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醫務人員應具備的思想品質,是醫務人員與病人、社會以及醫務人員之間關系的總和。它貫穿醫療衛生部門各級各類醫務人員的職業活動中。因此,從事醫務工作的所有人員,包括準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均應接受這方面的教育。可見,醫德教育就是醫學院校對醫學生、醫院對醫務工作者進行的職業道德教育。
醫學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為指導,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具體標準,開展以愛崗敬業為主要內容的職業情感教育,以誠實守信為核心內容的職業規范教育,以辦事公道為中心環節的職業態度教育,以服務群眾為中心內容的職業精神教育,以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目的教育[3]。將醫德規范教育、醫學倫理學教育、醫事法教育、醫患關系教育、職業情感與職業道德教育、醫德實踐教育,作為醫德教育的常規內容。建立并完善醫德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以醫德教育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為主、各種人文課程為輔、覆蓋醫學專業課程、涉及課堂教育環節和實踐環節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醫德教育體系。
一醫學院校進行醫德教育的必要性
1是秉承我國優良傳統,繼續發揚救死扶傷優秀品質的要求
我國五千年悠久歷史,蘊含博大精深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人們都尊重醫學,尊重醫者,同時醫者也以仁愛為醫德規范。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強調對病人要有同情之心,無欲無求,而且對病人一視同仁,無論貴賤貧富,這樣的優良傳統延續至今[1]。為更好地秉承美德,使醫者本色不變,我們需要在高等醫學院校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使其在社會發展中不忘傳統,不忘本質。
2是人類發展、人口質量提升的關鍵
人類發展、人口質量的提升,與醫療狀況息息相關。有強健的體魄,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勝任不同社會角色。醫務工作者是醫療工作的主體,其醫德對在和諧的社會氛圍中幫助人們解除病痛,滿足人們醫療保健需要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當今時代,社會節奏逐漸加快,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對自身健康狀況越來越關注,如預防、保健、康復等方面。對這些與健康相關的問題,人們都希望在輕松、安全的環境中得到解決。因此,醫務工作者需要在履行工作職責時,精益求精,盡職盡責。醫德教育不是在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才開始進行,而是在準備從事醫務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實施[2]。所以,在高等醫學院校,有必要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
3可以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平常健康、心境平和、從不擔憂的人,一旦進入疾病狀態就會緊張焦慮,很可能變得精神萎靡、心煩意亂、憂心忡忡等,更加迫切希望得到高質量的醫治和護理,把康復希望寄托在醫務工作者身上,有生存與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等心理需求。為滿足病人心理需要,醫務人員要有高尚的醫德。在高等醫學院校,教育醫學生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己任,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以濃厚的興趣積極工作。
二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的現狀
1醫德教育缺乏系統性
醫學院校學生的醫德教育培養需經過系統的教育來養成。目前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中,較普遍的現象是過于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培養,臨床專業課程占了全部課程的90%左右,僅剩10%左右的醫德教育課程。而且課程時間主要集中在一年級,以任課教師面授為主,比較單一。這對于在大學期間需要經過醫德萌芽期、醫德成長期、醫德社會化前期三個階段的醫學院校學生來說,很難起到應有醫德養成教育的作用,這為學生今后走上醫務崗位埋下了隱患[4]。
2醫德教育缺乏實踐性
加強醫德實踐,可以養成醫學生良好的醫德行為和習慣[5]。大多數高等醫科院校已經開始注重實踐,有意識地安排醫學生通過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括動,走出教室,接觸社會,接觸基層,通過“三下鄉”活動,義診服務活動,光榮院獻愛心活動等等,用所學的醫學知識服務于人民。但是,學校醫德教育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淡化了醫德教育活動的實踐轉化環節,學生沒有真正進入患者及其家屬或醫者的角色體驗,也就是缺乏情感體驗,教師所講的醫德醫規很難真正地內化為學生的信念。最終,醫德教育“成為一種口號式宣傳和政治強制式灌輸”,從而失去其“內在的精神誘導性和感染力”。
3醫德教學的途徑單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醫學由分科精細又趨向綜合,多學科互相滲透、互相結合。醫德教育的特點是教育分化、教學分離與綜合并存,呈現立體多維性的醫德教育結構體系。但現行的醫學院校仍采用單純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課程設置欠合理,隨意性很大。醫德教育就只通過開設“醫學倫理學”(供基礎、臨床等醫學專業用)和“護理倫理與法規”(護理專業用)、“職業道德”等進行,像藥劑專業、影像專業等就沒有相應的具體的道德行為規范課程。除了課堂理論教學之外,較少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第二課堂。這種單純的說教式的教學很難受到學生的歡迎,難以取得良好的醫德教育效果。
4醫德教育缺乏校園文化的有效引導
校園文化作為高校的精神載體,是學校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影響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對醫學生醫德教育的養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醫學院校中校園文化活動都比較傾向于醫學技能素質的培養以及單純娛樂活動的開展,對于醫德養成教育以及學生的人文關懷較少提及,很難起到啟迪及較好的引導作用。
5醫德教育評價體系不健全
醫學院校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的評價,通常僅以理論課的考試分數來確定,沒有把學生平時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在醫院實習時醫德醫風表現等內容納入評價體系,也沒有通過現場模擬等形式完善學生自身的醫德評價。導致學生僅注重醫德理論考試成績,忽視平時的道德行為規范。醫德教育評價體系在學生教育中沒有起到激勵和鞭撻的作用,失去醫德教育評價本身的意義[6]。
三加強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的對策
1改進教師醫德教育的觀念
教師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要開展好醫德教育自然離不開教師的教學。醫學院校應該注重專業教師隊伍的醫德教育觀念,由于醫學院校很多老師自身就是醫院的醫生,屬于“雙肩挑”人員,這就更要求專業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的治學態度,才能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專業教師在教授課程的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醫學大家追求真理、醫德高尚的事跡,有意識地對授課內容進行醫德教育方面的挖掘。另外,筆者覺得有必要在醫學院校中引入一部分優秀的人文社科類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更好地讓醫德教育深入人心,并貫徹于教學活動中。
2加強醫德課程體系的建設
課程體系的設置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目前的醫德教育課程應該以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為落腳點,以提高醫學生的醫德醫風為出發點,合理安排課程設置時間,加大醫德教育等人文類選修課程的開設力度,力爭做到能夠在大學期間至始至終嵌入醫德教育課程,并開展形式多樣的課程設計以及課程教學安排,充分調動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醫德教育在課程設置上貫穿始終,切實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在臨床實踐中強化醫德教育
臨床實踐是強化醫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醫學生開展醫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醫學生在臨床實踐時,帶教老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與病人或病人家屬進行良好地溝通,讓學生充分理解疾病對患者帶來的痛苦,家屬對親人患病的焦慮與期盼,引導學生自覺地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從而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培育人文關懷精神。同時針對衛生行業醫務工作人員出現的某些不正之風,帶教老師更要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法律、法規和醫院規章制度的教育,強化學生的法紀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醫學生遵紀守法、廉潔行醫打下良好基礎。
4開展校園醫德文化建設
醫學院校要將醫德教育與校園文化的建設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弘揚醫德醫風”的校園文化活動,弘揚主旋律,營造倡導良好醫德醫風的氛圍。如組織醫學新生參觀校史醫史館、醫藥博物館等,讓醫德的種子在醫學生心里生根發芽;開展醫德醫風的辯論賽、醫德教育征文比賽等校園文化活動,來逐漸內化學生的醫德醫風。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高尚風格的感染,每時每刻都接受教育,從而引導醫學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惡,不斷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提高自己的醫德修養。使學生不知不覺但又自覺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收到“春風化雨,潤物元聲”的效果。
5構建有效的醫德教育評價體系
醫學院校醫德教育評價體系因地域和學校發展歷程、辦學理念的不同,存在個別差異性特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醫患關系引出的醫德問題,需要構建適合學校工作實際的醫德教育評價體系,堅持適應性與導向性相結合、系統性與創新性相結合、可操作性與不確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廣泛征求教學、醫療、管理、后勤服務一線和學生的意見,開展一定范圍的試點,確保評價體系的適應性和實用性。同時將醫德評價作為對醫學生評先、評優、評獎及就業推薦等方面的重要條件,要切實通過醫德評價的實施,引導醫學生正確認識高尚醫德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幫助醫學生自覺養成高尚醫德,實現成才的理想。
6加強網絡條件下的醫德教育
作為“信息萬花筒”的網絡,既有很多積極價值的信息,也有黃色、暴力、黑色等信息,這也給處于青春后期的醫學生們帶來誘惑,使學生誤入歧途。網絡條件下的醫德教育,首先是要讓醫學生學好“兩課”,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基礎上,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復雜的網絡條件下,作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利用網絡的積極作用消除網絡對他們思想道德帶來的消極影響,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抵御各種不良傾向和種種誘惑,提高免疫力。
參考文獻
[1]葉云.試論新形勢下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的緊迫性[J].科教文匯,2010(21):132-133.
[2]鄭利波,許曠宇.高等醫學院校醫德教育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3):16-17.
[3]周宏菊,何振,張偉東.新醫改視閾下的醫學生醫德教育初探[J].高等教育發展研究,2011,28(4):34-38.
[4]陳昱寧.當代醫學院校學生醫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黑河學刊,2011(4):102-103.
[5]楊紅.梧桐樹下杏林之中———從東西方醫德之差異淺談當代醫德教育[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4):267-268.
[6]王慧勇.新形勢下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23(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