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學前教育專業的“熱溫”的不斷上升,很多學生選擇了此專業,立志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但是,作為幼師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鋼琴課始終是學前教育專業的難點,很多同學在入學前是零基礎甚至根本沒接觸過音樂,而國家教委頒布的幼兒師范學校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使學生掌握彈奏鋼琴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能正確表達不同內容、性質和風格的鋼琴簡易作品。”在鋼琴的初學階段是否順利成為能否達到此目標的關鍵。下面就談談幼師生在鋼琴的初學階段容易走入的幾個誤區及應對辦法。
一識譜
幼師生在初學鋼琴時,往往比較頭疼的是識譜。由于其在進入大學時才接觸鋼琴,許多學生對五線譜很陌生,往往在彈奏時用簡譜標記,這樣的害處是學生在剛開始初學時還能用簡譜標記跟上進度,過一段時間進入較難的內容學習后,往往由于不認識譜而喪失學習興趣,程度越落越遠。
因此,教師教授鋼琴一定要從識譜開始,要強調識譜的重要性,一開始可以用較慢的速度來進行學習,讓學生充分反映音符;也可以讓學生用本練習,每學一個音符讓其用本子寫一遍,達到強化目的;也可以自編音符歌曲,例如do、mi、sol、xi在線上re、fa、la、do在間上等歌曲,讓學生在歌曲中記住其音符。教師還可以定期舉行音符小測驗,對答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獎勵,以促進學生學習音符的積極性。待學生對五線譜的音符熟練掌握之后,教師可以按照正常的教學進度來規劃課程安排。
二彈琴的基本坐姿
在進行完簡單的識譜教學后,就可以安排鋼琴彈奏的課程了。海頓曾說過:“當我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因此,彈琴的坐姿很重要,要自如,要舒適。通常在彈奏之前首先要規范學員的基本坐姿,坐姿不僅是彈琴的門面問題,而且直接影響到方式與音色。正確的坐姿應該是人坐滿鋼琴凳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因為我們要雙腳著地,所以坐滿板凳使個別學生雙腳不能著地,造成彈琴使不上力氣;再者,彈琴是要精神飽滿的,精力充沛的,如果坐滿全凳就不免會使人產生惰性懶散的習慣,精神不能很好地集中,時間長了就會養成種種壞習慣。所以要反復強調坐凳要科學,坐到全凳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強調完坐姿之后,就要強調上身的手臂,大臂放松自然下垂,小臂與琴鍵保持平行,胳膊端起來,兩手握拳一一打開,輕輕放在琴鍵上,一個手指對一個音,這就是基本手型。手的自然弧形,類似于我們在平時走路時兩臂自然下垂時手的狀態,把這時的手放在琴鍵上就八九不離十了。但是幼師生多是成年以后才開始學琴,手比較僵硬,做出的形狀也不美觀,因此,可以強調一下手型的狀態,象握個雞蛋。雖然有些老師并不主張這種手型,認為握雞蛋,雞蛋是易碎物會造成心理上的緊張,但是這種說法可以提供正確手型的直觀性,在講授手型的大概形狀時可以用來描述一下,給人一種直觀的感覺,或者形容象燈的罩子也可以。有的學員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因此手指的骨節會增大,手在鍵盤上擺的形狀也會大打折扣,要反復強調手放在白鍵去除黑鍵的二分之一左右,固定好手型放的位置,時間長以后會形成一種習慣。有的學生的手比較伸張,沒有“握”的感覺,教師此時要講清道理,比如,彈琴自然彎曲的手型是人生理上手最靈活的狀態,彈琴手型很多都是根據人的生理特點而形成的,并不是誰規定的,而且,也有一些力學原理,就像橋,它的拱形是根據力學原理構造的,不僅美觀,而且適用,人的拱形手型很像橋的受力原理,有支撐的感覺,等等。和學生講清原理有助于他們理解吸收抽象概念,并且有助于他們克服自身手的弱點以進行正確手型訓練。可以不用彈任何琴鍵反復做手型擺好、放下到膝蓋上的練習,多做幾次空的練習,保持一段時間,手型的狀態就可以穩定下來。
三手型
在幼師學生初學彈鋼琴時,往往由于是成人,手與幼兒相比手指較僵硬,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手型,手型是鋼琴入門的第一步,手型的好壞往往直接影響到今后的彈奏,因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必須先掌握正確的手型,即手指彎曲型。這種手型的基本要點是:手指自然彎曲,掌關節突出,手指同手掌一起構成一個半圓的傘形,呈空握球狀,掌關節及所有手指關節都應凸出,手指自然分開,基本上是一個手指頭對應著一個琴鍵,手指第一關節站牢,大拇指也應在鍵上,手腕與鍵盤平行,也可略低于手背。可以這樣啟發初學的學生:可以感到像握個雞蛋的狀態,然后慢慢站好,使手指微微向掌心彎曲,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手型。在幼師生初學中,往往一彈起琴來手指就造作緊張,關節僵硬,手指手腕不是過分拱起來,就是掌關節塌陷,要不就是大指小指的著力點不正確,影響彈琴的音色,妨礙手指的靈活觸鍵。
可采取的措施:一開始,可以讓學生擺好手型,在小字二組的中央C上按順序一指一鍵從C到G站好,這樣可以充分體會到手與手臂的充分伸展狀態,學生觸鍵較舒適,從彈第一個音大指C開始,告知學生要充分體會到大指的獨立,力量自然下沉到琴鍵里,如果學生大指的指骨由于緊張、承重而往里凹,可以讓另一只手(左手)幫助把大指的指骨往外用力使其凸出來,久而久之,學生習慣指骨突出的感覺,再演奏時,指關節就正確了。另外,要注意大指與小指的觸鍵位置,大指與小指要用指關節的側面,而不要倒下,可以平時讓學生練習手指操,使大指與小指對勾,來體會大指與小指站立的感覺。在演奏時,注意學生的掌關節一定要突出,不要向里凹陷,如果向里凹陷力量就會淤積在掌關節里而無法傳遞到指尖。教師可以使用這樣形象的比喻:手指的掌關節就好比是房屋的屋頂,屋頂塌了,房子必然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學生會特別地注意掌關節的正確姿勢。
四雙手的配合
鋼琴是雙手配合演奏的多聲部樂器,雙手的協調性在此就顯得十分重要。雙手的配合始終是困擾學生的難點,不少學生因為雙手配合不順利,影響學習鋼琴的興趣。幼師生初學鋼琴時,往往由于對音符不熟悉,手指不靈活,單手演奏都很困難,更不用說雙手配合演奏。在教學中,初學的學生感到對雙手的配合演奏很難適應,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適應這一過程,以此達到雙手配合的協調。
可采取的措施:進行分手練習和分聲部練習,在初學鋼琴時,教師在一開始可以放慢教學進度,讓學生通過慢慢識譜來進行單手練習,在單手練習時,學生可以集中精力來進行單手指法的練習,待學生單手練習熟練之后,再進行雙手的配合,就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配合過程中,學生往往也感到無從下手,彈奏得磕磕巴巴。這期間,老師可以幫學生把樂曲分分段落,使學生感到演奏有段落層次感,一段一段地進行分開練習,熟練之后,再完整地從頭到尾合起來演奏,就會感到很流暢、順利。
五節奏的訓練
在幼師生初學鋼琴時,節奏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許多學生對節奏掌握不好,演奏起來,即使音符全對,聽起來也是怪怪的,和正確的音響效果不符。如果把音樂的音符比作是一個人的“肉”的話,那么節奏就是這個人的“骨頭”,如果連骨頭都錯位了,這個人的肉長得一定是“扭曲”的。
可采取的措施:在進行識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地把節奏加上,在一開始讓學生明了什么是全音符、什么是二分音符、什么是四分音符、什么是八分音符、什么是十六分音符等等。可以畫圖來明確這幾種音符的關系,讓學生的記憶更深刻。并且在演奏的時候讓學生大聲數著拍子進行練習,在練習的時候要叮囑學生的手、眼、腦、耳并用,反應要迅速;在遇到較難的節奏片段時,教師可以把節奏抽象出來,寫在黑板上進行練習,可以分組練習,也可以采取兩、三人以游戲的方式相互配合練習,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六觸鍵
在鋼琴演奏中,觸鍵是一項較難的課題,鋼琴的音色是由樂曲風格而定,因而需要不同的觸鍵方式。在幼師生初學鋼琴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觸鍵問題,如果不進行及時的解決,會形成不正確的觸鍵方式,從而影響彈奏。
可采取的措施:往往在初學鋼琴時,學生會感到手指軟弱無力,聲音彈不響,因此,很多學生會借助手腕的力量來“幫助”手指觸鍵,這就造成聲音聽起來僵硬而含混不清。教師可讓學生從開始彈奏的第一個音就開始進行“聽覺”訓練,使學生在演奏第一個音時,就養成良好的聽覺習慣。在聽覺素養養成的同時,教師應讓學生養成正確的觸鍵方式,使學生的手腕放松,用手指的自然力量下鍵,體會手指的重量轉移,靈活“掌關節”,靠手指獨立觸鍵,鍛煉手指自身的肌肉,手腕只起到了力量的“橋梁”的作用,而不是發力點,并讓學生通過“聽與彈奏”的相結合,細心體會,來學會正確的觸鍵方式。
七音樂表現
在幼師鋼琴初學時,往往只注重技巧的訓練,而音樂的表現力不到位,演奏的樂曲過于平淡,影響了樂曲的音樂性。
可采取的措施:教師用兩種形式做示范給學生,一種是有表現力的演奏,一種是蒼白的、沒有表現力的演奏,讓學生對比哪種演奏更好聽。待學生有辨別力之后,可以重點進行樂曲情感分析,哪里強,哪里弱,哪里漸慢,哪里漸快,哪里要有明顯的樂句感等等,可讓學生練熟技能后,把音樂表現力加到樂曲里,讓學生傾聽自己演奏的樂曲。同時,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幾個小組互相比賽,讓一個小組的同學演奏,其他各小組的同學說出這個小組每個同學的音樂表現情況和整組同學的主要特點。優點加以發揚,缺點加以改正,并且明確各小組同學的優缺點。在每堂課上都進行這樣的教學活動,不但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很快使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得到一個良好的提升。
以上是我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初學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來的經驗,初學鋼琴的幼師生如能克服以上的幾點問題,一定能夠使幼師生的鋼琴學習順利進行,達到理想的學琴效果。
參考文獻
[1][美]克拉倫斯·格·漢密爾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與表[M].情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波]約瑟夫·霍夫曼.論鋼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蘇]亨利·涅高茲.論鋼琴表演藝術[M].汪啟璋,吳佩華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