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言內意義對等看電影片名翻譯
言內意義對等是符號與符號之間關系的對等傳遞,它可以體現在語音、詞匯、句子和語篇各個層面上。作為電影的標簽,電影片名要用最簡潔凝練的語言來傳達一部電影的信息,同時還要用語言的藝術形式傳達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語言的藝術美,從而將美感傳達給大家。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由于英漢語言的差異,英語往往通過單詞音節的韻律來加強語言的表達力量,而漢語則是通過字與字之間的巧妙組合來提高語言的美感。例如:
電影Fight North and South里南北的英文單詞的結尾皆為“th”,用語言的韻律來增加片名的藝術感染力,其漢語譯名則采用了對偶形式的《南征北戰》,將fight一詞譯成“征”和“戰”兩個詞,分別和“南”“北”搭配,這樣做既帶來相同效果的藝術感染力,也符合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電影Sand and Blood的兩個單詞的結尾皆為“d”,中文譯名為《碧血黃沙》,通過給“血”和“沙”都加上顏色構成對偶形式,顯得生動形象。
漢語作為聲調語言,用音調的高低、輕重、長短、快慢構成了抑揚頓挫、高昂洪亮的音樂美來表達豐富細膩的情感。而英語則要靠單詞與單詞之間的重音變化、音調升降來表達情緒。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譯成People, Mountain and Dog恰好符合漢語的音韻特點,而電影Out of Africa譯成《走出非洲》則是一致在加強“非洲”這個詞在片名中的重要地位。
二從指稱意義對等看電影片名翻譯
指稱意義對等主要研究符號和它在真實世界中所指的實體的對等傳遞。當指稱意義和文字意義吻合時,可以用直譯法。而英漢兩種語言自身的表達習慣差異和電影片名本身對長度的限制性,使得其指稱意義上的對等傳遞變得復雜。
電影片名一般不會很長(英文電影一般不超過4個單詞),命名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四種:人名、地點、主要情節和主題。對于民族文化特征很強的人名、地名及歷史事件名命名的電影,在翻譯時采用直譯。例如:《周恩來》譯為Zhou Enlai,《林則徐》譯為Lin Zexu,《東京審判》譯為Tokyo Trial, Pearl Harbor譯為《珍珠港》,Chicago譯為《芝加哥》,這樣的片名本身就代表帶著很強的特征性并且傳遞了豐富的信息,直譯即可。
然而,英漢文化本身的差異使得其在片名命名時便有所不同,在用人名作為片名的電影里,無論是家喻戶曉的著名人物,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都能在英文片名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中文片名以大家都不知道的小人物命名的情況寥寥無幾。因此,在翻譯以不知名的小人物為片名的英文電影片名時,就需要對片名進行一定的信息量的補充。例如電影Forest Gump講述的是Forest Gump這個普通的智障人士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故事本身詼諧有趣,帶有濃重的黑色幽默色彩,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翻譯成漢語時,如果采用直譯的話,對于中國觀眾來講,其所傳達的信息量要打很大的折扣,因此本片被譯成《阿甘正傳》,以“阿”字來強調其小人物的特征,讓人倍感親切,而正傳則使得觀眾了解到本片的基本內容應該是圍繞這個叫阿甘的人物的生活展開的,彌補了直譯造成的信息缺失。
電影Kramer vs. Kramer是圍繞夫妻間的家庭矛盾展開,最后兩夫妻為了爭奪兒子的撫養權還鬧上了法庭。而雖然片名中“vs”一詞在法律上表示打官司的意思,但根據電影內容來判斷,這里的“vs”卻有多重含義,既能表示電影中爭奪撫養權的官司,還是夫妻間對壘關系的一種描述,此外,還代表著電影中夫妻、家庭和社會角色的顛倒。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為《克萊默夫婦》,看似沒有體現出對壘關系,實際上卻包含了“vs”這一詞代表的全部內容。
此外,英漢語言的表達習慣差異使得有些在英語世界中家喻戶曉的人或事物翻譯成中文時需要對其進行信息的補充,例如電影Titanic,譯成中文就是《泰坦尼克號》,通過加上“號”來讓中國觀眾知道這是一艘船的名字,而Spider Man被譯為《蜘蛛俠》是因其主人公的行為和中國古代維護正義、懲奸除惡的大俠形象一致,若譯為《蜘蛛人》則無法傳達正確的電影信息給觀眾,而電影Green Hornet更是如此,其英文意義是大黃蜂,若直譯會讓觀眾有摸不到頭腦的感覺,因此本片最終被譯為《蜘蛛俠》。反之,如果電影片名已經給出足夠的信息量,再補充就有畫蛇添足的感覺了。例如電影Sherlock Holmes中文譯名為《大偵探福爾摩斯》,作為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再加上“大偵探”三個字實在是沒有必要,還讓片名看起來冗長。
三從語用意義對等看電影片名翻譯
語用意義對等主要研究符號使用者與符號之間的關系的對等傳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把語言使用者和語言符號相關聯,把原語的和目的語的差異,尤其是社會文化差異充分考慮進去,盡可能地傳遞原文的意義。作為電影的標簽,電影片名折射的是整部電影的內容和主題,由于英漢的文化差異,如果僅僅傳達原名的語言信息,可能會給觀眾(符號接受者)帶來困擾,而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往往是以觀眾的接受、欣賞和評判為標準。因此,電影片名翻譯中觀眾效應應該作為重要的一條翻譯標準來看待。在傳達語言信息之外,還要傳遞文化信息,考慮觀眾的期待視野、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
西方美學強調簡明,因此英文片名往往都短小精煉、簡單直白,而漢語強調煉字,力求音意俱美、達意傳神。因此,在翻譯一些直接、簡單的英文片名時,根據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要對其中文譯名進行提煉,以突出漢語平衡美的特點。例如:電影My Fair Lady,直譯即為《我的淑女》,但國內普遍知道的漢語譯名卻是《窈窕淑女》,電影Ordinary People直譯為《普通人》,但其中文譯名卻是《凡夫俗子》。類似的翻譯還有A Walk in the Cloud譯為《云中漫步》,Moonstruck譯為《月色撩人》,Enemy at the Gate譯為《兵臨城下》等等。
電影Lolita的中文譯名為《一樹梨花壓海棠》,“一樹梨花壓海棠”是對老夫少妻的委婉說法,而電影講述是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不倫之戀,這樣的翻譯不但符合電影的內容和主題,對于中國觀眾來說也易于接受和理解,也符合漢語的審美情趣。而You can’t take it with that譯為《浮生若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意思是人生不過是一場虛幻,何不拋開周圍的俗事,看淡眼前的爭逐。這和電影主人公一生追逐名利,到最后失去兒子才幡然悔悟的電影主題不謀而合,且語言優美、意境深遠。
電影《無間道》被譯為Infernal Affairs,“無間”指的是佛教里的無間地獄,被打入無間地獄的人只有不斷地接受刑罰,沒有生命的輪回,沒有任何解脫的希望。此片名映射出了主人公飽受煎熬的生存狀態。而在西方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無間”的說法,用“infernal”這個詞代替,它既有“地獄的”含義,又含有“魔鬼般的”,“地獄似的”意思,與“無間”地獄是最苦的地獄的含義相吻合。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會造成文化沖突,在翻譯中也要格外注意。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魂斷藍橋》的英文原名為Waterloo Bridge,Waterloo,翻譯成中文是滑鐵盧,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它表示“從成功到失敗的轉折點”,如直譯的話一定產生誤會。最終譯者使用中國古典愛情故事“藍橋會”的藍橋二字來代表這場凄美悲傷的愛情故事,而這部電影也成了中國觀眾心中永遠的經典。
當今,電影業已經成為一種產業,電影本身也作為一類商品而存在,吸引觀眾到電影院買票觀看成為了其主要目的。片名作為電影的一部分,理所當然也要起到宣傳電影的作用。片名新穎醒目、能夠制造懸念和渲染氣氛,的確能給電影增色不少,引起觀眾的興趣,帶來票房上的增長。電影It Happens One Night譯為《一夜風流》,是美國有名的愛情喜劇電影,講述了一段陰差陽錯的愛情故事。The Fugitive譯為《亡命天涯》,講述一位享有盛名的外科醫生在被誣陷殺害自己妻子后,從獄中逃出,在不斷躲避來自警方追捕的同時,用自己的力量查出真正殺人犯的故事。Speed譯為《生死時速》,Shakespeare in love譯為《莎翁情史》等等,這些譯名既與電影內容相貼切,又新穎別致、引人入勝、雅俗共賞。成功地將商業和藝術結合在一起。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如果過分強調符號接受者的作用,不但達不到語用意義的對等傳遞,還會造成誤譯和爛譯。例如美國電影The Bourne Identity的中文譯名為《諜影重重》,此譯名是取自電影的內容,本來此譯名并無不妥,然而,隨著電影的成功,其之后又接連拍攝了三部續篇分別為The Bourne Supremacy, The Bourne Ultimatum和The Bourne Legacy,而其譯名為《諜影重重2》,《諜影重重3》和《諜影重重4》,這樣的譯法就把之后三部各自的電影內容完全抹掉,僅僅是為了達到宣傳目的。有時,由于明星本身對票房的號召力也讓譯名與明星劃上了等號,例如金凱瑞的“王牌”系列,和施瓦辛格的“魔鬼”系列,把這些明星主演的相互之間沒有任何聯系的電影全部加上一個特定的標簽,顯得媚俗不堪。
四從符號對等看電影片名翻譯的標準
根據莫里斯的符號學觀點,翻譯的完美境界就是一個符號的三類意義全部能夠對等傳遞。因此,一個好的電影片名翻譯也應當遵循此等標準,即保留原名的語言、文化和功能特征。首先要解讀片名本身所含的信息,電影片名的翻譯一定不能單單看其語言上的意義,譯者必須充分了解電影的內容和主題,才能全面解讀電影片名所包含的信息;其次,譯者要具有相當的跨文化知識,了解原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才能選擇正確的譯語而不會造成誤解;最后,要考慮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選擇能夠激發觀眾觀影興趣的譯語,但切忌不要過分夸大此標準,否則便會造成誤譯和爛譯。電影片名受其自身特點的限制,想要達到完全的符號對等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根據情況作出取舍,選擇最合適的形式,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莫里斯.指號、語言和行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陳宏薇.符號學與文學翻譯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3(1).
[3]盧巧丹,盧燕飛.從皮爾斯符號學角度看翻譯對等[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3).
[4]馬文書.符號學視角下的身勢語翻譯[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