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分析“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歷史淵源與理論內涵,探尋“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實踐途徑,對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歷史演變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將盧梭“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提出以“以兒童為中心”取代“以教師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習的需要、興趣、主動性等。“兒童中心論”深入人心,在全世界掀起了新教育的浪潮。1952年,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舉辦的“課堂教學如何影響人的行為”學術研討會上,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首次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并將其應用到本科教育層面。[1]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實踐陷入低谷。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后,美國上下共同指責“兒童中心論”造成了教育質量滑坡。美國政府對實用主義進行了反思和批判,開始強調基礎學科的重要性,致力提高學生學業成績和學校教育標準,使美國教育逐漸回歸“以教師為中心”的軌道。
20世紀60-70年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在校生人數的急劇增長,世界各國面臨教育公平、教育經費不足等問題,學生對教育的不滿情緒高漲,“學生消費者至上”的觀念形成,于是引發了第二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然而,60-70年代美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是教育中得勝最快的,也失敗最快的”。[2]1983年4月,美國教育部長泰雷爾·貝爾創立的國家卓越委員會發布報告《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嚴厲指控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是一股上漲的平庸主義,威脅著國家和公民的未來,號召美國教育重回以教師為中心的軌道。
20世紀末,針對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歐美各國又開始將視角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1998年10月5日至9日,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在巴黎召開,各國高等教育界、經濟界和政府機構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大會宣言《21世紀的高等教育:觀念與行動》中指出:“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世界,高等教育顯然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視角和新模式。”[3]從此,“以學生為中心”成為全世界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剖析
1基本內涵
1952年,羅杰斯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原理,首次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他提倡學習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因此,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應該也只能依靠學生自己的努力來取得成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延伸,其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它充分肯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強調教學中“學”的第一性,特別指出了教育要承認和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對學習活動和效果的影響。
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可以表述為:在教育活動中,把學生作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個人特點,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和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參與到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來,鼓勵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2認識誤區
準確地把握事物的內涵與實質,是取得良好實踐效果的基本保障。當前,教改實踐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將“以學生為中心”等同為教學法。從傳統的教育學出發,容易將“以學生為中心”理解為一種教學法。[4]將“以學生為中心”僅僅理解為教學法會帶來很多問題。將“以學生為中心”僅僅理解為教學法,會使研究者將焦點關注在如何教與學上,導致人們在多種教學法試驗中卻容易迷失方向;將“以學生為中心”僅僅理解為教學法,可能還會誤導研究者和教師將視角停留在課程的教學范圍之內,而忽視了教學法之外的學校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和工作。事實上,“以學生為中心”是一種教育價值的終極指向與行為理念,我們應該超越其在方法上的爭論。這才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真正理解。
第二,把“以教師為中心”與“以學生為中心”截然對立。“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學生怎么學習、怎樣評價教育結果等問題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從“以學生為中心”的歷史演變過程來看,二者容易形成截然對立的姿態。在很多支持者看來,“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對“以教師為中心”的一種顛覆。然而,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并不相互排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并沒有否認和低估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任務是對學生發展的“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有賴于教師的激發、培養和教育,只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機的結合,教學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認為“以學生為中心”忽視系統化、規范化的知識學習。在教育實踐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倡導關注學生個體的經驗,重視個體自身的感受與體驗,但并不是完全忽視系統化、規范化的知識學習。必須認識到系統的、規范化的學習依舊是教學的本質特征,因為智力發展或者說智慧地解決問題是需要系統知識為基礎的,沒有知識為素材和原料,思維和智慧只能是空談。[5]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的實踐途徑
學生是高校的生存之本,促進學生的發展是高校發展之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的目的,實質是要在各項工作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個性需要,真正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以最大的學習自由,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教學觀念:樹立學生主體意識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和主體之一,是高校所以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學生,教師失去了工作的對象,高校教育也就無的之矢,喪失了存在的價值。然而,有些高校對“以學生為中心”的認識是不夠的,往往口頭重視多于實際行動。目前,國內一些機構以科研經費和科研成果為主要考核標準搞高校排名,助長了眾多高校只把眼睛盯在科研人才的引進和科研的發展上。高校的“以人為本”變成了單純的“以教師為本”和“以科研為本”,高校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其人才培養的職能。這是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典型表現。
2培養目標:注重學生全面發展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中,學生的發展是人人成才、個人在心智體等方面的充分發展。
傳統教學中片面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忽視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心理素質的養成。在過重的課業負擔影響下,學生的身體素質得不到提高。正因為如此,“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強調促進學生在德智體心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學生個體各方面的發展,還包括學生的全體發展,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個性和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獲得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長期以來,我們往往忽視了部分學生的發展,尤其是成績一般和成績較差學生的發展,這樣的后果是拉大了學生間的差距,對這部分學生是不公平的,換而言之,也是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只有全體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才能體現社會公平,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關愛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經驗,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我國課堂教學長期存在著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少、提問少、質疑少,學生無法對知識的學習進行建構,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課堂教學有賴于學生參與,教授們在課堂上不能以權威自居,而是盡可能將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讓學生本人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觀點。在課堂上應用多種參與性、合作性和實踐性強的教學方式,如協作式學習、調查報告、口頭演講、專題討論、小組作業等,把學生置于實踐環境中,迫使他們用以往學過的理論及積累的經驗,回答和解決他們不知道或不熟悉的問題,不斷挑戰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極限,最后經過總結,獲得寶貴的知識和親身體驗。
4教學管理:給予學生更多選擇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在教學管理的方面要求就是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一方面,要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學分制度和學生自由擇課,不但體現了因材施教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精神,也給教師帶來無形的壓力,迫使他們想方設法來提高教學質量,以吸引更多的學生選讀其所教授的課程。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服務學生學習的支持系統。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環境是一個支持和促進學習的場所,學習者在其中可以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支持他們的學習,因此,學校在各個方面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洪丕熙.“以學生為中心”———羅杰斯的教學原則和它的影響[J].全球教育展望,1984(2):23-24.
[2]Chall,Jeanne S.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Challenge: What Really Works in the Classroom? [M].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2000.
[3]徐同文.現代大學為什么要以學生為中心[N].中國教育報, 2008-01-21(6).
[4]朱欣.“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歷史審視與價值定向[J].現代教育管理,2012(4).
[5]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