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寫作涉及英語詞匯及語法的掌握,是學生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及英語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因此,寫作教學一直以來是大學英語教育中的重點。傳統寫作教學課堂以老師單一講授為主,學生學習積極性差,參與率低,寫作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沒有得到培養。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化及教學多媒體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社會符號開始涌現并被大量使用來構建和傳達意義,例如圖像、聲音、光線等。語言不再是唯一的交流途徑,而是交流的一種模態。近幾年來,各種社會符號逐漸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如何解讀及利用這些社會符號成為研究的焦點,多模態話語理論應運而生,并得到廣泛應用。本文認為,把多模態話語理論應用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創造力,有效培養學生多元讀寫能力,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
一多模態話語理論
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了社會的信息化發展,圖片、聲音等多模態話語在現代社會被大量使用來傳遞信息。如何在各領域解讀及利用多模態話語成為研究的焦點。本章擬首先介紹多媒體及多模態,接著描述多模態話語理論的產生、發展和應用。
1多模態話語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多模態話語理論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面對先進科技帶來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不僅僅致力于研究單一的口語或者書面語語言,而是開始探索多種社會符號混合的多模態話語。更有些語言學家認為所有話語都是多模態的(Scollon Levine,2004,p. 1)。Halliday所創建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研究多模態話語奠定了理論基礎。Halliday(1978)把語言看做一種社會符號系統(socialsemiotics),把文本看做社會背景下的符號。根據這一理論,Kress、van Leeuwen(1996)及O’Toole(1994)等語言學家認為,語言之外的其他符號系統,例如圖片,也是一種社會符號系統,也具有意義潛勢,可以表達社會意義。Martin(1992)詳細分析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在文化、語境、意義、形式以及媒體方面為多模態話語分析提供的理論依據,指出多模態話語是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識形態,作為話語模式具有選擇潛勢,吸收了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組成的語境構型并且具有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多模態話語研究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例如Kress van Leeuwen(1996; 2001; 2002)研究了視覺圖像的意義構建及顏色的語法結構,模態與媒體的關系以及報紙的版面設計等;張德祿(2009)為多模態話語分析提供了一個綜合理論框架,包括了文化層面、語境層面、內容層面和表達層面,并認為文化層面解釋了情景語境,是使多模態交際成為可能的關鍵。此外,國際語言學大會多次涉及多模態議題,如第12屆國際話語分析研討會、第16屆世界應用語言學大會等。
2多模態話語理論的實際應用
多模態話語自從產生以來,其理論研究逐漸深入,理論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大。O’Toole(1994)把多模態應用到了油畫及建筑物的解讀上,分析了悉尼歌劇院建筑結構的意義。Kress和van Leeuwen(1996)把多模態運用到了靜態圖片的解讀上。韋琴紅(2008)利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分析了英國《泰晤士報》上的一則多模態語篇,闡述了語言符號與其他社會符號共同進行意義構建的過程。多模態也應用在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如音樂與聲音(van Leeuwen, 1999),數學符號(O’Halloran, 2005),運動與手勢(Martinec, 2000),計算機科學(Baldry, 2004;王立非、文艷,2008),電影語篇(BaldryThibault, 2006; Lemke, 2002),廣告研究(王紅陽,2007)以及三維空間(Pang, 2004)等。在教育領域,Royce(2002)研究了多模態話語中,不同符號的互補性以及多模態在第二語言課堂教學中的協同性;張德祿、王璐(2010)分析了各種模態在多模態話語中的協同作用以及在外語教學中的體現;張德祿(2010)探討了外語課堂教學中的設計及其對模態系統的調用和選擇原則;朱永生(2008)討論了多元讀寫研究的開始和多元讀寫的含義,重點說明了如何培養學生的多元讀寫能力;胡壯麟、董佳(2006)和韋琴紅(2009)對PPT作品進行多模態分析,指出圖像和音像對主題意義的表達起到輔助作用,也呼吁教師和學生注重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多模態也應用于英語聽力教學(龍宇飛、趙璞,2009)和詞匯教學(孔亞楠,2008)等,但對英語寫作教學的應用研究仍然不足。
二多模態寫作教學模式
高校英語培養重視學生聽、說、讀、寫、譯全方位發展,其中英語寫作最能反映學生知識水平、語言掌握以及邏輯思維的綜合運用。然而,傳統大學英語寫作課堂“粉筆加黑板”的形式單一乏味;“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往往造成學生缺少興趣,寫作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而且傳統寫作教學往往只注重語言詞匯及句法層面,而忽略了意義構建及邏輯思維的訓練,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素質方面更令人不甚滿意。教學中應用多模態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創造力,增加學習興趣,擴充知識儲備,提高寫作水平,培養多元讀寫能力。
1可行性分析
國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印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多模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課堂上利用多模體技術以及信息網絡技術,結合文字、圖像、聲音以及姿勢等多種符號,使用視覺模態及聽覺模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上課使用PPT或者音頻資料,利用校園網與學生互動等。多模態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線性模式,主張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是一種全面的立體化的教學方法。因此,多模態教學模式符合教學的要求,是超文本思想的集中體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先進的科學手段和信息技術已經應用到社會多個領域,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為了更好地開展高校素質教育,現在絕大多數高校已建立了多媒體教室、語音教室等教學場所,大部分普通教室也配備了計算機、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備;不少高校還建立了校園局域網以及數據庫,有的甚至開通了網絡在線學習平臺,這些都為多模態教學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有力的技術支持。
2有效性分析
多模態帶來的是多元讀寫能力(multiliteracies)。多元讀寫能力最先在1994年由“新倫敦小組”提出,它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讀寫能力,還包含“文化”識讀和“技術”識讀,其中的技術識讀也就是多模態識讀,指參與者能夠識讀包含視覺、聽覺、空間、姿態以及現代信息網絡時代的技術讀寫(胡壯麟,2007)。面對現代社會文化多元化以及科技信息化的飛快進程,傳統的文字讀寫能力已經不足以應對當今社會的挑戰。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以及各種模態及大量符號的交錯使用要求當代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多元讀寫能力。多模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多元讀寫能力。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模態建立多元化話語,在課堂上使用圖片、音樂等非文字話語或者把文字與其他符號系統相結合,例如視頻等,讓學生進行多元語言解讀,解析多模態話語中所含有的意義和傳達的信息,進而鼓勵學生利用多模態自主構建意義,表達自我。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制作圖文并茂的電子報紙,或者音樂網站,例如介紹歌手專輯等,在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圖像、聲音、色彩等社會符號的讀寫能力,以及對計算機技術的掌握能力。教師也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自我作品展示,學生在展示自己文章的同時配以插圖及音樂來輔助意義表達。多模態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既可以使教師通過在課堂上使用多模態話語來培養學生多元識讀能力,也可以使學生利用多模態話語及計算機技術自主進行知識與意義的構建,在提高多元讀寫能力的同時,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3對教學實踐的啟示
多模態應用到英語寫作教學實踐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培養學生多元讀寫能力。教師在踐行這種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水平,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盡可能多地收集相關教學資料,但也不能被大量的多模態資源所淹沒,偏離教學目標。教師在準備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寫作教學中,語言和文字話語始終是主要模態,其他模態是輔助作用,不能只注意圖像或者聲音而忽略文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詢問學生對課程的接受情況,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和信息技術,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在實施多模態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各種模態之間的適配性和協調性。在教學中使用二個或二個以上模態時,教師要注意一般選定一種模態為主模態,其他模態起強調和強化作用,使傳遞的信息更加突出。在實際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不要出現“百花齊放”的現象,要注意圖像、視頻的使用比例,要做到吸引學生注意力,但不能干擾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整體性。多種模態之間要相互適應和配合,共同做到信息的有效傳遞和理解。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各模態間的協調性,努力創造出真實自然的社會環境和交際語境,只有在真實的語境下,學生才能有效地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在實際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選擇與學生自身生活或者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話題語料,利用相關多模態資源,培養學生寫作水平和多元讀寫能力。
在培養學生多元讀寫能力的同時,教師也應該不斷地培養和加強自身多元讀寫的能力。多元讀寫能力近十幾年來才開始在中國興起,屬于新型知識和理論。對多模態理論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學生,也是教師所面臨的挑戰。所以,教師不能松懈自己,要不斷的對新知識領域進行探索研究才能充實自我,不被社會淘汰。教師要主動學習多模態知識,多聽一些關于多模態以及多元讀寫能力的講座以及學術報告,加強自己對文化、視覺、聽覺、姿勢等符號系統的解讀能力以及意義構建能力,還需加強自身對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掌握和使用能力。
多模態教學模式可以結合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社會符號,全面調動學生視覺及聽覺感官同時作用,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集中學生注意力,增加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在寫作教學實踐中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和記憶詞匯、句法以及寫作技巧,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也可以培養學生多元讀寫能力,在高校學生能力培養中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Baldry, A.P. Phaseand Transition Type and Instance: PatternsinMedia TextsasSeen througha Multimodal Concordancer. In K.L. O’Halloran (Ed.),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C]. London: Continuum,2004:83-108.
[2]Kress, G.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Arnold,2001.
[3]Martin, J. R. Fairtrade: Negotiating meaning in multimodal texts. In P. Coppock (Ed.), The semiotics ofwriting: Tran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he technology ofwriting[C]. Turnhout, Belgium: Brepo,ls,2002: 311-338.
[4]Royce, T. Multimodality in the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 [J]. TESOL QUARTERLY, 2002, 36(2): 191-205.
[5]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 3-12.
[6]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 1-10.
[7]王紅陽.多模態廣告語篇的互動意義的構建[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6): 31-34.
[8]王立非,文艷.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多模態分析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08(5):8-12.
[9]韋琴紅.論多模態話語的整體意義構建———基于一個多模態媒體語篇的話語分析[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6): 16-21.
[10]韋琴紅.多模態化與大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9(2): 28-32.
[11]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 2009(1): 24-30.
[12]張德祿.多模態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調用初探[J].中國外語,2010(3): 48-53,75.
[13]張德祿,王璐.多模態話語模態的協同及在外語教學中的體現[J].外語學刊,2010(2): 97-102.
[14]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 82-86.
[15]朱永生.多元讀寫能力研究及其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語研究,2008(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