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房預售制會否取消”被炒作得沸沸揚揚,各方表態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
大致的意見是長期來看“取消”是趨勢,但現況不宜,因為此舉勢將因供給量瞬間銳減,進而導致暴漲,而這不符合中央調控的目標云云。
我只認可最后的結論,即預售制當前不會取消!其他則難以茍同。
首先是“取消預售會使房價暴漲”的觀點過于表淺,屬于水平而非垂直思考,大有可議之處。表象上來看,禁止預售之后供應量銳減,在“供小于求”的情況下,房價勢必水漲船高,惟其只是假設。需要知道的是,“市場由供需決定”,但“政策決定供需”,當政府都敢于犧牲一時的經濟增長而取消預售了,說明打擊、壓制房價的決心無比堅強,此際,需求是會進場還是繼續等待、觀望?答案不言自明。畢竟,“買漲不買跌”是普世價值,如此一來,“房價上漲說”無法成立。
從供應方的角度來看,由于旗下所擁有的樓盤相當比例尚未成為現房,不具備回款能力,使資金鏈面臨嚴峻挑戰,迫使開發商只能加速“以價換量”而非相反,甚至因需求的極度萎縮,引發大規模倒閉潮的風險,但這哪是官方所樂見?中央要的是“房價合理回歸”,并非對房地產行業“趕盡殺絕”,而現階段取消預售,無異“殺雞用牛刀”,效果適得其反。
尤其關鍵的是,預售制度只要稍加調整與改良,便能“趨利避害”,使長期以來為市場所詬病的建筑品質、消費者權益等積弊得到有效解決,乃至建立買賣雙方相互信任之機制,何樂而不為?
茲將個人認為理想的預售制度說明如此。
土地在完成規劃并取得建造執照后,便可進行房屋的預售,但需引進保險及履約保證機制,以使消費者購房款安全無虞。購房款采分期付款,以80%銀行按揭為例,定金5%、簽約5%,開工后按工程進度付款,每一兩個樓層付一次款,且明訂付款間隔(譬如:15天),直至完工總計支付購房自備款20%,而80%的銀行貸款自交屋之同時,才由銀行劃撥至開發商賬戶。
這么一來,目前預售制度的所有缺失幾乎都可以規避,更顧及現房交易的安全與品質兼得之優勢。
因為開發商的利潤都在交屋后才能夠實現(按揭于交房同時生效),“迫使”其必須在意建筑品質,否則交屋勢必困難重重,而保險機制的引進,足可使爛尾樓絕跡。
分期支付購房款且注明付款間隔,令交易雙方關系不再對峙,更有利于購房者規劃財務預算,以防房款交付的措手不及(譬如:開發商趕進度);當然,從預售開始到交屋長達三四年的施工期間,對購房者來說,等同以強迫儲蓄的方式購屋,而不必像現在一次性支付全部房款,大幅降低購房門檻與難度。
此外,由于預售期間尚未動工,開發商在過程中可視市場反應調整房型與面積,購房者同樣可以依自己的需求及喜好,調節格局及規劃,以減少交屋后敲墻挖洞的可能性與困擾,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無害的。
以上房屋預售制的改良建議,其實并非無的放矢,而系由所本,這套模式在臺灣已執行超過六十年,過程中經歷過無數次修改,直到十七年前才算是固定下來,而房地產交易也從占所有商品買賣糾紛的最高點(約30%),逐步降低至現在的不足5%,至于爛尾樓更是聞所未聞,顯然應有值得借鑒之處。