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階段是全面培育大學生以生命觀為核心的人格的關鍵時期。近幾年來,大學生對自身或他人生命存在模糊、甚至歪曲的認識,因此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對大學生的生命觀進行調查和研究,從不同視角剖析大學生的生命行為,以及產生這些行為的原因,有助于我們從另一個側面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在大學生中有效開展生命教育提供現實依據。
一調查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研究選取我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7份,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區分不同性別結構,使得本次抽樣調查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具體分布如下:男生126人,占64%,女生71人,占36%;大一47人,占23.9%,大二52人,占26.4%,大三56人,占28.4%,大四42人,占21.3%;文科48人,占24.4%,理科65人,占33%,工科84人,占42.6%;獨生子女96人,占48.7%,非獨生子女101人,占51.3%。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指導語和被調查者的背景信息,如性別、年級、專業、是否獨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問卷的主體內容,涉及大學生生命觀及生命教育,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每個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問卷所包含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大學生常見的與生命有關的問題,如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對自己的評價、對自殺的態度、能否做到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等,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出大學生的生命觀。
二大學生生命觀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意義認知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對生命的認知與體驗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沒有生命的世界是殘缺的世界。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情感的唯一載體。那么大學生對于生命的認識情況如何呢?
1對于珍惜生命方面
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珍貴的,你覺得你是否會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回答“是”占92.2%;回答“不清楚”占6.5%;選擇“否”占1.3%。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能較好地珍愛生命,并能積極追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2對生命的意義方面
被試者中有62.3%的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有明確的人生目標,27.2%的學生不清楚,10.5%的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上大學的目的依次是“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為了學更多的知識,充實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了父母的希望,將來報答父母”。
3對生命的體驗方面
回答生命是美好精彩的有48%,對生命的體驗感覺一般的人有41.3%,感覺生命輕松快樂的有37.9%;對生命的體驗感覺“不自由”的有10.7%;感覺生命充實的有38.5%;對生命的體驗感覺“空虛”的有9.6%。
由調查數據我們可以得知,大學生對生命關注程度不高,不到半數的學生關注自己的生命。對生命的關注是個體生命活動的產物,同時又是對個體生命活動的內在鼓勵、對生命的自我確認。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生命忽視、生命意識不強。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
近些年來,生命教育逐漸得到社會的重視。我國人口基數大,就業壓力重,大多數學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學業、就業、戀愛等諸多原因都會引起個體心理狀態的嚴重失衡。心理危機發生后,學生會出現一系列身心的不適反應,表現為激烈的心理沖突、精神失常等嚴重的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甚至是自殺、他殺等。這些現象已經在大學校園中出現,而且也不是個別現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過調查發現,當前我國學校生命教育缺失、學生生命意識淡薄和生命價值缺失。
當代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問題,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較欠缺。當代大學生出生于我國經濟快速平穩發展的時期,他們享受了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且他們這一代大部分都是“四二一”家庭,自然而然就受到家人的過分疼愛和遷就,他們幾乎沒有什么抗挫折的能力,加之他們一入學接受的就是“應試教育”,長期以來家長被“高分數”、“好成績”、“升學率”等目標蒙蔽了,只重視他們的學業,卻忽視了他們的生命質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所以,在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教育中失去了內在的生命底蘊,使生命教育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另外,學校對生命教育不夠重視,內容非常匱乏。在我國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采用的是集中統一管理模式,決定學校主要科目的設置,地方與校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較小,生命教育現在只是以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的形式出現,在少數地區或學校,還有的僅僅流于形式。由此可見,目前我國的生命教育還有待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積極普及生命教育。
三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意識構建
要用“生命關懷”指導大學德育的實施和改革。“‘生命關懷’的教育觀從人本出發,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以‘幫助每個人最完美地實現自己生命意義的權利’為教育目的。‘生命關懷’的德育不僅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而且要把學生作為一個生命的整體來看待,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另一方面,要用大學教師的生命情懷啟發大學生的生命智慧。大學教師作為大學生良好生命意識培養的主要實施者,必須自覺錘煉自身的生命情懷,養成自身的生命智慧,做一個敢于和善于在與學生的日常直面中研究學生生命的教育者。在直面學生的場景中,能“充分喚醒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意識,開發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潛能,增強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境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二)課程設計
要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主要在于通過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系統地向學生傳授有關生命的知識,認識死亡,使大學生在正確認識生命的基礎上尋找生命的價值。這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命、認識死亡,從而珍惜生命,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課程應重點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的教育:生命認知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對生命的科學認知;生命情感教育,幫助他們形成關愛生命的信念,欣賞、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志教育,幫助大學生正確面對生命過程中的挫折和失意,實現生命的發展;生命安全教育,教給大學生保全生命的基本技能,幫助他們養成生命智慧;生命審美教育,幫助大學生發現和享受生命之美;生命意義教育,幫助大學生拓展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價值觀;死亡教育,幫助大學生直面生命過程,向死而思生,體驗生命的美好和價值。另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滲透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回歸生活本身,有意識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內容,增加人文關懷,帶領學生思考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通過對生存意義的認識,使學生形成科學的生命觀、人生觀。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針對大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教師可以講授一些基本的解決方法,從而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化解他們的挫折感。
(三)環境構建
要創建充盈著生命氣息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學校經過其內在系統(管理、教育、教學、科研、生產、經營、生活)的維持與外在環境變化的互動,共同創造、繼承和不斷更新的假設、信念、價值觀念、規范、道德準則等意識形態產物”。高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培養生命情感。要構建校園的人文環境,高校不僅要有設計獨特的教學樓、寬敞的教室、環境優美的校園,而且更要增加人文教育內容,比如定期邀請一些學識淵博的大師開設講座。學校要培養一支專業的心理咨詢隊伍。學校需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學習上引導他們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心理健康課上,教給他們有關青春期心理適應的技巧,幫助他們改變心理品質。在生活上,讓他們了解基本的生活經驗以及與人交往的知識,指導幫助他們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在實踐中,讓他們真正體會生命與生存的意義,使他們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的生活。同時,還要積極組建大學生自助組織,幫助大學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并在參加活動的同時,使他們學會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系。開設一些綠色通道,比如健康網站或者心理咨詢室等,幫助他們坦然面對所遭受的挫折,掌握轉化不良情緒的技巧,避免出現自毀性行為。
參考文獻
[1]王文科.生命教育概論[M ].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83.
[2]許海元,等.大學生生命意識及生命價值取向的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09,(01): 125-129.
[3]章坤.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及其培養[J].中國青年研究, 2009(11): 102-104.
[4]張勇.敬畏生命: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關鍵詞[J].現代大學教育,200()2):39-43.
[5]潘明蕓,等.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及對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6(2): 129-13.[6]張加明,等.大學生生命觀調查與分析[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 32(02): 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