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受競技體育影響過重的教材體系
當前,我國體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全面提高、發展學生的身體活動能力,我們的體育教材從小學到大學,競技運動內容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同時又有很多奇怪的現象:作為運動項目的素材非常有限,小學教、中學有、大學還在學的重復的教材內容比比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材也多是這樣,而且受我國傳統體育教育思想、前蘇聯體育理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把運動技能和競技技術的傳授當作體育教學目的、任務的全部,把本應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身體活動能力媒介的體育變成了一切為了掌握、發展技術和“競技比賽”。同時,對教學的評價、對學生的考核中,又過分地強調正式比賽式的標準化與規范性。這樣的教材體系,導致了教師為技術而教,學生為技術而學,不約而同地把體育愛好者教學的目標定于“技術”二字上,嚴重地忽略了全體學生全面身體活動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二)忽略個體差異的教學模式
由于教材是以競技運動為中心進行組織和編排的,因此,就決定了我國體育教學大多是以“傳技”為基本模式的。既然是傳技,就會把掌握技術的快、慢、好、壞看作教與學的最終目的,并把它作為評價、考核的唯一標準。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主體對象是身心素質具有很大差異的學生,他們是未來的職業技術人員,學好自己的職業技術是他們唯一的目標,因此,學生對體育重視程度、熱愛程度有很大差異。學生不可能在同一學時、同一運動項目中學會、掌握同一技術水平。很可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學不會、學不好、或根本不想學。那些身體條件較好的同學早已掌握了的技術動作,無形之中,在同一技術標尺的衡量下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一部分學生在屢屢失敗后失去了學習體育的興趣和信心,產生了學習體育根本沒用的看法,使部分學生在沒有體驗到體育的樂趣之前就遠遠地離開了體育。
(三)沉悶、呆板的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大部分是動態操作,非靜態的學習。因此,教學方法的最大失敗莫過于“整齊劃一”、“一刀切”。由于高職院校的體育設施不齊全、學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及我們的一些教師受傳統教法的影響下,使體育教學還停留在“步伐一致”、“一刀切”的教法上,不重視學生個體的不同興趣、愛好、特長的培養,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在課堂上學生無任何快樂可言,對體育課學生只是按學校規定不得不上。這種教學方法的后果就是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倦、反感、直至放棄體育學習。試想,一個從青少年時期就已十分厭惡的東西,能對其本身的成長與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并終身去實踐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四)重運動知識技能教學輕體育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
這種現象在傳統體育教學中尤為突出。“三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時更為寬泛的體育文化知識的傳授也是不可缺少的。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們目前的體育教學中,對“什么是體育”,“體育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育與人的身心健康的關系”,“體育發展趨勢”,“國外體育”等文化知識的傳授顯然是個十分薄弱的環衛。于是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學了,也練了,但不知學的練的是什么,學了練了有什么用,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考試及格。這也是我國廣大高等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就沒有形成體育意識,而終身體育意識更為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讓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改造教材
我們應遵循繼承與發展結合的原則,依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狀況及學生年齡特征,對紛繁眾多的知識技能做結構化處理,對教材盡量刪繁就簡,保留其中最典型、最有價值的內容。所謂最典型、最有價值的內容,需具有如下特點: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運動原理容易掌握、理解;有較高的目前和長遠的健身價值;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傊诮滩牡木庍x上,要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具體地講,也就要充分考慮學生身體的、技能的、心理的、文化的、娛樂的需要。注意吸納娛樂、健身項目,進一步加大學生自選教材比例。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在教材中適當吸納如跳繩、踢毽子、健身舞、旱冰、拔河、武術等娛樂性較強又簡單易學的項目。這些項目的選入加上原有教材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的自選教材,可以讓學生在選項目中有更大的自由性,充分享受體育的樂趣。
(二)適應學生職業技能發展的教學模式
1多層次多目標模式
多層次、多目標模式突出體育教學的全體性,把學生間顯著的個體差異作為確定教學目標、組織教法的出發點,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多層次教學。當然,在層次的劃分上,一個學生一個目標是不現實的。把學生分成幾個身體條件接近、相似的群體、集團、小組等分目標教學。使每個學生都有相宜的目標,并使他們明確地知道:只要自己達到這個目標,就是成功者。各種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時有了自己的明確目標,而這種目標經過自己的努力一旦實現時,就會體會到成功的極大樂趣。目前,一些體育老師正在實踐的“集團”、“分層次”等教學即屬此模式范疇。
2“目前與長遠并重”模式
體育教學的宏觀任務有兩個:一是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增強體質,提高思想品德,以保證健康地學習與生活,二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技能、能力、意識和習慣?!澳壳芭c長遠并重”模式便是據此提出的。這種模式要求在教學中,按大綱的要求,在學好主教材的同時,占用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或游戲(一項或幾項)。教師可進行具體指導,從該項目的文化內涵,到簡單的技能、比賽規則。通過較長時間的“玩”練,使學生掌握一種或幾種感興趣的可以長期從事的運動項目。既提高了身體活動能力,又具備了體育娛樂能力。當然,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熟知多種運動項目和游戲,否則就不能勝任。
3“顯性與隱性相融合”模式
體育課上向學生傳授“三基”,教會學生一些技術、技能,發展身體素質是完全正確的、必要的。但這只完成了教學任務的一半,另一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考慮不多,研究不夠,實踐更少。“顯性與隱性相融”模式可完整地完成全部任務。即在向學生傳授“三基”完成“顯性”任務的同時,完成學生智慧的開發、良好情感的體驗、體會運動的樂趣、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格的“隱性”任務。這種模式可充分體現出體育教學的“全面性”,真正實現“啟智、求知、調心、育人、健身”的教學目標。從理論上講,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教學模式,一些老師正在從“成功體育”、“快樂體育”等的實踐上逐漸充實、完善這種模式。
(三)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時,教師應提出多種練習方法供學生參考,使其擇優而行,以適應學生因身高、體重、智力、運動動機、運動經歷不同而造成的顯著差異性,使每個學生都能進行充分的運動,在生理上獲得快感,在心理上獲得滿足,都能學到新知識,并在技術上有所提高。
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與發展,尊重學生的創造欲望。不必過分強調行動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在科學合理的前提下,就允許學生創造性地理解、練習動作,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抒發不同感受。
注重學生良好情感體驗的獲得,藝術地創造和諧愉快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運動中與老師、同伴相處得和睦、快樂,使學生既喜歡體育,又喜歡體育課,更喜歡體育老師。
三未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
(一)倡導“終身體育”與“快樂體育”是未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主流
終身體育是未來體育的主流,全面發展學生必須有堅實的身體基礎,終身體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人的一生過程來看,終身體育教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在學校接受教育階段和步入社會后階段,二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互為影響,對人的身體心理,健康與否的影響是很大的。學生進入學校必須接受體育教育,也是身體素質發展的最好時期,體育課教育要以培養學生從事體育活動能力和習慣為主思想,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刻意的追求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使其與體育產生濃厚的感情,對體育活動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欲望。這種結果能使學生對體育產生良好的反應,達到學生在校接受教育的“近期階段”效應。有了階段效應,即使學生步入社會,從事了自己的職業,也面臨幾十年的工作時間,他們仍將一如既往把體育鍛煉作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終生。這樣便導致了“長遠階段”效應。“長遠階段”的效應受學校體育教育的影響,是“近期階段效應”可持續發展的結果,因此“近期階段效應”與“長遠階段效應”要有效結合,“終身體育”的基礎在學校,產生長遠的效益是校外?!翱鞓敷w育”是將運動中的內在樂趣作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思想。在體育教學中獲得運動價值在于從事運動本身,在于從事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快樂和喜悅的體驗,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學校體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培養學生體育意識,特別是對體育的綜合性認識,這種意識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通過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引導和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與強烈心理欲望,使之在運動中追求和發展體格健壯和身心健康,認識自我,提高自我,養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能力。
(二)新時期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
就發展的眼光而言,未來的體育教學會發生很大變化,進入21世紀通過因特網和多媒體設備接受教育已是非??赡?。人們能在因特網上的知識中遨游,接受全球的教育,去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體育知識也能在網上獲得。利用網上獲得知識、資料來培養興趣愛好、進行鍛煉、學習技能、發展身體、增進健康。這樣學校體育課的形式,教學的內容將有很大的改變,學生上體育課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課,到時課的形式不一定以固定班級出現,班級將被打亂,甚至可以跨年級選擇課,由于學生能在網上獲得知識,一些教學內容可以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事先了解,所以教師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的教學可以變為老師主要在各個站點進行教學輔導,這樣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將要受到挑戰。改變學生“奴隸式”接受教育變為可能。但不管科技如何發達,體育這門課永遠不會淘汰,體育教育的地位與作用是其它德育、智育、美育、勞育都不能代替的。
總之,未來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將使高職教育更充滿生機和活力,未來的高職教育也必將給中國21世紀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龔正偉.體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3]鄧星華,譚華.新編體育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