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始了第三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歷經3年的艱苦發掘出土了大量陶俑、珍貴器物以及遺跡。2012年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秦陵博物院對外公布了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的重大考古成果。一系列歷史謎團被揭開。
3年考古出土文物310余件
據悉,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于2009年6月13日正式開始,發掘地點位于一號坑北側中段,具體區域包括三個隔墻和兩個過洞。據了解,截止至今年5月,第三次發掘出土了陶俑、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各類文物共計310余件(組),其中揭露陶馬3組12匹,陶俑120余件;清理戰車2乘、戰鼓2處、兵器秘10處、弓弩箭菔12處、漆盾1處,另有建筑材料朽跡如木、席、夯窩等痕跡多處。
根據發掘方案的制定,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現場采取“保護與發掘同時,展出與發掘同步”的模式,除常規保護外,已經移交實驗室10批彩繪陶俑殘片及脆弱遺跡模塊,部分彩繪土樣開展了回貼實驗。3年來,至少有140萬名游客近距離親眼目睹了兵馬俑的發掘,感受到了文化遺產所帶來的神秘。
另據秦陵考古一隊研究員張衛星介紹,“現在我們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內一共有四處發掘,一個是一號坑,一號陪葬坑繼續進行發掘,另外在陵園里面有一個001號坑,這個是大家所謂的‘百戲俑坑’,還有一個006號坑,這個過去有大家學者稱之為是‘文吏俑坑’。另外在秦陵北側有17萬平方米的建筑,我們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試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曹瑋預計,再過兩三年后,第三次發掘可完成。
身高2.5米的秦代“姚明”
除了威震四方的一地下軍陣,在秦始皇陵陵園內有著一支“地下娛樂雜技團隊”,這就是“百戲俑坑”。此次發掘,“百戲俑坑”出土了一尊“秦巨人”引起熱議。
張衛星表示,此次新發現的陶俑均分布在第三過洞,陶俑大部分上身不穿衣服,只有兩件上身穿著衣服,衣服上鑲嵌著直徑3.5厘米的圓泡,8個一排。每件陶俑都有彩繪,衣服上的顏色有紅、紫、黑紅相間的紋飾,膚色以粉色為主。從造型上看,此次新增的一種姿態為半蹲式。其中一件“巨人”俑非常夸張,不算頭部,僅身高為2米2,腳長32厘米。“如果算上頭部高度,這個陶俑身高就要達到2.5米,堪稱秦代的巨人。”專家稱,這個陶俑腳掌也相對其他陶俑顯得較大,換算到現在的概念大概有54碼。
那么,秦人身高比現在人還高嗎?有不少游客在參觀兵馬俑時,會感覺陶俑個個高大威武,好像比現代人還高。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目前發現的秦人一般有多高呢?“秦俑之父”、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袁仲一介紹,在兵馬俑的發掘研究中,他們發現兵馬俑最低的有1.75米高,最高為2米。此次百戲俑坑出現的“秦巨人”也頗讓人吃驚,但這并非代表當時人的高度。根據秦墓發掘發現的秦人表明,秦人身高一般在1.7米左右,并沒有現在人所說的那么高大。
袁仲一舉例說,西楚霸王項羽被認為當時的彪形大漢,身高達八尺多,漢書記載為八尺二寸。秦代一尺相當于現在的23厘米左右,因此西楚霸王的身高接近1.9米,已是當時高大身材的代表,可見當時人的身高并不比現在高。
那么,兵馬俑坑出土的俑為何都比較高大呢?袁仲一解釋說,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秦代屬于冷兵器時代,打仗需要近身肉搏,士兵自然要選個頭較大、身體強壯的;二是從藝術上的視覺差,要想取得和真人一樣大小的效果,雕塑作品就一定要比真人高大一些,這也令不少現代人感慨,當時的工匠們也熟知了雕塑的藝術規律。
千人千面、千人千色
“最初猜想一號坑里面文物顏色不會保存得太好,但就目前來看,在陶器和漆木器上均發現了不少彩繪,彩繪情況比預想的要好。柲、弩、鼓等各種器物上的彩繪均有保留。發掘出的陶俑彩繪雖然保存面積較小,但數量卻很多,秦俑服飾上的顏色也非常多。”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執行領隊許衛紅說,已經進行了3年的第三次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數量較多的彩色陶俑。而兵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的猜測也進一步被印證。
3年里,考古工作人員曾先后發現了有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馬俑,還發現了一個眼珠為紅色、瞳仁為黑色的彩繪兵馬俑頭,讓人震驚不已。
“此次發掘發現彩繪俑實屬驚喜,發掘之前考慮這個坑曾經經過種種破壞,預計大部分已經完全脫落,沒想到這次能夠發現大量的彩繪,而且鮮艷程度也突破了我們的想象。”秦兵馬俑一號坑考古隊領隊申茂盛說。
據悉,第三次考古發掘還發現了一個級別頗高的將軍俑,它穿的魚鱗甲做工精細,鎧甲邊緣處有彩繪圖案,腰部以下保存完整,俑上殘存有彩繪,呈現幾何形狀,鎧甲甲片較小,說明其級別是相當高的。事實上,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震驚世界,時下生存著不少復制兵馬俑的公司。不過,現代復制出的兵馬俑與真兵馬俑相比,考古專家認為,現代制作技藝難以達到秦俑的水平。秦俑的“千人千面、千人千色”不是用模子刻的,而是一個一個燒制出來的雕塑。兵馬俑雖然個體巨大,但在當時絕大多數都是整體燒制而成的,只有個別俑的頭是和身子分離燒制的。相比而言,現在很多仿制兵馬俑,為了防止陶俑燒變形,防止炸裂,會采取分段燒的辦法,把一個身子分成幾段,燒了以后粘接起來,但燒制出來的陶俑會有接痕,無法與真俑相媲美。在燒制技術上,現代人還無法拿捏好燒制方法,容易變形。
此外,考古專家已經在陶俑身上發現了80多個工匠的名字。這些名字一般都在最隱蔽的地方,一般是不容易看到的,比如腋下、臀部等等隱蔽的地方。至于這些工匠的身世來源,袁仲一分析說,姓名前面帶一個“宮”字的,表示其人來源于中央宮廷。比如有不少名字為宮墻、宮得、宮進、宮朝、宮頗、宮長、宮海等。另外一部分人則可能是從全國各地選拔的能工巧匠。這些能工巧匠由于各人具有各人的風格,因此創作出來的兵馬俑也是“千人千面”,看得久了,還能看出是一些具備大師風格。
項羽被疑放火燒毀兵馬俑
在第三次發掘過程中,除了陶俑、器具等,考古人員還發現了被嚴重毀壞的痕跡。而破碎的陶俑和陶馬更說明這里曾經遭受過一場劫難。那么,兵馬俑的毀壞是天災還是人禍?據了解,考古現場發現大量人為放火焚燒的痕跡,項羽是破壞兵馬俑的最大嫌疑人。
長期以來,對于秦兵馬俑被燒有兩種觀點:一個是自燃,就是俑坑里面有木頭等有機物質,時間一長產生沼氣,然后自燃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人為破壞的。到底是自燃還是人為燒毀,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給出了結論。
考古人員在發掘中發現,發掘區的西段有一條南北向甬道貫穿并與北側門道相通,甬道位置的紅土層塊狀板結倒塌,凡是在甬道和過洞附近的俑均被燒壞,嚴重變形變色,有的甚至都被燒化,且這一地區的棚木灰都為白色,可見溫度很高。燒毀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風處,此地段的俑損毀就比別的地方嚴重。可見兵馬俑俑坑是人為燒毀的,不可能是自燃的。
“兵俑被焚燒之前曾被人打碎過,因為位置不同,所以著火的火勢大小不一樣,所以形成了顏色不一樣的現象。”究竟是誰焚燒了兵俑?目前來看,西楚霸王項羽的嫌疑最大。據記載,項羽設鴻門宴的地點據此地僅有五公里,他與秦始皇也結有仇怨。秦兵馬俑一號坑考古隊領隊申茂盛稱,這種說法可以站住腳,而這也是目前考古學界的主流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