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出生在香港的一個富商家庭,少年時代就有著強烈的愛國心和反抗精神。她和廖仲愷結婚后到日本留學,很快就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廖仲愷回國從事秘密革命活動時,何香凝寫了一首詩贈給他:“國仇未復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她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愛國激情,和當時同在日本的魯迅的那首詩何等相似。這以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取得過巨大的成功,也遭受過嚴重的挫折,她和廖仲愷始終追隨孫中山,不屈不撓地進行斗爭,從來不曾向黑暗勢力屈服過。當孫中山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轉變——實現(xiàn)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她和廖仲愷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大革命洪流中做出突出的貢獻,廖仲愷并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
大革命失敗后,痛苦中的何香凝經歷過一段短暫的苦悶和彷徨,很快就堅強起來。她曾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寫道:“紫金山上中山月,照著中華烈士血。烈士之血為誰流?如斯代價空磨滅。”在仿佛漫漫長夜的險惡環(huán)境中,她同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緊緊地站在一起,不顧個人安危,大義凜然地仗義執(zhí)言,為抗日救亡和保障民權奔走呼號。經過長期的實際斗爭,她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并從中國共產黨人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希望。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她一直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高舉愛國民主的旗幟,同反動勢力頑強抗爭。她以自己的巨大聲望,團結國民黨內的民主派,創(chuàng)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宣布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誕生時,何香凝已過了古稀之年。但她不顧年邁體衰,繼續(xù)為她終生為之奮斗的理想——祖國的團結統(tǒng)一和繁榮富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生活在近代中國這樣一個大變動的年代,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要能跟隨著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不斷進步,對國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的貢獻,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像何香凝這樣一位杰出女性,自然應該有一部比較詳盡的傳記留存下來,借以緬懷前輩,激勵后人。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應盡的責任。但它的難度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何香凝出生在19世紀70年代,逝世時已是20世紀70年代,她一生經歷了眾多重大而復雜的政治事件,有些時期關于她個人的歷史資料又相當缺乏。這些困難,很容易使人望而卻步,不敢貿然動筆。
尚明軒同志具有寫好這部傳記的許多有利條件:最近十多年來,他先后撰寫并出版過孫中山、宋慶齡、廖仲愷這些同何香凝關系特別親密的人物傳記(其中《宋慶齡傳》是他和唐寶林同志合寫的)。他和余炎光同志一起,經過長期的精心搜羅,編輯出版了何香凝和廖仲愷的文集《雙清文集》,收入兩人的文章、講話、函電863篇,共130多萬字。他還出版了一部《孫中山與國民黨左派研究》的學術專著。這些,為他撰寫何香凝的傳記做了扎實的準備。
但作者并沒有以此為滿足。為了寫好這部傳記,他又盡力搜集有關的新資料,其中最珍貴的是何香凝本人在1962年8月30日到9月5日敘述自己一生經歷的《談話錄》和她女兒廖夢醒所編的《何香凝大事紀年》。這兩部難得的第一手資料,都是未刊稿,許多以往沒有弄清的問題在這里得到了解決。作者還廣泛發(fā)掘同何香凝重要活動直接有關的檔案和報刊資料,如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廣西日報》(昭平版)、中國國民黨民主派聯(lián)合代表大會籌委會記錄正本和代表大會記錄簿原件等。讀完這部傳記的稿本后,我深感增加了不少知識,也增進了對何香凝這位老人的了解和尊敬。
更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對何香凝一生中有過的短暫曲折的處理。在大革命失敗后,何香凝曾對汪精衛(wèi)存有幻想,支持過“分共”。這是事實,但時間很短。在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下,她很快就拋棄了這種幻想,重新走上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的道路。對這樣的事實,作者并沒有回避,而是據(jù)實直書,給以適當?shù)恼f明。我認為這種態(tài)度是很對的。歷史工作者總得尊重事實,把客觀歷史事實作為自己研究的出發(fā)點。其實,從何香凝同國民黨有著那樣深那樣久的歷史關系來說,當面對變化莫測的政治風云時,她一度有過困惑和彷徨是不難理解的。對她的一生應當如何評價,已經由她一生的經歷作出了回答。對這樣一位具有特殊經歷和特殊地位的國民黨元老人士,我們完全沒有理由過分地苛責她為什么在當時會有過短暫的搖擺,倒是應該更多地欽佩她在經歷了短時間的困惑和彷徨后,那么快就斷然決然地作出正確的選擇,在極端艱難而復雜的環(huán)境中頑強地堅持自己的信念,再也沒有回過頭。這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這本書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敘事文筆流暢。作者心中考慮到的閱讀對象,不僅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專門研究工作者,還有廣大的愿意了解這一段歷史的讀者。對這部分讀者,本書也是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