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立學院“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的不足
(一)課內實踐教學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原理課”實踐教學包括課內、課外、校內和校外四種形式。目前,我院“原理課”實踐教學主要側重于課內實踐,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時事評論”、“主題演講”、“辯論賽活動”和“拍攝DV”等形式。但是,并沒有突出課內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實踐教學主要不應被理解為‘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教學活動’,而應被理解為‘教學內容中的社會實踐問題’的教學。從學理上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不是一個教育教學途徑和方法意義上的范疇,而是一個教育教學理念和內容意義上的范疇,它不僅不與課堂教學相對立,而且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實施的。[1]
(二)課內實踐教學受各種客觀因素制約
“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務部門的教學計劃、財務部門的經費保障、教學院系的合作和學院的高度重視。“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要落實到位,不僅需要任課教師的精心投入,而且需要完善的保障機制。實踐教學必須同理論教學一樣有相對完整、獨立的教學計劃,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只有建立完整、配套的實踐教學計劃,才能克服實踐教學的隨意性、隨機性,保證實踐教學的有序進行。[2]實踐教學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第一,缺乏組織保障。人們普遍認為:“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是任課教師的事情,僅由任課教師負責。思政類公共課采用合堂授課形式,班級人數過多,一般由2~4個班級組成,在課內實踐活動中很難管理。第二,缺乏經費保障。在“案例教學”、“時事評論”、“主題演講”、“辯論賽活動”和“拍攝DV”等課內實踐教學中,由學生自己組織、自籌經費,多數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實踐教學環節的經費無法得到保障,直接影響了課內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經費保障機制迫在眉睫。第三,缺乏與教學院系的合作。應該摒棄傳統的對全院的學生采用“一刀切”模式,應該針對不同的院系,提出不同的課內實踐教學模式,這就需要加強與教學院系的溝通與合作。
(三)課內實踐教學的考核機制不完善
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是獨立學院“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效果的有效性保障。由于課內實踐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很難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就我院的考核標準來看,“原理課”最終成績(100%)=期末考試(50%)+期中考試(20%)+平時成績(10%)+考勤(20%),教師一般把期中考試(20%)視作課內實踐的成績,存在著考核標準上的模糊性,難以有效的體現學生課內實踐的效果。
二建構獨立學院“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模式
(一)組織建設
良好的分工協作是“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模式的組織保障。成立由院領導、專家督察組、思政教研室、教務處、科研科、團委、學工處、宣傳部等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對課內實踐教學總體規劃、科學指導和監督,及時解決課內實踐教學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課內實踐教學各環節及內容互相協調、秩序井然。
(二)經費保障
實踐經費是“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模式的物質保障。學院要落實和逐步加大對課內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實踐教學經費按每位學生預算,由學院統一撥款、專款專用,根據實際需要制定詳細的賬目明細,并要做好監管。
(三)考核機制
制定完善的考核機制是“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效性保障。實踐教學的成績考核、評定具體要求是:社會實踐教學對學生評價重在態度、過程的考核;根據實踐效果來區分等級;每個學生都要參加,實行全程紀律考勤、態度觀察,由相關指導教師負責;應有書面的心得、總結、報告、作品作為考核重要依據;不得抄襲他人成果,否則,以作弊論處,記零分;成績評定,分為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實踐教學不及格者,不能取得相應學分,隨下一屆學生補實踐教學這一門課程。[3]
(四)教師培訓
教師培訓是“原理課”提升課內實踐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在課內實踐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擔當著多重角色,即參加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起著主導作用。這就要求“原理課”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組織、協調和指導能力,因此,對教師進行專門的系統培訓顯得尤為必要。
(五)課內實踐教學模式
1時事評論
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和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相同,但是,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評論,學生存在著經驗和認識上的不足。這就需要教師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方法和觀點,對當前國內外時事、社會熱點問題作出分析和評論。要把時事評論貫穿于每一節課中,引導學生關注、思考熱點,并與現實結合起來,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2案例教學
理論的抽象性是影響獨立學院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案例教學能夠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有效提高獨立學院學生學習的興趣。案例應本著真實可信、客觀生動、啟迪思考的原則選擇。教師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觀察、調查、分析、討論、要求學生撰寫課后案例分析報告,通過撰寫案例分析報告,促使學生反思、總結、歸納和完善。[4]
3視頻賞析
屏幕的立體性和直觀性決定了視頻賞析教學效果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通過選擇有特定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影像資料,比如歷史紀錄片、現實國情片等,培養學生理論———歷史———現實的———體感。[5]獨立學院學生理解抽象理論的積極性不高,直觀的屏幕能夠吸引學生,學生通過視頻賞析,闡述心得體會。另外,教師可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播放不同的視頻,力爭結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例如,面對大三的學生,讓其觀賞“俞敏洪談大學生就業”,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有更多的思考。
4主題演講
教師通過與學生協商制定演講主題,學生按照6~8人分為一組,選出組長,對命題進行理解、分析,撰寫發言提綱,制作PPT。在課內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讓某一組學生自由發言,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內教學的積極性,并且可以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
5辯論賽
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協商制定辯論題目和相關的辯論賽規則,組織學生選舉出辯論賽主持人、學生評委、計時員等完善的辯論賽組成人員。每一組分為正反方,進行辯題剖析、資料收集、辯詞撰寫等程序,最后參與課堂辯論。
6拍攝DV
記錄身邊的哲理故事,用DV記錄身邊的事,留下我們的感動。立足大學生活,放眼社會,用自己手中的DV攝像機、手機、數碼攝像機、電腦視頻攝像頭等工具,反映和記錄大學的真實生活;表達出人、物、事、景、情以及展現新時期高校發展的現狀和精神面貌。
7模擬表演
根據不同系、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生表演相關主題。如文科專業撰寫小品、相聲,圖形藝術系專業創作漫畫、音樂表演,理工科學生則用辯證方法指導其進行現場科學實驗,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表達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做到充分發揮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長,把“原理課”學習與專業學習有效結合起來。
三構建“原理課”課內實踐教學模式的意義
能夠提高獨立學院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實踐能力。尤其通過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模式,可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內實踐教學模式的強化,提高獨立學院學生自身素質和與各種錯誤思想做斗爭的能力。
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它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理工科專業和藝術類專業學生對“原理課”的固有偏見,進而改變部分獨立學院學生因對該門課程的枯燥而產生的畏懼感和無聊感,從根本上改變其厭學情緒,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原理課”的課內實踐教學模式內化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外化為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較好地增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它將針對有志于社會服務的大學生,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社會實踐活動奠定其日后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的良好基礎,以增加其社會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5]
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被動局面,為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而探索出一條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錢廣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07(2):69-71.
[2]張蘇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實踐教學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1(3):128.
[3]周世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新探[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10):170.
[4]師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6):106.
[5]邢海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探析[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