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心理是指個體在致力于達到某一行為目標過程中受到某種干擾和阻力,使動機目標無法實現而產生的緊張與消極的情緒狀態。大學生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其面臨學習、情感、人際和就業等自我成才過程中的壓力、障礙和困惑,體驗到挫折而不能順利實現目標或滿足自身需要時,就會產生緊張、焦慮、悲觀等消極情緒,嚴重者甚至產生心理失常,乃至走向自殺的道路。相關研究表明,12.17%的大學生經常或總是遭遇挫折情境,在所有遭遇挫折情境的大學生中,16.94%的人會產生較強或很強的挫折感。針對當前大學生應對挫折能力較差以及獨立學院大學生生存狀況,探究獨立學院學前專業大學生挫折心理成因及干預體系的構建,可以為提高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培養高素質幼兒教師提供理論依據和實施保障。
一獨立學院學前專業大學生挫折心理透析
1社會認可度低
獨立學院在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中還是一個新生兒,師資條件、教學資源、管理模式、生源質量等方面都還處在初級發展的階段,社會對獨立學院的辦學水平和畢業生綜合素質持懷疑態度,甚至存在歧視現象。同時,學前教育專業在傳統觀念中屬于不入流的教育階段,甚至有人把學前教師定義為“哄孩子的阿姨”。這種雙重低認可度,給獨立學院學前專業大學生帶來雙重的挫折感。
2人際交往障礙
走進大學,很多學生就開始完全脫離家庭獨立生活,面對陌生的群體和環境,面對人際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同學之間性格習慣各異以及處事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的現狀,極易出現不合群、難以適應集體活動等人際困難。而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大多是在“4+2+1”金字塔型的家庭結構中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家庭條件的優越和家人的過度關愛遷就使得孩子缺乏生活的磨煉,自我為中心、敏感、團體意識較差、易沖動,不能正確處理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造成不良人際交往關系,常常表現為孤獨、心情煩躁、焦慮、惶恐、自卑、自我封閉和獨來獨往,甚至為了逃避復雜的人際關系而沉迷于網絡。學前專業生源中女生占80%以上,由于性別特點和男女比例失調,人際交往挫折情況更為常見。
3學業負擔重
有調查表明,學業挫折在大學一、二、三、四年級中分別高達51.7%、64.9%、45.5%、28.6%。獨立學院的生源大多是三本考生,入學成績相對較低,基礎差、底子薄、學習效果不理想,學業成績成為他們心頭之最痛。而學前專業的大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理論課之外,還需要掌握如鋼琴、舞蹈、繪畫等專業技能,很多學生在技能方面沒有基礎,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多重的學業壓力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挑戰和挫折感。
4就業壓力大
本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需要自主就業機制的建立,既為大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也對他們的就業心理承受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獨立院校學前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在承受就業壓力的同時,還要承受專業歧視、就業面狹窄、工作待遇低等壓力,當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就會產生困惑、自卑、憤恨等消極情緒。
二獨立學院學前專業大學生挫折心理干預體系的建立
(一)挫折心理預防系統
1宣傳系統的建構
宣傳系統既包括學校的心理健康宣傳系統也包括學校整體的宣傳部門。心理健康宣傳系統主要由學生處、團委、思想教育教研室、教育學院教師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等組成,主要工作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舉辦抗挫心理專題講座,創辦心理健康宣傳刊物等方式,面對全體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從認識上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此外,社會輿論對獨立學院教育和學前專業的偏見和低認可度,很大程度上影響獨立學院學前專業大學生對自身發展的認知和信心的狀況,學校宣傳部門應廣泛宣傳獨立學院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發展前景以及學前專業在我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引導民眾對獨立學院教育和學前專業的正確的輿論,給獨立學院學前專業的發展提供寬松的社會環境,從根本上緩解該專業大學生在社會大環境中的挫折心理。
獨立學院自身的專業建設和發展狀況決定了它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同時也起到隱形宣傳的功能。創建特色專業品牌,提高自身知名度和認可度,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筆者所在獨立學院學前專業利用自身優勢建立良性人才培養與輸出機制,連續幾年學前專業就業率都是100%,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一定知名度,得到省教育廳和國家教育部的高度認可。2010年被評為省重點專業和省重點建設學科。這些榮譽和成就極大增強我院師生的自信心,有效減少學生由于考入三表院校而產生的挫折感。

2大學生心理健康監督系統
心理健康監督系統主要由院系心理輔導教師組成,包括院系輔導員、心理學、教育學專職任課教師、生活管理教師。這些教師通過與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直接接觸與溝通,詳細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情感等方面的狀況,及時發現產生挫折心理的根源。另外,建立挫折心理預兆識別預警機制,每年定期進行大學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發現潛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對正處于心理挫折,尤其對有較重心理有障礙的學生進行重點幫助和關注。
3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系統
心理健康指導系統主要由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組成,通過監督系統了解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大學生常見的挫折問題,通過宣傳櫥窗、校報、網站專欄和專題講座等形式指導學生從認知、情緒、意志、行為等方面提高心理調控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自主性能力,幫助學生心理成長。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對挫折時其痛苦程度要強于常人,如不適時宣泄,會憂郁成疾,甚至心理失衡,疏導不良情緒,則可以幫助其減輕痛苦和挫折感。心理學家艾利斯的理性情緒ABC療法認為,挫折情境(A)能否引起個體的挫折感(C),取決于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和評價(B)。從這個意義看,挫折情境是客觀的,挫折感是主觀的,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合理的挫折認知歸因,可以減少挫折感。遇到挫折時,指導大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人生的財富,要學會堅強,培養積極的心理耐受力。同時,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愛好、特長,樹立適合自己的目標,在成功的經驗中培養自信心。
(二)挫折心理干預系統
1大學生心理問題反饋系統
暢通高效的挫折心理信息反饋系統,可以幫助教師在學生突發挫折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了解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另外,建立專門的挫折心理快速支援部門,無論何時何地,相關工作人員都可以根據已發生心理挫折問題的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確定有效的應急處理措施,避免出現更為嚴重的后果。
2大學生心理咨詢系統
挫折心理問題咨詢系統主要由學校專業心理咨詢部門擔任,需要幫助挫折危機當事人從心理上消除或減輕挫折感,恢復自控能力,保持較穩定的心理狀態。一方面,咨詢者要積極與挫折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傾聽和理解其所面臨的挫折問題,在情感和行為上給予支持。同時,根據具體情況建立適當的咨詢方案,采用適當的咨詢方法,引導學生端正挫折態度,糾正認知偏差,消除或減輕對挫折的消極反應,提高抗挫折能力。
3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系統
專業心理健康輔導機構和咨詢師根據前期監督和篩選的結果,通過對全體學生和個別挫折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進行團體和個別心理素質訓練,增加學生抗挫折元認知,促進學生在實踐中觀察、分享、體驗、認識自我,改善社會認知,自主強化抗挫折心理素質。[5]訓練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次階段:破冰,通過自我介紹和共同的活動,與學生彼此認識,打破陌生感,并制定規范,明確目標,形成期待。
第二次階段:通過成長三部曲、生活萬花筒、送你一計等游戲,讓學生意識到挫折的普遍性,提高挫折認知,同時形成相對成熟的對挫折遭遇的處理方式。
第三次階段:通過穿越生死線、我演你評、紅色炸彈等游戲讓學生認識、宣泄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從情感和意志方面對學生可能的挫折遭遇的心理過程加以引導,使學生體驗對挫折的控制感,增加學生抗挫折的效能感。
第四次階段:結束階段。通過回放以往訓練過程的視頻和照片,來回顧總結團體輔導過程,展示學生進步和變化,階段性結束團體輔導過程。
參考文獻
[1]張騫.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0): 101- 104.
[2]吳新中.大學生挫折心理反應及對策探析[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6):111-116.
[3]王博.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236-238.
[4]任秀華,麗敏,林樹森.獨立學院學前專業大學生挫折心理成因及對策[J].中國對外貿易,2012,(533):209.
[5]任曉瑞,李勝利.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調適策略[J].河南教育,2012(4):43.
[6]張利染.探索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長效機制的建設[J].河北企業,2007(10):103-104.
[7]馮曉霞.深化幼兒教育改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體系[J].學前教育,1996(9):36-39.
[8]鄧志偉.二十一世紀世界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的趨勢[J].比較教育,1998(6):33-34.
[9]崔永平.當前學前教育發展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J].教育探索,1998(10):89-90.
[10]劉焱.對我國學前教育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J].教育發展研究,2009(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