4表有時使用該學習策略;1.5~2.4表一般不使用該學習策略;1.0~1.4表一般不使用該學習策略。表2顯示,高職學生學習策略的得分處于中等程度。
補償策略平均值在6種學習策略中平均值最高,說明高職學生普遍使用該學習策略,擅長用該策略來解決學習英語中遇到的問題。這與老師強調憑借語感合理猜測、歸納總結語言知識的不足密切相關。其次是記憶策略、認知策略、情感策略。相對而言高職學生使用較少的策略是元認知策略和社交策略。標準差最大的是社交策略,說明高職學生在運用這一策略的差異性大;標準差最小的是記憶策略,說明高職學生普遍運用這一策略。這跟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密切相關。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在教學中教師往
表3顯示,T檢驗結果表明內向組和外向組在記憶策略上差異達到顯著性(p<0.05),內向組記憶策略的使用頻率高于外向組。而在其他策略方面都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
外向組在社交策略上的使用均值大于內向組。束定芳、莊智象認為外向型學習者比內向型學習者善于交際,因此在社交策略的運用頻率上要高。
內向組的平均外語考試成績大于外向組。大部分的外語考試中考記憶知識的分數較多,比如閱讀、語法和作文,這部分知識要靠記憶策略的運用。而外向的學生在這方面的運用能力相對弱些。
為了解性格中神經質對高職學生使用外語學習策略的影響情況,根據EPQ-RSC人格調查問卷所得的N值,統計結果見表4。
表5顯示,高分組和低分組認知策略的平均值分別為3.388和2.902,元認知策略的平均值分別為3.354和2.978,T檢驗結果表明兩組學生在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上差異顯著(p<0.05),高分組在這兩種策略的使用水平上高于低分組。也就是說,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在某種意義上是英語學習成績最好的體現者。考試是對知識輸出和輸入的測試,要求學習者在考場上把自身的積累知識重復、分組或分類、推理、轉化、推斷等,對目標語進行理解,從而完成整個認知過程。在考試過程中,需要學習者集中精力在考試題上,同時要對整個考試過程進行自我監控,檢查自己對考試題的理解和對已經做完的考試題的檢查。由此可見,有效利用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能促進學習,有助于學習者取得理想的英語成績。因此教師應該幫助英語學習較差的學生提高分析、練習、歸納學習重點、合理安排和計劃學習、評價學習效果的能力,提高策略的使用效率。
高分組在記憶策略、補償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上的平均值均高于低分組,但無顯著性差異,雖然關系較弱,但也表明這些策略在英語學習中有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英語學習者能平衡地運用各種學習策略,有效地發揮這些策略。
總之,任何一種個性既有其優勢、長處,即促進學習者學習的一面;也有其劣勢、不足,即妨礙學習者學習的一面。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習者性格的長處,彌補其不足,使每一位學習者在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上都能獲得全面發展。因此,應采用適應個體性格傾向性差異的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