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感指人在社會生活中對自己完成任務、履行責任的情況持積極主動的態度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大學生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責任感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文明的提升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加強大學生責任教育,培養他們強烈的責任感無疑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課題。
一加強責任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強責任教育是時代的呼聲
20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與物質生活空前繁榮的世紀,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高度緊張、人的主體價值嚴重消逝的世紀。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與能源危機,以及道德淪喪、信仰動搖與精神迷茫等問題的出現,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弘揚人文精神,復興道德教育,強化責任意識,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美國的學校德育強調:培養青年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國家精神的同時更注重發展青年承擔社會責任、創造新生活的品質。英國學者阿什比指出:“英國大學教育目標的實質是造就有教養的人而不是有學問的人。”日本規定教育的中心目標就是“充分發展個性、大力培養有強烈責任感和充滿獨立精神的人。”德國教育家鮑勒夫提倡一種“樸素道德觀”,主張重視負責任、樂于助人等方面的教育。
在我國,責任感的培養也一直居于重要地位。毛澤東曾多次強調責任感問題,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熱忱。”鄧小平十分重視責任感培養,指出:“我們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忠于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優秀人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有很高的政治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有堅定的革命思想和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嚴守紀律,專心致志地為人民積極工作的勞動者。”江澤民高度重視責任感培養,強調“越是搞現代化建設,越要教育我們的人民,教育我們的軍隊,尤其是教育青年一代,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把愛國奉獻精神大大發揚起來。”胡錦濤也特別強調責任感培養,指出:“教育成效不應只看學生是否能準確填寫標準答案,更要看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看他們是否掌握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看他們是否具備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可見,高度的責任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加強責任教育是時代的呼聲。
(二)加強責任教育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點
一方面,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個體內在的品格修養,強調人的尊嚴與價值,認為人不同于禽獸,人是具有獨立意志的;強調人的獨立人格與個性,主張通過主體內在的自覺自律即“內省”、“克己”來加以實現。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既是一個品格修養過程,又是一個道德實踐過程;“由己”則意味著主體內在的努力。依孔子看來,無論在品格修養中,還是在道德實踐中,主體內在的自覺自律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孔子的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樣體現了上述思想。所謂“立人”、“達人”,無非是“立己”、“達己”的推延。孔子學生曾參的“三省吾身”,既是“內省”、“克己”的集中體現,更是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極佳證明。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關注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親和,強調群體認同與社會責任感。“入則孝悌”、“出則忠信”實質上就是對他人負責的態度;“修己以安人”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便是群體認同與社會責任感的直接體現。而《大學》中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是道德關系上的自我實現與利益關系上的群體認同合二為一的典型例證。兩千多年來,中國歷代仁人志士所形成的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浩然正氣不能不說與儒家強調的群體認同思想有著直接的關聯。
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會責任倫理本位相反,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高舉功利主義的旗幟,強調個體對自己負責,其主要特點為:第一,承認私利的合理性,個體對私有財產負責。古希臘的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表明個人不再必然服從城邦的利益與外在的道德,主張以個人的欲望與利益作為道德品質的源泉與道德行為的標準。第二,關心個體的地位與價值,個體對自己的人格負責。人的地位與價值一直是西方文化關注的焦點。蘇格拉底第一個把哲學變為人的哲學,提醒人們要“認識你自己”;康德高揚人的尊嚴,提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口號。第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個體對他人負責。從個人本位出發,西方文化主張人人平等,反對等級差別,“人生來是平等的,造物主賦予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的思想幾乎成為社會公理。通過對西方文化特征的考察,我們了解到,西方文化側重于行使權利,側重于個性發展、人格獨立與自我負責。但目前,西方文化也出現了個性發展與社會責任感融合的趨勢。西方各國無一例外地強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對于國家與民族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中心目標也由過去的追求個性自由、“個人為本”轉到追求群體意識、“社會為本”上來。東方的“社會為本”理念日益受到他們的青睞。正如哈佛大學教授洛吉所言:“西洋文化是個人主義文化,而東方文化是集體主義文化,在今后的世界經濟戰中,集體主義文化比個人主義文化占優勢。”
由此可見,重視責任感,既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成分,又融進了西方文化中的倫理新要素,成為中西文化的最佳結合點。
(三)加強責任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內在需求
1強烈的責任感是大學生個性健康的保障
個性即一個人的獨特性,就其心理特征而言,一般包括興趣愛好、能力、氣質與性格四方面內容。重視大學生個性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傳統教育中,我們曾一度忌諱“個性”、“個性發展”這類字眼,將它們與個人主義聯系甚至等同起來,從而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在現代開放的社會條件下,多元的教育背景與文化觀念、多樣化的生活方式與人才需求,使青年尤其是大學生的個性越來越鮮明,發展他們的個性,把他們每個人的優勢充分挖掘出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項不可推卸的責任。
個性發展以全面發展為基礎。人的個性總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離開人的社會性,自然因素在人身上的表現就無從理解。因此,在提倡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必須追求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是教育的共性要求,發展大學生的個性是教育的個性要求。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又統攝著個性,共性離不開個性;個性通過共性表現出來,個性也離不開共性;共性與個性相互聯結,密不可分。一方面,責任感以個性發展為基礎,沒有一定程度的個性發展,責任感的造就只能是單調與片面的;另一方面,個性發展是責任感養成的目的與歸宿。責任感的養成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外部條件”,個性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內部因素”,兩者的良性互動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和諧發展的強大支點與有效途徑。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如果缺乏鮮明的個性,一味地服從,將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要求;如果過分張揚大學生的個性,忽略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那么未來的一代將是失落的一代。強調個性發展,并不是提倡我行我素,傾向于利己主義;注重責任感的培養,也不是不顧個人的正當利益,一味地倡導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兩者是內在統一的。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強烈的責任感是大學生人生價值的根基
責任感既是社會與人民對個人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形式,責任感的實質就是人生價值的取向。當前不少大學生之所以價值觀念混亂,易受社會不良傾向的襲擾;之所以缺乏“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情懷,纏綿萎靡中任時光流逝;之所以目光短淺,個人功利主義色彩濃厚;之所以“有智商沒智慧,有前途沒壯志,有文化沒教養,有知識沒思想,有青春沒熱血,有個性沒品性”,從一定意義上講,同沒有正確處理社會利益與人生價值的關系不無關聯。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沒有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沒有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沒有生產關系的完善,沒有精神文明的進步,就不可能有個人價值的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內容如何,個人利益的內容也就如何;社會整體利益發展到何種程度,個人價值也就實現到何種程度。社會整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源”,個人利益是社會整體利益的“流”。要實現個人價值,唯一的途徑就是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推動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因此,當代大學生只有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度來塑造自己,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勇敢迎接時代的挑戰,才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放射出無限的光芒,實現自己崇高的人生價值。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途徑
(一)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責任教育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養大學生責任感方面較之其他課程具有更大的優勢,其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責任教育因素。我們要善于挖掘這些因素,以培養大學生高度的責任感。例如,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一章第三節“鄧小平理論”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鄧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經歷,并設置如下問題,要求學生思考和討論之后交流體會。第一,鄧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經歷對我們大學生有何啟迪?第二,鄧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經歷鑄造鄧小平怎樣的人格特征?這種人格特征與鄧小平理論的創立有何關聯?針對第一個問題,一位同學說,因為鄧小平深深地愛著祖國和人民,他才能在遭遇重大挫折之后不灰心,等待機會再為祖國和人民效力。每每重新出山,他都能抓住契機,創造奇跡。另一位同學補充到:鄧小平“三落三起”的經歷表明.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地位高低,只要不斤斤計較于一己得失,能夠勤勤懇懇為他人、為集體、為國家做事,就會受到人民的褒獎和愛戴。針對第二個問題,一位同學說,鄧小平“三落三起”的特殊經歷,不僅使他對馬克思主義有深邃而獨到的理解,而且鑄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風范。當他受到打擊、處于逆境時,他從不消沉,總是無私無畏,不屈不撓,沉著堅韌,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貞,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充滿信心,并總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和根本規律問題,發憤要有新的作為。這使他能夠順應歷史和時勢的要求,在經歷逆境之后重新起來擔當重任。最后我作了點評:鄧小平一生中雖遭遇幾次重大挫折,但他在泰山壓頂之時沒有倒下,沒有退縮,是因為他心憂國家命運和黎民蒼生,對未來滿懷希望。他能夠一次次抓住復出機會,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立下汗馬功勞。生命是一種責任,承擔和履行這種責任的過程就是探索生命價值的過程。生命因承擔和履行責任而富有意義。一個人只有對自己負責,珍愛自己的生命,牢牢掌握生命的自決權,才能承擔起其他的人生責任。鄧小平一生很不平凡,其過人之處正在于此。緬懷偉人,我們應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勇擔重任,讓青春在為祖國和人民的真誠奉獻中更加絢麗多彩!
(二)以重大節日為契機,營造責任教育環境
重大節日都有其不同的內涵和意義,蘊含著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要善于以重大節日為契機,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例如,清明是祭祀的節日,今天我們過清明不只是為了緬懷先人,也不只是為了掃墓,更多的是通過掃墓祭祀等形式喚起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體現感恩祖宗、傳承家族榮譽的文化傳統,從而不斷增強凝聚力。再如,每逢在中秋節、元旦、春節等到來之前,我都會及時提醒學生向父母送上一聲祝福,教育和引導學生對家庭負責,懂得作為家庭的一員,不應單方面地要求得到家庭的關愛和呵護,還應使家庭幸福美滿、父母健康安樂。又如,我還以世界環境日等為載體,教育學生學會對大自然負責,親近和熱愛大自然,養成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處處是枝繁葉茂、清泉潺潺和鳥語花香的美好世界。
(三)由小見大,積善成德
當今大學校園里,不文明現象隨處可見。有的同學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亂丟果皮廢紙;有的同學不注重儀容、儀表,特別是在夏季,有的同學敞胸露懷,穿著背心、拖鞋在校園里招搖過市或出入教室,還自認為“瀟灑”;有的同學不講禮儀,談吐粗俗,有時因為一言不和而拳腳相加、打架斗毆……殊不知,大的責任感是在小的責任感的基礎上逐步培養起來的。一個對所謂小事采取馬虎態度的人,很難談得上具有對大事的強烈責任感。大學生只有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嚴格要求自己,并一絲不茍、一如既往地堅持在小事上鍛煉自己,切實承擔起“掃一屋”的責任,將來才有可能肩負起“掃天下”的重任。北大學生曾響亮地喊出過:“思考起來,行動起來,從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這是一個再精辟不過的口號了。大學生要學會做人,關鍵是要把社會公德、做人的基本準則內化為自覺意識與道德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處理好利益原則與道德原則的關系,從自身基本文明修養抓起,在點點滴滴的凡人小事中,在日復一日的嚴格自律中,講道德與修養,講理想與價值,講責任與貢獻,講政治與正氣。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真正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純粹的高尚的現代人、一個堂堂正正的大寫的中國人!
(四)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教師是學生最直觀的模仿,教師的言談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言教不如身教,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教師自身首先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具體而言,教師應具有優良的政治品格,用自己的浩然正氣影響學生,面對喧囂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誘惑,守住一片寧靜,不被世俗塵埃所染,不為金錢物欲所動;應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刻苦鉆研,孜孜以求,努力做到學識淵博,業務精湛;應具有無限的愛生之心,關心、尊重和信任學生,以良好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學生,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應具有執著的敬業精神,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增強育人的事業心和榮譽感。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可持續發展呼聲日趨強烈的今天,教師更應率先垂范,以自身高度的責任感催發學生的責任感,真正讓學生懂得:播種一個信念,收獲一個行動;播種一個行動,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而具有了責任心的性格,就會收獲一個金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