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食價格走勢再一次進入上行通道。作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玉米出產國,美國目前正遭受著55年來最嚴重的旱災,產量預期也一再下調,導致兩種作物價格暴漲。本月初,大豆和玉米的價格均超過了2007-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時的最高值。氣候變化是否會導致干旱更加頻發?對此,學界尚無定論。但是,就目前的態勢而言,這一點恐怕是毋庸置疑的了??梢钥隙ǖ氖?,未來此類事件會更加頻發。
目前令人擔心的問題是,供給沖擊是否會將農產品市場帶人一個價格不斷上漲、市場信心不斷下滑的惡性循環之中。如果各國政府開始搶購囤積糧食,甚至為了穩定人心而采取農產品出口管制措施,從而導致國際農產品價格進一步走高,并且帶動其他商品價格同步上漲的話,那么就很有可能會導致惡性循環。而各種因素之間的這種動態關系也正是導致2007-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的重要因素。
對于我國而言,糧食安全重于泰山。對于任何可能發生的糧食安全問題,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大豆進口國。大豆價格的上漲將會加劇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自2007-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之后,我國政府就開始建立糧食戰略儲備體系,以應對此類事件的發生。因此,政府很有可能會通過釋放大豆戰略儲備來緩解大豆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
盡管從短期來看我國的糧食安全依然是平穩可控的,但從長遠來看,全球糧食儲備仍然處于危險閾值區域,并且隨著糧食供需缺口的進一步擴大,市場供求平衡仍然處于緊張狀態。眼下,生物燃料消費進一步增長。各國無法就禁止或限制單邊實施出口禁令達成協議。在這種情況下,糧食價格的任何波動都會給全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隨著氣候變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受氣候因素影響而減產的情況也會更加頻發。因此,我們離危機或許也就幾步之遙而已。對此,政府應該做好長足的保障策略與突發情況的應對手段。
從長期戰略來說,糧食安全與糧食金融必須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將糧食產業作為糧食工業去發展,完成全局性的關鍵布點和掌控能力,政府才能在可能發生的糧食危機最關鍵的時候,具有一定的調控能力。為此,我國也應建立有關糧食金融的政策、推進糧食貿易融資、大力發展自己的糧食期貨及期權市場,加強國際糧食金融合作等,真正增強中國在國際糧食市場的金融定價權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