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是紹興酒的一個鼎盛時期,此時,中國的資產主義萌芽已經出現,生產力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發展。
大家都知道紹興師爺現象,師爺本來是一個官僚家庭的幕僚,一直走進了官府幕僚這個階層,在相當長的一段間里,有無紹不成衙之說。在這種情況下,紹興師爺遍及全國,對紹興黃酒的推廣,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因為紹興師爺人特別聰明,特別精明,他給這些當官的官僚理財、捉筆、審理案子之余,閑下心來與主人之間,答和酬唱,相互來回應酬之間少不了紹興酒這個媒介,這個在許多文字中都可找到。
人就是這樣,相互之間送禮是人之常情,包括到今天為止,很多人也會送一些土特產。一些代表我們地方性的東西,這些師爺們跟官府之間,跟主人之間的來往,也會把最具代表紹興文人所好和最具紹興元素的紹興酒源源不斷地帶出去,成了一個很好的交流互動的載體。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在永和九年暮春三月初三,他召集了41個賢人在蘭亭曲水邊,大家一起吟詩作賦,用一個叫觴的酒杯沿著曲溪沿水而下,停到了誰的跟前,這個人就要起來吟詩作賦,如果說你不能吟詩作賦,對不起,就得罰酒三杯。當時連王羲之在內42個人當中,有11個人做了一首,15個人做兩首詩,做完以后,王羲之當場為這個詩集而作序,當時王羲之酒之大酣,放浪于形骸之外,信手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等他酒醒后才感覺到有很多地方寫錯了,但重新再寫就寫不出當時的這個韻味來了,只能在上面涂改。以至于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的拓版或者是蘭亭序的臨版、摹板,都是這個樣子了。
我覺得這些紹興的文人墨客對紹興酒的推廣起了一個很好的作用。
我們現在大家都說黃酒是長三角比較盛行,但真正回顧歷史,其實北方黃酒以前也是很盛行的。曾經還是在北方很多地方的主流產品,有越酒行天下為證。
在元朝,明朝,清朝,皇上禁燒酒但不禁黃酒,他們在自己的御膳房里釀酒,請個紹興師傅來做酒,皇帝幾壇酒,皇后幾壇酒,嬪妃幾壇酒,都有明文規定。
大家去看看《紅樓夢》,那個曹家向皇上進貢的酒也是黃酒。它分兩種酒,一種是紹興酒,一種是惠泉酒,惠泉酒淡,紹興酒好。
大家去看李汝珍寫的一個游記叫《鏡花緣》,當中寫到,“每到海外,必帶許多紹興酒,即使數年不歸,借此消遣,也就不覺寂寞。所有歷年飲過空壇,隨便撂在艙中,堆積無數……”他到海外去,也帶著紹興酒去,用這個酒打發日子就不覺得日子難過。特別好過,以至于最后回來的時候船艙中全部都是空壇。這說明以前我們產品的包裝都是壇裝的,那個時候北方很盛行。
紹興酒在民國時期,已行走世界。
1915年,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開通一周年,在美國召開了一個萬國博覽會,會上,茅臺和紹興酒均獲得最高獎項,這很了不起。即使新中國初期的老八大名酒和后來的新十八大名酒中,均有紹興酒,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兒。
有酒大5以其在但是到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了,中國淪陷了,京杭大運河為日本人所把持,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京杭大運河再也不能夠運其他物資,只能運軍用物資。一封鎖就鎖到1945年,很長的一段時間,使我們喪失了紹興黃酒向北延伸的機會。
人是很容易遺忘的,最好的東西一段時間不接觸之后,可能一下子記不住,忘記了,這就是人的本性,時間久了以后自然沒了感覺。改革開放以來,應該說黃酒得到了一個繁榮與發展極好時期,現在的全國的黃酒已經達到了250萬噸,比葡萄酒的量還要大,葡萄酒只有130萬噸,但葡萄酒的價值比我們高的多,中國黃酒除了紹興酒的價值比較高以外,其他的黃酒的價值都不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