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是高校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應該始終堅持以教學內容為核心、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兩翼的教學體系。我國長期使用的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和培育人才方面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較好地灌輸知識和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但由于知識信息量小、形式枯燥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較差,同時在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方面也暴露出許多弊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專業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思維[1]。在現代資訊信息日益發達的當前,高等教育專業授課手段也得到極大改善,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普遍現象和重要手段,這為傳統教學方式的革新轉變及引入研究型教學方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當前,隨著國家草業發展和草業高等人才培養的需求,2011年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正式下文頒布了《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將草業科學調整為“草學”一級學科,這為草業高等教育及行業發展提供了莫大的歷史機遇。“草地資源學”是草業科學專業核心骨干課程,具有內容繁雜、概念偏多、更新較快、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特點,在現有條件下使得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難度都逐漸增大,傳統的課堂灌輸式教學方法已明顯不能適應學科發展和現代教學的實際需求,最終致使教學效果不理想和學生不滿意。為了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案例式教學已逐漸引入并滲透到農業大學應用型學科教學當中來,結合多媒體圖、影、聲像等現代教學手段和生產一線案例及示范模式,能夠較好學習及應用當前最新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及生產實際的思想和理念。
一草業科學專業課程設計方案
草業科學是研究從草地資源到草地農業生產的草地農業系統的科學。它由3類因子群、3個主要界面和4個生產層組成。其中生物因子群居于核心地位,非生物因子群是生態系統的自然立地條件,社會因子群是草地農業系統所處的社會立地條件。三個因子群是基礎課的依據;界面是系統最活躍、最敏感、功能最密集的部分,是科學創新和新的分支學科的生長點;四個生產層是設立二級專業的依據[2,3]。
以四川農業大學2011年最新修訂的草業科學專業(090900)目錄為例,培養目標是具備草業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農業相關領域及行業從事草業生產與保護利用、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是主要學習草業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和資源保護及持續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基本具備草業資源規劃、經營與管理、人工草地建植與管理、草產品加工、草坪與環境綠化、畜牧飼料生產等方面的實踐應用及再學習的能力。根據草業科學一級學科二級方向的凝練,現有牧草學、草原學和草坪學三個課程模塊。修讀學分為170學分,其中必修課104分(表1),選修課44學分,實踐環節22學分[4,5]。
他們研究型、實踐型、探索型學習方法的培養;對教師來說,可以提高知識傳播過程中的形象化和生動化,也有利于教師科學思維方法的發展和科學意識的培養。總之,案例式教學在草地資源學課程中的應用,期望能夠在提高學生掌握、鞏固和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的基礎上,最終實現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
2“草地資源學”課程簡介
“草地資源學”是草業科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四川農業大學選用“十一五”國家統編教材《草地資源學》(朱進忠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共分十章,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草地資源構成要素,第三章草地與草地資源類型分類,第四章草地資源分布,第五章草地資源的功能與特征,第六章草地資源評價,第七章草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第八章區域草地資源經營,第九章草地資源利用動態監測,第十章區域草地資源信息化管理。
該課程是在繼承與系統總結的基礎上,從資源持續利用與發展的角度出發,在理論與實踐上突出草地資源的屬性,資源的類型,資源的評價,資源開發利用及其保護調控等內容。學生學習時應明確“草地資源學”是從生態經濟學原理、生產經營學的角度,認識草地資源和資源開發利用原理與方法的科學。比如:對如何認識草地資源的概念、屬性和類型的形成與發展;如何開發利用資源,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夠很好地有機結合;如何進行資源合理配置與布局,以便提高利用的整體綜合效益;如何加強管理與保護,以防止資源的浪費與破壞,保持資源持續、高效利用與發展;從教學而言,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組織實施與宏觀調控草業生產的基本理論與技能的培養[7]。
3案例式教學方法在“草地資源學”課程中的應用
案例式教學法在“草地資源學”課程中的應用是在2009-2010學年開始嘗試的,授課班級是本專業2008草學(二本招生)、2008草綠(草業工程與環境綠化方向,一本招生)2個小班,共70余人。為檢驗上課效果,同學們全部參與了學校教務處網上教師滿意度打分評比,課程組設計了共50題的調查反饋問卷,具體實施過程見圖1。
(1)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案例設計及分配,提高草地資源學課程教學質量
案例式教學將會改變學生一味學習書本知識而忽視實際能力培養的現狀,根據學科最新發展動態,積極倡導參與式、討論式,使主動式學習方法融入到整個案例式教學當中,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教材前五章總論部分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在此理論及專業知識儲備基礎上,對草地資源評價、開發利用與保護、區域草地資源經營等章節采用案例式教學法。例如:針對最新發布的2009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和2009年四川省草原監測報告,安排學生搜集資料及典型案例并做成PPT在課堂展示、講解,并對比討論與傳統教材的差異,區別分析原因,這樣學生參與意識及主動性都很強,課堂效果良好。
(2)重視雙向交流,教學相長,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在案例式教學中,學生自己編寫案例或拿到教師提供案例后,需要查閱各種學習資料進行主動學習。初步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后,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要求教師也要做足準備進行引導和討論,教學相長,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采用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針對“草地資源評價”章節,要求學生根據理論知識恰當提出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提出疑難問題及解決方法,并提供備擇方案,討論后組織實施,每人按要求寫出規范文本,教師評分并計入課程成績。
(3)完善案例分析與實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提高教師和學生對案例式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改革陳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授課教學隊伍素質,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習主動性,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能力及綜合素質。
根據“區域草地資源經營管理”一章內容,要求學生就自己家鄉的草地資源、區劃、保護、利用、經營管理等設計案例,課堂交流,使得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全國很多地方的不同草地景觀、草地類型、草地利用現狀和草地畜牧業經濟,并可通過從本課程案例討論中引申出后續案例。
(4)建立案例反饋及教學評價體系
建立靈活多樣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理論課、實驗課和實習課可增設一定的案例題、設計題和分析題,平時成績注重讀書報告、案例分析和課堂參與式學習效果。及時發現問題、改進策略、完善案例。
根據4年來四川農業大學教學質量評價結果(表2)可以看出,隨著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和結合,學生滿意性評價也逐漸增加。同時,新教材的采用及課件的及時更新以及任課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都為案例式教學提供了良好基礎。在教學初期,更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和板書教學,教學效果一般,無論是教學自我感覺還是教學評價分數和問卷調查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