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內涵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社會意識形態(政治、法律、知識、信仰、藝術、道德)及與之相適應的各種社會制度和組織結構(政黨、軍隊、政府、社團、學校等)。
安全是人類防范生產、生活風險的狀態與能力。風險包括來自人為、自然或者人為自然組合的事故、災害、突發事件等因素。實現人類生產、生活的安全狀態和提高安全保障的能力,可以預防、避免和降低事故或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危害,控制和減少事故災難或者突發事件對社會安定和社會經濟的影響。安全文化是人類為防范(預防、控制、降低或減輕)生產、生活風險,實現生命與健康保障、社會和諧與企業持續發展所創造的安全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的總和。是安全價值觀、信念、最高目標、道德理想、傳統、風氣、行為準則的復合體。
高校校園安全文化是社會安全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子系統,是高等學校在長期辦學、育人、發展實踐中,為保障師生員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諧的安全環境,并使全體師生員工形成良好的安全價值觀、態度和素質,從而積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質財富和安全精神財富的總和。
二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類別
1高校校園安全觀念文化
安全觀念文化是校園安全文化的核心,再好的設施,再完善的制度,如果沒有全校師生的自覺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都將是空殼和擺設。安全觀念文化重在安全知識教育和安全自救、安全預防知識的普及,使安全意識變為全校師生的自覺行動,成為各項工作中優先考慮的要素,成為工作安排布署的必有內容。
2高校校園安全行為文化
是指在安全觀念文化指導下,學校人員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行為準則、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表現。行為文化既是觀念文化的反映,同時又作用和改變觀念文化。現代高校需要發展的安全行為文化是進行科學的安全思維,強化高質量的安全學習,執行嚴格的安全規范,進行科學的安全領導,掌握必需的應急自救技能,進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
3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制度)文化
管理文化是指對學校組織(或企業)和組織人員的行為產生規范性、約束性影響和作用的文化,它集中體現觀念文化和物質文化對領導和員工的要求。校園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設包括從建立法制觀念、強化法制意識、端正法制態度,到科學地制定法規、標準和規章,嚴格地執法程序和自覺地守法行為等。
4高校校園安全物態文化
高校校園安全物態文化是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表層部分,它是形成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的條件。從安全物質文化中往往能體現出組織或學校領導的安全認識和態度,反映出校園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學,折射出安全行為文化的成效。所以說物質是文化的體現,又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校園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物態文化體現在:(1)人類技術和生活方式與生產工藝的本質安全性;(2)生產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術和工具等人造物及與自然相適應的安全裝置、儀器、工具等物態本身的安全條件和安全可靠性。
三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特征
文化性。校園安全文化能確保安全的價值觀、精神風貌、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利用文化的功能提高安全思想觀念。
規范性。高校校園安全文化能對錯誤的安全意識進行糾正,并對師生錯誤的安全行為起排斥作用。
系統性。一是目的性:保護學校師生在從事任何活動時的身心健康。二是全局性:需要全局、全方位、各層次以及學校各種資源的參與。三是層次性:它需要決策、管理、執行三個層次的協調、配合。
包容性。高校校園安全文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諸多領域價值觀、思想意識等各方面的集中體現。
滲透性。高校校園安全文化深入師生的心里需要廣泛地宣傳,不懈地教育以及傳播。
四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功能
影響功能。通過高校校園安全觀念文化的建設,影響決策者、管理者和執行者對安全的態度和認識,強化大學每一個成員的安全意識。
導向功能。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影響校園師生的道德、倫理、觀念、情感等深層次的人文因素,使校園每一位成員逐步提高對安全的理解和認識,不斷提高其安全修養,改善其安全意識和行為,使其明白什么是正確的安全態度和安全信念。
激勵功能。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借助群眾效應和從眾心理,引導高校成員自律,產生安全行為的自覺性。通過發揮人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其樹立正確的安全學習和生活的思想以及觀念和行為的準則,使其形成強烈的安全使命感,激勵每一個人形成持久的驅動力,在校園和各組織內部建立強大的安全文化氛圍。
約束功能。通過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建設,安全觀念、安全倫理道德在全校師生思想上的扎根,以及安全科技知識被他們所掌握,使其對安全在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使其對安全的價值有正確的理解,他們就會自覺地按安全的要求去約束自己,去規范自己的行為,使安全意識成為一種自覺心理,樹立正確的安全人生觀和現代安全價值觀,用新的安全意識和新的安全觀念指導自身的活動,規范自己的安全行為。
五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發展
新世紀需要高安全素質的大學生,如何使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安全素質,已引起教育界有關方面的重視。高校校園安全文化是近年在大學校園出現的一個嶄新的現象和理念,它和大學生的安全素質教育密切相關。大學生四年是在校園中生活、成長,校園的安全人文環境因素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大學生個體特征的形成和發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園安全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廣泛的、潛移默化的。建立完善、和諧的校園安全文化對大學生安全素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校園安全文化是“文化”范疇的一個方面,同時也是安全文化在大學校園中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它即具有“文化”的一般屬性,如物化性與精神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如與安全相關的理念、行為規范、心理體驗、語言交流等。
安全作為人類的基本需求,是和人類一切活動相關的。有關安全的觀念、思想、情感、意志、心理、行為、自然物質(包括科學技術)等,都將以一種綜合的“人化”了的精神體系出現在現實世界,它是一種有意義的現象世界,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包含了人對自然世界規律性的認識和人的安全價值觀念。
具有精神性特征的安全文化總是力求全面、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的真實本質,這樣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才能保證達到自己的安全期望。另一方面,人的安全價值關系體現了對安全文化的需求與依賴。人類之所以要創造一個安全文化,就是人類在自身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認識到,依靠物質的手段,如安全設備、安全儀表、安全工程設施、安全技術等,大大提高人類活動的安全度,這些都是必要的、積極的。如果僅僅如此,將遠遠不能滿足人類發展對安全的高級需求。人類創造安全文化就是要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和實現人類本質安全的目的性,安全文化是人類身心安全和健康的基石。
高校校園安全文化是高校為維護廣大師生的正當利益和保障學校的改革、發展、穩定,通過安全宣傳教育、完善校園安全設施和安全監管制度,以預防和消除在教學、科研、生產、生活和各項活動中發生的安全事故,進而營造穩定、和諧、安全校園環境的一種文化現象。
校園是繼承和傳播人類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是否保持良好的校園秩序和優美的校園環境,直接決定著一個校園的文明程度和發展潛力,而這,有賴于良好校園安全文化的建立。只有全校師生員工安全文化素質得到切實的提高,校園安全文化才會產生強大的作用和精神力量。要真正提高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和素質,那么首先就必須高度重視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將它的建設納入到學校重要的議事日程當中,做到從傳統的管理模式向以推廣安全系統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管理轉變。要以人為本,以文化為載體,通過文化的滲透提高人們的安全價值觀,并進一步規范人們的行為。
此外,近年來與校園有關的重大惡性案件時有發生,大學生自殺事件屢見報端,校內外導致學生傷亡的火災事故有增無減,校園盜竊、詐騙等侵害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屢有所聞,交通傷亡事故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盜竊案件成為校內發案數量最多的一類案件,約占校園全部案件的80%以上。案件的發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與高校現有安全管理體制和運行制度不夠完善有關。我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完整的保障校園安全的法律,各高校在規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實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參考文獻
[1]吳甲春.安全文化建設理論與實務[M].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2]甘心孟,林宏源.安全文化導論[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