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班杜拉對觀察學習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都是針對動物所進行的研究,而人是生活在社會的產物,對人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豐富的實證的材料,班杜拉認為,人類個體的許多社會行為,首先是通過直接學習的,在直接學習中,兒童可以通過某種行為所產生的積極或消極的結果來決定是否重復這些行為。如果兒童得到積極、肯定的強化,就會激發兒童繼續從事這類的行為;反之,如果行為的結果是消極、否定的,兒童就會設法抑制這類行為的發生或逃避這種消極的結果。但人類的很多行為是無法直接學習的,兒童總不可能通過“試誤”的途徑去掌握社會的行為規范,必須尋找一條捷徑來滿足兒童年齡日益增長的需要。因此,班圖拉提出了“觀察學習”的概念,認為“兒童的許多行為是通過對現實的或象征性榜樣行為的模仿而獲得的”。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會學習心理學》(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書,此書是社會學習理論及其研究成果的一本總結性著作,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就是觀察學習,所以,亦把社會學習理論稱為觀察學習理論。[1]可以說,觀察學習作為人類的一種基本學習方式,為兒童的學習提供了一條便捷之路,“通過觀察而學習的能力使人們能夠獲得較復雜的、有內在統一性的、模式化的整體行為,而無需通過行為設想的那種在沉悶的嘗試錯誤中逐漸形成這些行為”,“如果人們只能依靠他們自身行動的效果告知他們該做些什么的話,那么,且不說學習是危險的,也將是極其吃力的。可慶幸的是,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示范過程而觀察學會的”。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社會情境中,通過觀察他人(或稱榜樣)的行為表現方式,以及行為后果(得到獎勵或懲罰)。
一觀察學習理論的有關研究
班杜拉曾在1965年進行了一項有關攻擊行為的模仿作用的實驗。他讓幼兒觀看一個成年人攻擊塑料充氣娃娃的電視短片。成人對充氣娃娃拳打腳踢。并叫嚷“打你的鼻子!”“把你打倒在地上!”。該短片有三個版本,除上述內容相同外,三個版本的結局各不相同:第一個結局是成年人做出攻擊行為后,得到飲料和糖果的獎賞;第二個結局是成年人受到另一個成年人的訓斥、懲罰;第三個結局是既沒有獎賞也沒有受到責罵。班杜拉把幼兒分成三組,每組看一個版本。之后,將三組幼兒分別安置在與電視短片的場景很相似的一個房間里,里面有充氣娃娃,也有其他一些玩具、書籍等。結果發現。觀看第一和第三版本的兩組幼兒,都模仿了短片中的成年人的攻擊行為,而觀看第二版本的幼兒沒有表現出攻擊行為。后來,研究人員告訴幼兒,凡能模仿短片中的攻擊行為的,都可以得到果汁或其它獎勵物。于是,三組幼兒都能模仿出攻擊行為。這表明,幼兒能夠從觀察別人的行為中進行學習,而學習的行為是否表現出來又受到獎勵或懲罰的制約。[2]
二觀察學習的過程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是受注意、保持、再現、以及動機等心理過程支配的。[3]
注意過程。班杜拉認為,我們要模仿一個模式,首先要注意這個模式,觀察學習起始于對學習者行動的注意。如果人們對示范行為的重要特征不注意或者不正確的知覺,就無法通過觀察進行學習。班杜拉認為,注意過程決定了從豐富的示范中選擇觀察什么,以及從正在觀察的范例中提取哪些信息。在注意過程中,觀察學習的效率和水平受示范活動的顯著性、可變性以及復雜性的影響,例如,顯而易見簡單易行的行為就容易被兒童習得。注意過程不僅僅是單單的接收個體的感知信息,還包括對于各種情境注意者的自我探索以及自己構建的意義。此外,觀察者與示范者之間的關系也是影響注意過程的重要因素。
保持過程。如果人們不記住觀察到的行為信息,那么觀察學習就無法進行下去,所以,保持過程作為觀察學習的重要的第二個階段,觀察者要想在以后的行為中重現觀察到的行為信息,那么就必須先保持住這些行為信息,也就是說,保持過程就是示范者把示范經驗轉換成表象或言語符號保持在記憶中,形成示范活動的內部形象,這些記憶代碼在日后便能指導操作,也就是說依據描繪符號的能力,人們可以建造動作的內部模式。
動作再現過程。這一過程是把以符號形式編碼的示范信息轉化成適當行為的過程。這是一種由內到外、由概念到行為的過程,這一過程以內部形象為指導,把原有的行為成分組合成新的反應模式。動作再現過程比較復雜,個體如何組織自己的動作,能否進行自我反饋與矯正,能否對行為進行監控都影響著動作的實際再現。總之,班杜拉認為,“為了正確的復現示范行為,人們必須具有必要的動作技能,否則就不可能產生最佳的模范榜樣的示范行為”
動機過程。經過前面三個過程,在第一個階段中,個體已經或得了大量的行為和信息,實際上,人們并不是把觀察到的所有東西都表現在行為上。個體是否愿意模仿并實際做出某種行為,還取決于所傲的行為是否可以獲得強化。如果可以得到強化,則產生一種動機力量促使自己去注意、保持和復現榜樣的行為。所以,動機過程也是觀察學習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它貫穿于觀察學習的始終,引起和維持著人的觀察學習活動。
以上是觀察學習的四個過程,它們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歸結以上四個過程,就是:要成功地模仿一個示范行為,首先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一模式,然后將觀察到的這一模式用符號的形式保持在腦中,而要復現這一模式行為,有時還必須具有一定的運動技能。我們是否復現某一模式由強化和動機控制。反之,下列因索均可以導致觀察者不能重復一個觀察到的示范行為:沒有產生注意,記憶中無相關的儲存信息,沒有能力再現或沒有足夠的再現行為的動力。
三觀察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念揭示了人類(以及動物)的一種極為普遍的學習形式———觀察學習。[4]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個體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觀察學習,并且,個體的知識經驗、品德、態度、情感、價值觀等許多方面是通過觀察習得的。因此觀察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班杜拉強調觀察學習,強調觀察學習中榜樣的示范作用和替代性強化,這些對于實際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觀察學習理念使我們對如何有效地進行教育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班杜拉提出榜樣,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挖掘生活學習過程中的榜樣。充分利用其身邊的榜樣的表率作用,使其產生觀察學習。譬如,在教育中,在生活中,父母、教師、伙伴、兒童身邊的成年人、文學作品和大眾傳媒中的人物都是孩子生活中模仿的對象。這些孩子的重要他人和媒介對教育教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第一,父母的榜樣作用。孩子在出生以后,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5]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在孩子的成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榜樣作用,父母的行為也是孩子榜樣學習的重要來源,父母的思想、興趣、愛好、價值觀等等都能夠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在生活中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父母應該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兒童營造一個充滿愛、寬松民主、樂觀積極的家庭氣氛,在良好的家庭氣氛中積極的發揮好自己的榜樣作用,起到積極的表率作用,從而促進兒童健康的成長。
第二,教師的榜樣作用。韓愈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明確指出了教師的職責,即傳授為人之道,傳授知識,說得具體些,就是教書育人。教師活動的這一本質特點,決定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強烈的示范性。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都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并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這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師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該是這種人。”研究表明。兒童對教師往往具有很強的崇拜心理,教師是他們最先也是最直接模仿的榜樣。因此教師的個人愛好、舉止神態、行為習慣、情感態度和品格等,都將對兒童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這種影響力的大小,又與教師本身在兒童心目中的地位直接相關,威信高、重要性大、為兒童所喜歡的教師更容易成為兒童學習的榜樣。教師首先應當做幼兒的表率,因為不僅僅是教師鼓勵的行為才有可能被兒童學習,同時,教師作為兒童觀察學習首要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兒童模仿學習的重要榜樣。應時時刻刻注意以身作則,為兒童樹立正確的榜樣。
第三,伙伴群體的榜樣示范作用。除了父母和老師之外,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同伴。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國古代圣人孟子從小就隨母親“擇鄰而處”、“三遷其居”,為的是有一個良好的伙伴群體。班杜拉認為,在兒童的同伴中樹立學習的榜樣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同伴在年齡、經歷、性格特點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同伴的行為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激起模仿和學習的興趣,兒童往往會模仿他們佩服的同學,模仿受到教師、家長贊揚的同伴。因此,教育者要注意選擇兒童生活、學習中比較接近的、影響較大的同伴作為榜樣;同時,也要引導兒童善于分析各種示范榜樣,分清是非,對照自己,找出差距,見諸行動。[2]
第四,大眾傳播媒介的示范作用。除了父母、教師以及同伴的影響之外,社會的傳播媒介也會對兒童產生極大的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包括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它可以迅速地向人們傳播有關社會實踐與社會變革的消息,尤其是電視、電影網絡,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動的示范榜樣,這對學生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網絡要為學生提供正面的積極的人物,給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榜樣作用,從而也要避免不良的反面的榜樣的影響。[2]
總而言之,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對于人類的教育、生活以及發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他在當今時代中,呼吁環境教育,重視榜樣的教育的環境里,顯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我們要在當今的生活教育中,靈活積極的運用觀察學習理論,更好的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以及培養兒童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芬.觀察學習綜述[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6).
[2]高新平.論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及其對兒童教育的現實意義[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
[3]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6.
[4]班杜拉.學會學習理論[M].陳欣銀,等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9.
[5]楊俊紅.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魅力中國[J],2009: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